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埃伯斯瓦爾德隕石坑(圖中右側較小的那個),科學家們認為過去這里曾經充滿湖水,圖像左側巨大而明顯的隕石坑是霍頓隕石坑。 古代沖擊三角洲的遺跡 北京時間9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們近日表示,在火星軌道運行的探測器已經找到證據顯示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型隕石坑曾經是一個充滿咸水的湖泊。探測器的觀測發現了一個沉積三角洲的痕跡,這是水流沖刷沉淀時形成的特殊地貌。這一隕石坑直徑約65公里,科學家們認為盡管今天看來這里干涸一片,但是這里卻留下了它曾經存在水的痕跡。古代三角洲 自2003年以來,歐洲空間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便一直在火星軌道上運行,收集各種數據。此次火星快車探測器發現的沖積扇位于火星南半球高地地區的埃伯斯瓦爾德隕石坑(Eberswalde crater)。在圖像中可以看到,這一隕石坑外形就像是一個半圓形,其右側隕石坑邊緣保存較為完整。科學家們認為其形成年代距今大約37億年,當時一顆......閱讀全文
在結束了飛往小行星帶最大的兩個成員——灶神星和谷神星的長達11年的旅程后,美國宇航局(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預計將在未來的幾周內耗盡推進器的燃料,并最終結束它的使命。這架探測器使得天文學家得以近距離觀察水的存在與否對小行星形成產生的影響。預計它將在谷神星周圍的軌道上翻滾幾十年,最終撞向谷神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2月9日報道,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部署的、在火星干燥的表面四處逡巡的“好奇號”火星車首次發現了火星曾有一個淡水湖存在的直接證據。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最新研究聲稱:“最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堅實的證據,表明火星曾經非常宜居。” 這個淡水湖里已經沒有水,但“好奇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1月4日宣布,搭載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學實驗照相機最新拍攝到的火星特寫照片顯示,“機遇號”火星車已抵達圣瑪麗亞隕石坑邊緣,并準備進入隕石坑內“走一走”。 該實驗室在一項新聞公報中說,圣瑪麗亞隕石坑大約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寬約90米。“機
北京時間10月14日消息,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過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國宇航局與其他國家航天局最新拍攝的新月形火星沙丘、幻日環及“恒星搖籃”等壯觀景象。1.麒麟座“恒星搖籃” 麒麟座“恒星搖籃”(圖片提供: J. Emerson, V
美國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漫游車“好奇”號已經完成了對火星土壤礦物學的初期實驗。結果顯示,火星土壤和美國夏威夷火山源周圍的風化玄武巖土壤相似。 “好奇”號于美國東部時間8月6日在火星蓋爾隕石坑中心山脈的山腳下成功著陸,不久前才取得了火星土壤樣本,本次是首次對該樣本進行礦物學鑒定。印第
北京時間4月28日消息,據《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宇航局又公開了一些太空圖片,其中既有哈勃拍到的“神秘山”,也有火星上裸露的冰。 1.哈勃的神秘山 哈勃的神秘山 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拍到的這張圖片,顯示的是一個被稱作神秘山的氣體塵埃柱。為了慶祝哈勃太
2014年《科學》年度突 “羅塞塔”飛船和它的被稱作Philae的著陸艙在11月成為標題新聞,當時Philae在一個名叫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快速運行的彗星表面著陸。但是,據《科學》的編輯說,科學的好戲還在后頭;他們將“羅塞塔”與67P的相會放在其年度科學突破的名單之
火星隕石來自莫哈韋隕石坑 已知的火星隕石大約有150個;對于這些隕石具體來自于火星上的什么地方,研究人員現在頗有把握。Stephanie Werner及其同事對火星表面的輝熔長石無球粒隕石的源頭進行了搜尋。先前對輝熔長石無球粒隕石的研究提示,它們可能相當年輕,在某些隕石中它們是在不到6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已經傳回有關登陸地點的第一張彩色照片。保護性鏡頭蓋上的灰塵導致照片比較模糊,它顯示的是著陸地的蓋爾隕石坑。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8月7日宣布,“好奇”號火星車著陸當天下午已發回了有關火星表面的首幅彩色照片。 這幅照片由“好奇”號配備的火星手持
“機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發現一塊形狀奇特的黑色巖石 科學家認為這塊巖石是一塊隕石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發現一塊形狀奇特的黑色巖石,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一塊隕石。 7月18日,“機遇”號火星車的操作人員通過該車發回的圖片,在“機遇
在2019年1月中旬拍攝的自拍中,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正準備進入蓋爾火山口的夏普山。科學家們希望利用一種新的重力測量技術揭示這座山的歷史。 一組研究人員巧妙運用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的非科學工程數據,測量了96英里寬的大風隕石坑中巖層的密度。 這項研究結果于2019年2月1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騰訊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7日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空間局的科學家們日前在火星上的Tiu Valles峽谷(位于火星北緯27度,東經330度)中拍攝到了一片奇特的地貌,其形狀很像是一塊干涸了的的三角灣底部。 雖然“火星快車”號探測器早在去年便拍攝到了這片區域的高分辨率照片,但歐空局的專家們直
不久前,意大利航天局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約1.5千米處存在一個液態水湖。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有望為未來火星探索添加新內容,并引發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討。 報告稱,由來自意大利航天局、意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意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以及3
