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BM公司的研究人員8月18日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模擬人腦處理信息方式的認知計算機芯片。 建立在這種芯片基礎上的計算機將與目前大多數計算機的運行方式截然不同。現在的計算機采用的是“馮·諾依曼結構”:即內存和處理器是分開的,兩者之間通過“總線”來傳輸數據。在過去的60多年中,計算機內存容量和處理器速度不斷增長,但這種速度遠遠大于雙方之間流量的增加,讓計算機的整體效率受到嚴重限制,這被稱為“馮·諾依曼瓶頸”。 現代神經生物學認為,記憶是存在于神經元和神經突觸中的。如果把人腦看作計算機,這部機器的內存和處理器是合二為一的。每個神經元的工作速度并不是很快,但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所有神經元之間約有100萬億個神經突觸相連,其中產生的計算能力不可估量。 IBM芯片模擬的就是這種結構。已經研發出的兩個芯片沒有任何生物成分,完全由硅電路組成,每個都含有256個“神經元”,其中一塊有超過26萬個可控制......閱讀全文
1 神經形態芯片與傳統芯片的區別 1946年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存儲程序原理,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以來,計算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馮·諾依曼架構”中信息存儲器和處理器的設計
日前,由瑞士、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奇的微芯片,能夠實時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這項新成果將有助于科學家們制造出能同周圍環境實時交互的認知系統,為神經網絡計算機和高智能機器人的研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前的類似研究都局限于在傳統計算機上研制神經網絡模型
8月18日,藍色巨人IBM公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芯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
在美國圣何塞附近的研究室里,IBM用48塊TrueNorth試驗芯片構建了一個電子的嚙齒動物大腦,每一塊芯片都可以模擬大腦的一個基本構件。 最近連線雜志的記者在項目負責人Dharmendra Modha的帶領下,近距離接觸了整個工程。它體積就像一個浴室的醫藥箱,遍體是半透明塑料板,能清晰的看到
2016年3月,AlphaGo與職業圍棋選手的對局引發了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高度關注。計算機在一個公認的非常復雜的計算與智力任務中,打敗了人類的頂尖選手,靠的是類人腦的智能嗎?從系統的結構看,AlphaGo結合了深度神經網絡訓練與蒙特卡洛模擬[1]。廣義的說,深度神經網絡是類腦的計算形式,而蒙特卡
計算神經科學:影響廣泛的前沿科學 無論是簡單的知覺、行動,還是復雜的情感、思維、學習、決策,都來自于我們的大腦。大腦是最復雜的生物器官,也是最神秘的“計算機”。即使今天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的Nebulae今年排名世界第二),在重要的智能方面也不及人腦。了解大腦的生物學原理,包括從遺傳基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Nothing but the Future”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 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 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美 國 研制出接近人腦的計算體系,“沃森”成為辯論高手,首臺商用量子計算機問世,制造出運行最快的有機薄膜晶體管等。 何屹(本報駐美國記者)美國政府機構宣布計劃把互聯網域名系統等的管理權移交給“全球利益攸關體”,放棄部分互聯網管理權。 美國外國情報監控法庭繼續延長國安局大規模電話監聽項目的授
IBM的新型“神經突觸計算機芯片” IBM公司的研究人員8月8日(北京時間)發布了新一代“神經突觸計算機芯片”。這種芯片基于一種被稱為“認知計算系統”的全新架構,能夠模擬人腦認知和活動能力。其尺寸只有一張郵票大小,性能卻直逼超級計算機;70毫瓦的超低功耗更是讓普通芯片望塵莫及。研究人員稱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終扮演著“萬花筒”的角色——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不變的多彩紙片,稍加晃動,就能轉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細胞遺傳學、大腦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仍然是熱門領域,航空航天作為大國實力較量的焦點從未停歇,科學倫理和危機應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李克強總理在9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剛才幾位代表都在發言中都提到‘卡脖子’問題。‘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不是就事論事就能夠解決的。”李克強說,“基礎研究站得穩不穩,站得
“研發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犯的最大錯誤。不幸的是,這也可能是最后一個錯誤。”物理學家霍金2014年這番頗具意味的話,曾掀起全球關于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輿論熱潮,包括SpaceX創始人、特斯拉電動汽車CEO馬斯克也稱人工智能為“惡魔”。不過,在6月27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聯合主辦的類腦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近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電子等7個院系的掌門人共同按動啟動鈕,多學科共同支持類腦研究。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邱勇到場致辭。他表示,希望類腦計算推動跨學科的研究發展。