熱電轉換材料能夠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相互轉換,在航空航天特殊電源/熱流管理、余熱/廢熱發電和便攜制冷等領域有著重要應用。熱電性能由無量綱優值(ZT=S2σ T/κ)來表征,高轉換效率需要盡可能提高材料的功率因子S2σ 以及盡可能降低熱導率κ。近期,圍繞SnSe和SnTe等幾類環境友好的新型熱電材料,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先進制造所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通過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在熱電性能調控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2014年,《自然》雜志報道的新型熱電材料SnSe具有極低的熱導率(0.3W-1K-1)和目前最高的ZT值(2.6),然而后續研究者們發現SnSe材料的熱電性能變化較大且重復性較差。據此,該團隊發展了一種水平氣相法,制備了高質量SnSe單晶,并對其本征載流子輸運、聲子輸運以及相變開展了相關測量工作。研究發現,室溫下SnSe單晶的本征熱導率為2.0W-1K-1,在773K降低至0.55W-1K-1。該研......閱讀全文
多晶硅鈍化接觸技術(通常稱TOPCon,也稱為POLO、PERPoly、monoPolyTM、iTOPConTM、PERTOPTM)被廣泛認為是最有希望的繼PERC電池之后的下一代高效晶硅電池技術之一,是晶硅太陽電池技術領域的研究重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太陽能及光電子器件研究團隊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發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及申請注意事項的通告》。《通告》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根據6月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優先發展領域,發布了“十三五”第一批26個重大項目指南。 6月,《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類石墨烯結構的低維超導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B》(Physical Review B)、《材料化學雜志C》(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和《應用物理通訊》(App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光是生命起源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對光的研究派生了人類科學史上量子力學等許多重大科學領域。這其中,光化學是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化學效應的化學分支學科,始于20 世紀初。 光化學早期主要是研究處于激發態的分子的結構及其理化性質的科學。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代光化學的研究對象已經不再
中科院位于華東地區的兩大材料科學研究基地。分別是坐落在上海市長寧區定西路1295號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以及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莊市大道519號的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在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據中國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研究結果,中科院在材料科學領域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年 改革開放30年來,與國內各行各業一樣,我國的化學科學研究獲得了全方位發展,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應用基礎研究還是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秦曉英課題組科研人員在提升多晶SnSe基熱電材料性能方面取得新突破。 熱電材料是實現熱能和電能直接相互轉換的新型能源材料,可利用傳統制造業(如汽車、鋼鐵、石化等)排放大量的工業余熱發電,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有重要意義。用熱電材料制造的溫差發電和制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部學術年會技術科學部學術報告會在京西賓館第十二會議室舉行。中科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和2017年技術科學部12位新當選院士圍繞材料科學、航空航天、能源科學、兵器科技等重要的技術科學領域,從科學前沿熱點出發,結合自身的科研成果,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闡述了對科學技術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今天,中國科學院人事局正式公示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獎候選人,共有10位青年學者入選。 10位青年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本都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多位學者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0位杰出青年學者名單如下:鄢社鋒 鄢社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
近期,固體所劉長松研究員課題組在輻照效應模擬軟件開發與納米結構材料輻照損傷自修復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課題組自主開發了兩套納米結構材料輻照效應模擬軟件(“界面與合金元素調控鎢輻照性能模擬軟件”、“鐵表面溶解腐蝕動力學蒙特卡洛模擬軟件”(圖1)。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與等離子體所和近物所科研人員合作
硅材料在20世紀迅猛發展不僅得益于人們對界面科學與工程的深入研究,而且更是將廣泛應用的半導體微電子學帶入千家萬戶。出席日前在蘇州舉行的以“碳基半導體界面科學與工程”為主題的第386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碳基半導體界面科學與工程方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還有許多重大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近日,國防科大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新型陶瓷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張長瑞教授團隊成功研制出一種具有超強吸附能力的新型超輕納米材料。該項研究成果內容被《自然》子刊《科學報告》錄用。 “這種材料結構上由一維氮化硼納米管和二維氮化硼納米晶片復合而成,密度低至0.6mg/cm3,僅為空氣的一半,水的1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速推進醫療器械科技產業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以下為規劃原文: “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
美 國 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橫穿美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攀高,低溫制造晶體硅,研制可拉伸或折疊電池,新催化劑讓制氫過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太陽驅動”號從舊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達紐約,完成橫穿美國飛行。 6月,萊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制出一款基于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姜鵬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采用高熵合金提高晶體結構對稱性的策略,成功調控GeSe晶體結構,大幅度提高GeSe材料的熱電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熱電技術能夠實現熱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作為一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在廣東省惠州市開工。按計劃,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這兩臺“國之重器”,將在2021年中建成。建成后,有望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核物理研究裝置,并帶動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 其中,CIADS作為我國加速器驅
8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研究員、北京大學齊利民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學曲良體教授應邀訪問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并先后做了三場學術報告,報告會由葉長輝研究員、李越研究員主持。 白雪冬研究員做了題為“高分辨納米表征與器件機理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近幾年發展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