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30日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領導小組獲悉,北京時間30日13時2分,蛟龍號在完成第四次下潛并在海底布放標志物后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母船,歷時近9個小時的下潛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此次下潛于北京時間30日凌晨4時5分開始準備,4時26分開始下潛,9時30分潛水器完成坐底作業拋載上浮,13時2分回收至甲板,全程歷時8小時57分,潛航員為付文韜、葉聰和劉開周。此次下潛開展了生物采樣、多金屬結核采樣和水聲通訊距離測試等試驗,拍攝到了大量生物照片,并在海底布放了標志物,進一步驗證了潛水器在大深度條件下的作業性能及穩定性。 下潛試驗成功后,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第一時間通過視頻對海試隊員進行了慰問,對第四次下潛所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他表示,海試隊員們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確保海試后續工作順利完成,防止因四次成功下潛而放松了警惕。 “‘蛟龍’號一系列海試的最終目標......閱讀全文
“蛟龍”號海試隊員揮舉紅旗向碼頭上的人們致敬。 “蛟龍”號機械手。 母船上的“蛟龍”號。 ■“蛟龍”歸來 可能人們對2010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還記憶猶新。明年,“蛟龍”號將有望再探南海,對南海的形成、環境、地質地貌進行研
2012年6月3日,江陰蘇南國際碼頭。 一聲綿長的汽笛在空中回蕩,承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緩緩駛離碼頭,96名參試人員向岸邊揮手道別。繼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后,這條海洋調查功勛船將奔赴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南端,向我國首次載人深潛
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并海試成功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5日從江蘇江陰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這是“蛟龍”號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熱液區作業。 隨船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告訴記者,此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沉積物樣本。 7月16日,深潛員付文韜展示一個原本直徑15厘米的泡沫實驗球被水壓擠縮后的形態。 勝利完成海下7000米級
“向陽紅09”船將從青島起航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6月,已經休養生息了將近一年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將再次蛟龍入海,挑戰7000米的深海極限。 今天(5月28日)上午,蛟龍號的試驗母船“向陽紅09”船將從青島起航,趕赴無錫江陰搭載“蛟龍”。按計劃,搭載“蛟龍”之后,“向陽
此舉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此次試驗任務為期47天。圖為“向陽紅09”試驗母船上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繼去年創下3759米的下潛深度記錄后,今年將沖擊下潛5000米深度的目標,這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下潛能力達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徐芑南 創新要有勇氣和底氣 本報記者 劉詩瑤 創新感言:創新需要勇氣,也需要底氣。勇氣來自于:敢于擔當,敢為人先,敏銳洞察,抓住機遇。底氣來自于:艱苦樸素、刻苦鉆研的工作作風;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專業基礎;善于探索、善于總結的實踐經驗;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意志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與研制的我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7月18日下午,江陰蘇南國際碼頭彩旗招展、鼓樂齊鳴,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與研制的我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歷經52天的3000米級海上試驗后,返航歸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00米級海上試驗的成功,
“我等了10多年,終于能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了。在潛水器里說著中國話,看中國字,感覺很好。”時隔一年多,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仍難忘懷“圓了多年一個夢”的激動。 2013年6月18日,52歲的周懷陽成為第一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乘客”,在即將開展的“蛟龍”號2014—20
6月17日,工作人員在給“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掛纜。 6月17日16時30分左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此航次進行了4個小時水下作業,現場總指揮表示,這次下潛超額完成了預定任務。 據悉,18日,“蛟龍”號
“十二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45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集成”課題11月30日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被比作“蛟龍”號的“弟弟”。有了7000米級深度的“蛟龍”號,我國為什么還要研制4500米載人潛水器?4500米載人潛水器實現了哪些創新?未來我國在潛水器研
深海探測、深海開發,這是中國深海戰略的目標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暢行無阻,業內人士稱之為“全海深”科考。要實現“全海深”科考目標,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須突破1.1萬米深潛技術,進入世界大洋最深處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萬米處的地方,叫挑戰者深淵。 近日
7月17日,參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的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試人員凱旋。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桑子剛、副所長梁波及研究室代表前往沈陽迎接。張艾群、劉開周、郭威、祝普強4位同志受到了英雄般歡迎,他們帶著圓滿完成7000米級海試勝利的喜訊成功歸來。 從6月3日“蛟龍”號江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2018年,我國有哪些深海裝備值得期待? “2018年,大洋協會將繼續推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三龍’大型裝備體系和11000米遙控潛水器系統的升級改造、試驗和應用工作。”中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2018年,我國有哪些深海裝備值得期待?圖片來源網絡 “2018年,大洋協會將繼續推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三龍’大型裝備體系和11000米遙控潛水器系統的升級改造、試驗和應
與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類更易觸及的資源寶藏。未來的全球資源競爭,將會在占地球表面積71%、總水量97%的這片藍色海洋上蔓延開來。 蛟龍號:吸納民資進入海工領域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這標志著中國具備了載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具有高速水聲通信(聲學系統)、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控制系統)、大容量充油銀鋅蓄電池三大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其中聲學系統、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由中科院相關研究所攻克,為“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礎。 據介紹,聲學系統相當于“蛟龍”號的嘴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由國家海洋局推薦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國家海洋局主導的項目首次獲得該獎項一等獎。劉峰在國家科技獎講堂發
據中央電視臺消息,因天氣原因,“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原定今日(7月22日)進行的第二次下潛試驗被迫取消。根據預定計劃,“蛟龍號”潛水器今天將下潛沖擊5000米深度。 中國載人深潛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稱,因天氣惡化情況比預計要早,不得不取消原定計劃。劉峰表示,將預計用3天時間,對設備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6日表示,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今年年底下水。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軍當日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說,“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今年底下水,經過試驗后,預計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深海一號”將搭載“蛟龍”號于2020
歷時10年,863專項經費累計投入3.5億元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制與海試項目,4月27日在江蘇省無錫市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會,將正式移交給中國大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協會,在我國未來深海礦產勘探、深海科學研究中發揮開拓者的作用。 以中科院院士徐冠華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認為:“蛟龍號”載
上天、下海,這是人類千百年來探索廣袤未知空間的最大夢想。今年,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上天對接天宮一號,繼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潛后,中國潛入深海的計劃進展如何? 昨天(3月11日),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顏開,他透露,按照計
“如果將‘奮斗者’號比作一個人,那么智能控制系統就相當于人的大腦,兩套全海深機械手就相當于人的雙手。”這個比喻來自“奮斗者”號副總設計師、潛水器控制系統負責人趙洋。 近日,《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參與“奮斗者”號研制和執行海試任務的團隊代表,請他們來
航天員慶賀對接成功 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試航員走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后手舉國旗揮手致意 6月24日,“蛟龍”號
只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于海洋事業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
2018年10月,“探索一號”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歸來 對于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說,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鱉”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 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探索深海的努力從未停歇。“蛟龍”號讓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
成功完成4500米海上試驗任務的我國國產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三亞接受全面體檢。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委托,江蘇省特檢院無錫分院對“深海勇士”號進行了為期6天的結構無損檢測,為潛水器如期驗收交付和后續科研工作保駕護航。 此次的檢測團隊由無錫分院5名高級檢測人員組成,他們均是該
研制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志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制工作,并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里亞納海溝。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主任崔維成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這是我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到海底熱液區下潛作業。 海底熱液區由海底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帶噴出的高溫液體形成,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其中的熱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海底熱液區是“蛟龍”號從未去過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環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