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說,類腦計算比曼哈頓計劃更有挑戰性。研究中心主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近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電子等7個院系的掌門人共同按動啟動鈕,多學科共同支持類腦研究。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邱勇到場致辭。他表示,希望類腦計算推動跨學科的研究發展。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說,類腦計算比曼哈頓計劃更有挑戰性。研究中心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與IBM公司合作研發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再度引起關注,這一模擬人腦神經網絡設計的64芯片系統,數據處理能力已經相當于包含6400萬個神經細胞和160億個神經突觸的類腦功能,機器學習性能超過了目前任何其他硬件模型。 這個名叫“TrueNorth(真北)
圖① DNA具有持久性和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進行存儲。圖② 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傳回的照片顯示,棉花的種子有發芽的跡象。新華社發圖③ 英特爾公司Pohoiki Beach芯片系統。圖④ 《科學》雜志封面刊登了由水凝膠3D打印而成的肺氣囊模型。圖⑤ 五夸
科技改變生活。這一年,各國科學家又讓科學的腳步再次向前邁進。棉花種子在月球發出第一株嫩芽,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首次轉化為碳電池,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被算出,3D打印出會呼吸的人體器官……盡管這其中的具體原理有些高深莫測、晦澀難懂,但不得不說,它們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而這些發現,也正在或終將切切實實地影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道,在坦桑尼亞舉辦的全球TED大會上,尼日利亞科學家艾加比展示了一款由小鼠神經元制成的人工智能計算設備模型,其擁有“嗅覺”,能識別出爆炸物以及疾病標記物的氣味,可用于機場安檢和疾病檢測等領域。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名為“Koniku Kore”的設備有望成為未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如今,公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空氣質量,起床打開手機看空氣質量已經成為習慣。空氣質量軟件也成為各種智能終端的出廠默認裝備。類似墨跡天氣、全國空氣質量等空氣質量預報軟件已經不止上百種。 今年初,“全國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發布系統”上線,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發布內容包括未來24小時、48小時空氣質量指數范
IBM正在研發一種“電子血液”,用于將來的可模擬人腦的超級計算機上,從而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 要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如即將于2014年完成的“平方公里陣列天文望遠鏡”(Square Kilometer Array)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需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人類剛剛邁入新年,與我們朝夕相處的計算機也將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使用一個與人腦類似的網絡,計算機將能像人一樣,擁有感知、行動甚至思考能力。 谷歌和臉譜等業界巨擘正使用神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發現來研制人造大腦,祈望這些設備能解決它們目前面臨的與日俱增的數據問題
用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96臺計算機,研究人員制造出了包含530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突觸的人造“大腦”。這是迄今為止對大腦的最大規模的模擬。 2012年11月14日,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2012超級計算大會上,IBM的計算機專家提交了一份標題是“1014”的報告。報告所描述的研究被媒體
請讀者朋友們先靜下心來想想,你能想到的最沮喪、最棘手或者簡單說來最煩惱的問題是什么?接下來,你再想想什么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為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技術評論》雜志為讀者朋友們遴選出了2013年的10大突破性技術,這些技術為解決問題而生,將會極大地擴展人類的潛能,也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最新研究表明,當前最新科學技術可以實現大腦之間的通訊,未來是否會終結個人思維,實現共享大腦?目前,加拿大科幻作者彼得·沃茨(Peter Watts)撰寫一篇研究報告,對人類大腦互連技術進行了深度剖析,據悉,他之前曾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他最近撰寫的一本小說是2014年出版的《模仿傾
12月17日,IBM公司連續第7年發布《》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將改變人類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的5大創新。今年的報告預言,計算領域將進入認知系統時代,5年后的新一代電子產品將能夠學習、適應、感知并體驗周遭世界,它們將像人類一樣具有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功能。 據物理學家組織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