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基于等離激元的邏輯運算的可擴展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納米尺度上對光實現操控對于基礎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金屬納米結構的等離激元共振為實現納米尺度上的光操控提供了一種可能,正逐步顯示出其應用潛力。例如金屬納米波導對光場的強的局域性使等離激元在直徑小于半波長的一維金屬納米線中傳播時可以將能量束縛在納米波導附近。 近年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徐紅星研究組在金屬納米線的等離激元性質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遠程激發的拉曼散射、與激子的相互作用、發射方向、發射偏振、分光特性、襯底效應、在彎曲納米線中的傳播等【Nano Lett. 9, 2049 (2009); 9, 4168 (2009); 9, 4383 (2009); 10, 1831 (2010); 10, 1950 (2010); 11, 706 (2011); 11, 1603 (2011); Phys. Rev. B 82, 241402 (2010); ......閱讀全文
研究提出金屬納米線制備新方法
金屬納米線生長機理(左)與所制備的各種金屬納米線(右) 金屬納米線具有優異的電、光、磁與熱學性能,在微電子、光電子、催化與傳感器等領域具有誘人的應用前景。目前,基于多孔模板合成金屬納米線的實驗室方法主要有電沉積法與無電沉積法。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前者在制備過程中需要消
鉑—非貴金屬合金納米線讓析氫變得更容易
記者8月9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高傳博教授課題組利用表面硫修飾的鉑—非貴金屬合金納米線作為催化劑,在堿性條件下實現了高效的電解水析氫性能。這一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該催化劑是通過簡單的水熱方法合成的,具有較低的制備成本。 堿性條件下的
物理所金屬納米線集成納米光學芯片的原理研究獲新進展
金屬納米結構中的表面等離激元具有許多奇特的光學性質,如光場局域效應、透射增強、共振頻率對周圍環境敏感等,因而被廣泛應用于納米集成光學器件、癌癥熱療、光學傳感、增強光催化、太陽能電池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其中,利用表面等離激元設計與制作亞波長光學器件是一個嶄新而迅速發展的研究方向
EDS檢測納米線黑森林
納米線黑森林 來看看GaAs/GaInP納米線形成的黑森林SEM照片。納米線分兩步長成:樹干GaAs通過金屬有機物氣相外延法(MOVPE)使用金顆粒作為種子。取出反應容器中的樣品,并在樣品表面噴一層HSQ抗蝕劑。第二步MOVPE 制備GaInP時,抗蝕劑可以阻止GaInP在GaAs上生長。圖
用作氣體傳感的納米線
用作氣體傳感的納米線?一篇具有啟發性的文章(X. Chen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177 (2013): 178-195.?)詳細描述了基于納米線的氣體傳感器的制造流程,配置,工作原理。它們通常具有高靈敏度和響應時間迅速、高選擇性和高穩
日本成功開發磁性納米線
據《日刊工業新聞》7月3日報道,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附屬強磁場科學研究中心的萩原政幸教授和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的真庭豊教授共同研究,在單層碳納米管內充填氧分子,成功開發了可成為納米結構新型磁性體的納米線。磁性體納米線作為自旋電子材料可用于信息傳輸和控制等領域。 共同研
人類細胞竟能“吞噬”納米線
硅納米線和人類細胞同處一“室”,竟被細胞“吞噬”!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將人體內皮細胞與硅納米線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利用電子顯微鏡和特制光學成像工具,首次視頻呈現“吞噬”細節。這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新研究,能幫助開發出突破人體屏障的給藥
硅納米線的主要成分
Si納米線當然成分就是Si了,要是SiO2不就是SiO2納米線了?不過Si確實不穩定,極易氧化,表面一定會有SiO2層的。
巴斯夫收購Seashell公司納米線技術
近日,巴斯夫與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的頂尖納米科技公司Seashell共同宣布,巴斯夫已購買Seashell有關銀納米線的技術及其ZL知識。此次收購拓展了正在成長中的巴斯夫電子材料部門為顯示器行業提供的解決方案組合。 “Seashell是銀納米線技術的先驅之一,促進了多個應用領域的發展
微系統所研制出微納光纖耦合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
