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營環形托卡馬克裝置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在未來,核聚變技術能給人類帶來無限且廉價清潔的電力。但截止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似乎還是舉步維艱、遙遙無期。 英國卡拉姆(Culham)聚變能研究中心首席教授史蒂夫?考利(Steve Cowley)多年來從事著該領域的研究,在日前進行的一次試驗中,可控核聚變持續時間接近1秒。 《衛報》稱,在回答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科學挑戰時,英國的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和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教授都認為,人們應利用核聚變生產電力,因為核聚變是一種近乎無限的能源來源,不會產生污染,成本低廉,能夠為未來人類發展提供動力。考克斯表示,盡快讓核聚變技術實現商業化是一種“道德責任”,如果沒有該技術,人類將在本世紀末遇到“非常棘手的麻煩”。 半個多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著......閱讀全文
JT-60SA裝置的部件之一。 日本東北電力公司日前宣布,由于遭到當地的強烈反對,計劃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新建一座核電廠的方案正式取消。 東北電力公司為日本最大島本州島幾個縣提供電力,而2011年發生核事故的損毀的福島第一核電廠隸屬東京電力公司,擬建的新核電廠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不足
近日,記者從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力公司)獲悉,該工司日前全面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環向場超導磁體重力支撐”GS部件的批量化生產工作,預計在2019年3月完成產品的制造并發往法國進行聯合安裝。這標志著“中國制造”又一尖端科技產品登上國際核電舞臺。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實
近日,中國設計的實驗裝置搭載“獵鷹9”火箭抵達國際空間站。中方科研人員借助商業合作模式,成功繞過“沃爾夫條款”,與美國同行攜手探索太空。而其后召開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傳出消息:計劃于2018年發射的中國嫦娥四號將搭載荷蘭、德國等4國的科學載荷飛赴月球,進行科學探測。 這些都彰顯了中國
ITER管理委員會在7月28日批準了ITER計劃的《基本文件》,并任命了新任總干事。 就像預期的那樣,經過多方努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管理委員會終于在7月28日批準了ITER計劃的《基本文件》,這標志著ITER計劃進入決定性階段。這份文件概括地論述了I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下發“關于發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圖片來源網絡 通知中說明2008年以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重點圍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關鍵技術、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裝置和關鍵技術研發、高水
年剛過,油價又漲了。不斷攀升的油價、電價讓人們覺得能源危機似乎越來越近了。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被開發利用的能源。但這些新能源在巨大的社會需求面前,如同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需要。 現在有一種技術可能將徹底地解決能源危機,一種無限量、安全、清潔的能源正在被研制,這就是人造太陽
近期發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持續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和平開發利用核能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 就在上個月,國內核聚變界的100余名專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抓緊培養和儲備核聚變人才后備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聚變反應堆距離商業化更近一步 核聚變反應堆中的逃逸電子達到一定能量后能摧毀整個反應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0日報道,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創建了一個全新模型,利用數學描述和等離子體模擬,預測核聚變反應堆中逃逸電子在各種條件下的能量及能量變化,設計出為逃逸電子減速的更好方法。這一發表在最
5月3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王正洶教授榮膺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全國共20人,高校系統僅6人。面對榮譽,他表示:“興校強國是使命更是擔當,想要實現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理想,我還將繼續在追逐“人造太陽”的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上古傳說中,部族首領夸父為了給人類采擷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熱核聚變試驗堆模擬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07時13分報道,看過災難大片《2012》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影片里有一個龐大的、多國合作完成的“諾亞方舟”計劃,承載著人類繼續繁衍生存的希望。但是您相信嗎?現實中,國際間確實有一個多國合作計劃,只不過在這個計劃中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科發基〔2018〕5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據英國《新科學家》9月13日報道,上周,英國AWE(其前身為英國原子武器發展研究中心)公司、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和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將攜手研發激光核聚變作為清潔能源。 當氘、氚等較輕元素的原子核相遇時會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這一過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近日正式宣布,由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7月21日達到首次臨界。 “快堆實現實際應用尚待時日,現在只是實驗堆,以后還要經過示范堆、商用堆幾個發展階段才可能投入實際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接受《科學時報》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終扮演著“萬花筒”的角色——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不變的多彩紙片,稍加晃動,就能轉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細胞遺傳學、大腦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仍然是熱門領域,航空航天作為大國實力較量的焦點從未停歇,科學倫理和危機應