美宇航局“勇氣”號探測器在火星隕石坑的邊緣。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班尼斯特博士表示,他們設計的跳躍式火星車可以探測多巖石地形和陡峭斜坡等以前難以到達的區域。 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英國科學家設計出一款新型核動力跳躍式火星車,它每次能跳0.5英里(約合800米)遠,用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2月7日報道,根據對“好奇”號數據的最新分析,大約35億年前,火星上的二氧化碳稀少,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溫室效應來解凍水冰。 在水中,二氧化碳與帶正電的離子如鎂和亞鐵會結合成碳酸鹽礦物。“好奇”號在分析火星基巖樣本數據時卻發現,幾乎檢測不到碳酸鹽礦物,這說明,當3
火星快車探測器高分辨率立體相機拍攝數據形成的數字地形模型,其中紫色部分是海拔最低的區域,灰色部分是海拔最高的區域。 火星快車探測器拍攝的什拉紐尼斯火山和烏拉尼歐斯火山曾遭受隕星碰撞。 什拉紐尼斯火山底部直徑為128公里,火山峰高度為5.44公里,其火山
日前,《中國科學:地球科學》(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題為《岫巖隕石坑的成坑過程與形貌特征研究》的研究論文,論文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院士指導、王心源研究員擔任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駱磊等參加撰寫。 岫巖坑是中國首個被證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國外媒體報道,位于南極洲東部的維達湖深埋在20米厚的冰下長達2800年,溫度保持在零下-13攝氏度,湖水鹽度是海水的7倍,而近日研究學者卻發現,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卻有生命存在。 科學家在完全密封的冰凍的湖里發現了大量奇特的微生物,這項新發現增加了在環境惡劣或不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科考隊員在對羅布泊地區氣象做監測。數據顯示,羅布泊地區是中國乃至全亞洲氣候最干旱的地方。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史書中稱其為泑澤、鹽澤、蒲昌海等,據載,公元330年以前,羅布泊湖水較多,為中國第二大咸水
火星車“勇氣”號在這顆紅色行星上執行任務長達5年3個月零27天后,最終被困在松軟的土壤里動彈不得觀眾通過這段視頻可以縱覽它從2004年1月蘇醒過來到2009年4月逝去的整個任務過程,該視頻長3分鐘,播放速度是每秒24幀在長達4.8英里(7.72公里)的長途跋涉期間,可以看到“勇氣”號對無數巖石進行研
封面故事:火星南北半球差異成因研究 火星上有一條南北分界線。約占火星面積60%的南部高地有很多隕石坑,而北部低地隕石坑較少,且地質年齡較輕,地殼較薄。對火星南北兩半球的這種差異,有兩種人們樂于接受的解釋:地幔對流或巨大撞擊,但幾乎沒有證據來區分這兩種理論解釋。本期Nature上有三篇Lette
日前,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將建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也使得中國公眾對火星的熱情被點燃。其實,這是一個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策劃的火星主題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在火星上生活是否真如科幻電影中的一樣?人類移民火星還需要多長時間?該項目將給我國火星探
火星,在英語中被稱為瑪爾斯(Mars,意為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的火紅色,自古就吸引著人們。除了絢麗的外表,火星因其“類地”的內在,更吸引著現代科學家。 浩渺星空,擁有無數反射著太陽光的星體,其中有一顆,人類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數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苦苦思索火星之謎,其中人們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任何可證明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隨著最近幾年人們不斷把飛船、登陸器和火星車發射到這顆紅色行星上,用來研究我們這個紅色近鄰,收集可證明
整個8月份,全世界最令人興奮的科學新聞無疑屬于火星。2008年7月31日,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鑒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 從19世紀70年代起,火星和它上面的水持續不斷地挑逗著公眾和科學家們的好奇心。隨著“鳳凰”號2008年
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人類面臨的命運卻十分脆弱,我們面臨的重大自然災難除了地震、火山、海嘯外,還包括小天體撞擊、地球磁極倒轉、超新星爆發、超級太陽風暴等。生命體即使龐大如恐龍,也能在一夕間滅亡殆盡。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還不具有飛出太陽系的能力。
要達到好的宣傳效果,要先吊足胃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宣傳主管顯然深諳此道。相信很多人仍對今年7月NASA另一個地球的“重大發現”記憶猶新,9月28日晚,NASA再度拋出“火星之謎已解開”的重磅新聞。雖然并非我們想要的發現“火星人”那種大發現,不過這次新聞發布會的成果確實有所不同,
NASA的下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已于北京時間5月5日晚上7:05準點發射。一個多小時后,星箭分離成功,一切順利,發射圓滿成功。這是NASA第一次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深空探測器,而之前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 搭載洞察號的宇宙神5號火箭點火。 來源:NASA TV 洞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而在成績背后,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并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高校科研力量是重要參與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