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SNSPD: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detector)作為一種高性能的單光子探測器,已廣泛應用于量子信息、激光雷達、深空通信等領域,有力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科技發展。 SNSPD器件主要有兩種光耦合方式,一種是垂直光耦合
DNA納米線中首次檢測到電流
據德國赫姆霍茲研究中心官網9日報道,該中心德累斯頓羅森多夫實驗室和帕德博恩大學研究人員在開發遺傳物質電路方面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加入鍍金納米粒子,首次在單鏈DNA自組裝納米線中檢測到電流。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朗繆爾》(Langmuir)上。 近年來,計算機芯片重要元件已縮小至14納米,但傳統
DNA納米線中首次檢測到電流
加入鍍金納米顆粒的DNA納米線成功傳導電流,向生產基于遺傳物質的電路和計算機邁出一大步。 據德國赫姆霍茲研究中心官網9日報道,該中心德累斯頓羅森多夫實驗室和帕德博恩大學研究人員在開發遺傳物質電路方面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加入鍍金納米粒子,首次在單鏈DNA自組裝納米線中檢測到電流。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
最細的納米線可達原子厚度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細的線纜有多細?答案是一個原子!最近,英國劍橋大學和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將線纜縮小到了一串單一的原子(碲原子),制備出了真正的一維材料。為使碲原子穩定存在,研究人員將其固定在碳納米管中,并且他們還發現,通過改變納米管的直徑,可以控制碲的其他性質。這項研究可能會使我們將來隨身攜帶
納米線晶體管能自我修復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11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合作,研制出了一款能自我修復的晶體管。研究人員表示,最新自我修復技術有助于研制單芯片飛船,其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行,在20年內抵達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 今年4月12日
單根納米線聚光強度極高
一個來自丹麥和瑞士的聯合研究團隊已經證明,單根納米線可聚集的太陽光強度能達到普通光照強度的15倍,這一令人驚訝的研究成果在開發以納米線為基礎的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方面潛力巨大,有可能使太陽能轉換極限得以提高。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志上。 納米線的結構為圓柱狀,直徑約為人類發絲的萬分
美利用銀納米線開發出彈性導體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銀納米線開發出具有高導電性和彈性的導體,有望制成可伸縮變形的電子設備。 可伸縮的電路將能夠勝任很多剛性設備不可為的事情。例如,電子化“皮膚”可以幫助機器人拿起一些細微的物體,伸縮的顯示器和天線可以使手機和其他
納米線表面修飾研究及其應用取得進展
生物傳感器是分析生物體內各項生理活動指標的重要工具,在面向重大疾病的高效檢測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目前,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在生物傳感器的應用中表現出了突出的優勢,然而它們的表面性質極大地影響著生物傳感器的關鍵性能,如選擇性、靈敏度、響應時間等。研究自組裝單層膜能夠方便地調控金屬氧化物
用微晶體和納米線來分解水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一種新的方法,以利用這個世界上最豐富的清潔能源之一:水。 通過納米晶(又稱量子點)與納米線相結合,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將水分解成氧和氫燃料,可用于汽車,公交車,船和其它類型的交通工具。 “氫被看作是清潔能源的重要來源,因為水在加熱的時候,它是唯一的副產品,
“碳氮微納米線研究”獲得新成果
富氮碳氮微納米線的氣相方法合成。 碳氮材料具有較低的密度、良好的化學惰性和生物兼容性。理論預測還表明β-C3N4等碳氮晶體可能具有與金剛石相媲美的高硬度。然而由于氮元素具有很高的化學穩定性,在高溫條件下通常以氮氣的形式溢出。因此在以往報道的碳-氮體系材料中,氮含量通常偏低。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孫連
蘇州納米所直接印刷銀納米線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導電金屬納米線特別是銀納米線的應用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主要用于制備透明導電材料以及可延展的彈性導電材料。由于金屬納米線的分散特征與傳統的溶液型或顆粒型液態體系有較大區別,目前主要采用涂布、噴涂、旋涂等方法獲得銀納米線導電薄膜。但這些現有的主流成膜方法并不能直接實現圖案化,需要額外增加蝕刻等