圖片來源:歐盟 歐盟領導人在最后關頭達成了關于未來7年的一攬子預算,其中包括總計702億歐元的旗艦研究計劃——“地平線2020”。相對于上一階段的第七框架計劃(2007年啟動至今年終止),本次的預算額度增加了23%。在經過數月的政治角力之后,相對于其他領域,科研經費逃過了縮減的命運,以明年經費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正在接受技術升級。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達到持續 400秒、中心溫度大于2000萬攝氏度實驗環境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正在進行的升級計劃
太陽,是地球賴以生存的光熱能量之源。 獲得像太陽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清潔能源,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這也是國際科學界推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原因。因為其研究的受控核聚變獲得能量原理與太陽釋放光熱相同,這項計劃又稱“人造太陽”計劃,科學家想借此計劃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
清晨,安徽合肥,蜀山湖畔,晨霧還未散去,科學島上一片寧靜。島上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內(以下簡稱等離子體所),身著藍色工裝服的“80后”研究員秦經剛打開實驗室大門,開始了一天的研究。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等七方共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數據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采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 核聚變是太陽等恒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超高溫和高壓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
“隨著民用核聚變能源技術的發展,現有的氚科技水平,已無法滿足未來聚變堆開展大規模操作的應用需求,必須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氚科學與技術。” 今年是國務院批準設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ITER組織正式成立三個重大事件十年的里程碑年。我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范圍、規模、復雜性不斷擴大,已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承受能力,使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 我國近年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身影頻現,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包括“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歷史新機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歐盟委員會日前宣布,歐盟成員國以及瑞士的聚變研究實驗室共同啟動一個名為“歐洲核聚變”的新項目,旨在推動聚變能技術研究。 2012年末,上述聚變研究實驗室一致通過了2050年前聚變能發展路線圖。研究人員希望,“歐洲核聚變”項目能解決路線圖初始階段的重要科學和技術挑戰,重點之一就是為正在法國建造的
歐盟委員會日前宣布,歐盟成員國以及瑞士的聚變研究實驗室共同啟動一個名為“歐洲核聚變”的新項目,旨在推動聚變能技術研究。 2012年末,上述聚變研究實驗室一致通過了2050年前聚變能發展路線圖。研究人員希望,“歐洲核聚變”項目能解決路線圖初始階段的重要科學和技術挑戰,重點之一就是為正在法國建造的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僅在海
太陽普照大地,孕育萬物,其能量來自于內部一刻不停的聚變反應。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理論,質量虧損可轉化成能量。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主要是氫或重氫(氫的同位素),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從而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以說,核聚變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聚變反應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2012年實驗中獲得了超過30秒的長脈沖“高約束模式”(H模)等離子體,創造了新的“H模”長度世界紀錄。為了解釋維持長脈沖“H模”的機理,徐國盛研究員帶領課題組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他們在“H模”等離子體邊界觀察到一種新的靜電準相干模,并
縱觀歷史長河,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能源的利用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出現之前,動物們所用的能源都是不自覺或者是被動的,例如通過曬曬太陽獲得溫暖,支持他們生命的延續。 后來,人類由猿類進化而來。隨著跟自然界不斷的斗爭,人類也漸漸向前發展,發現“火”帶來美味的食物,也帶來良好的環境。這時,人類開
伊朗外長Minister Javad Zarif(左)和美國國務卿John Kerry握手。 在歷時兩年的談判后,伊朗同意拆除其核項目設施,以結束國際社會的制裁。7月14日,伊朗外長及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發表聯合聲明,經過最后一輪半個多月的談判,伊朗及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
近日,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到位于安徽合肥“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下稱“等離子體所”),一睹前不久獲批退役的我國首個大科學裝置——“合肥超環”(HT-7)。 雖然附近有施工阻擋,但大家仍然遙遙相望,看著被擺放在顯要位置的HT-7本體模型,聽著科學家的講解,一起回味它的輝煌傳奇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