蘭州化物所半導體陣列光生載流子定向遷移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畢迎普帶領的能源與環境納米催化材料組在半導體納米陣列晶面間光生載流子定向遷移及選擇性沉積納米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利用貴金屬修飾半導體納米陣列可有效提高其可見光吸收,增強光生電子-空穴分離效率,從而增
我國學者聯合揭示納米線中晶界結構的尺寸效應
晶界是晶體材料中重要的缺陷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在塊體晶體材料中小角晶界(取向差小于15°)由位錯墻構成,而大角晶界(取向差大于15°)則以結構單元而不是位錯的形式存在。隨著晶體材料的尺寸逐漸減小,大量存在的表面對材料的結構和變形行為會產生顯著影響。圖1 (a-d) 位錯型晶界(DGB)和(e-h)
深圳大學表面等離激元光鑷操控金屬納米線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深圳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微納光學研究所袁小聰教授課題組在表面等離激元光鑷操控金屬納米線方面研究取得了新進展。袁小聰教授和閔長俊副教授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Nano Letters》(2014年該刊影響因子為12.94)發表了題為《Plasmonic Hybridization Ind
近物所納米材料結構調控研究獲得新進展
最近,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二組的科研人員利用重離子徑跡模板和電化學沉積技術,成功實現了銅納米線晶體學特征的調控。相關結果發表在Nanotechnology 21(2010)365605上,并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文章發表后立即引起了英國物理學會社區網站nanotechw
中國科大研制出直徑1納米的納米線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曾杰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制出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日前,該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具有零排放、能量效率高、功率可調等優點,是未來電動汽車中最理想的驅動電源。但它
納米線技術助攻-透明手機商用進展邁大步
透明手機技術發展出現重大突破。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 近來全力發展以矽為基礎的奈米線(Nanowire)技術;奈米線極為纖細,超越人眼可偵測范圍,不僅能儲存大量電能,催生新世代高能量奈米電池,亦可組成透明電極網路,實現手機電池、螢幕元件透明化設計,有助加快新世代透
焊接納米線可以只用一束光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月7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新的納米線焊接技術,可使用表面等離子體光子學,用一束簡單的光將納米線焊接在一起。發表于剛剛出版的《自然·材料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有望促成新式電子設備和太陽能設備的出現。 目前,有些納米學家正專注于制造由金屬納米線組成的導電網格
硅納米線將繪電子器件新版圖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實現了硅納米晶體管、傳感器等納米器件的部分功能,但是離納米器件的大規模集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用硅納米線制成的“紙電池”。 當全世界的科學家一窩蜂地關注碳納米管時,殊不知,另一種一維納米材料硅納米線同樣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石墨烯包裹納米線——柔性屏中新材料
普渡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將石墨烯包裹在銅納米線上,有效防止銅線被氧化,并顯著提高數據傳輸速度,降低傳導熱。這種材料在液晶和柔性顯示器中的應用前景很好。 Zhihong Chen是普渡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專業的一名副教授,他的一名博士研究生Ruchit M
新策略實現硅基微機器人的合理化組裝構建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教授王吉壯、教授李丹團隊與合作者,在前期光驅動硅納米線馬達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基于金屬-絕緣體-半導體(MIS)結構的光磁復合硅基微馬達,通過能帶結構優化將磁性金屬Ni引入MIS結構的一體化構造,在保證優異光電化學性能的基礎上,增強了方向的操控性。此外,磁性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