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獨立報》日報道,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位于北極區的德文島冰帽之下750米深處,發現了超級咸水湖。研究人員指出,這里可能是12萬年前單獨進化的生物的家園。由于此處環境與木衛二歐羅巴相似,因此將為在歐羅巴搜尋外星生命提供線索。 研究人員發射電磁波穿透冰層,并在電磁波彈回時對其進行測量,“看穿”了冰層并獲得了冰下情形的圖譜,從而發現了這些咸水湖。負責人魯蒂肖澤女士說:“雷達標志告訴我們下面有水,但我們之前以為,在溫度低于零下10℃的冰層下不可能存在液態水。” 之前科學家也曾在冰帽下發現其他湖泊,但主要在南極。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加拿大北極區冰蓋下發現湖泊。最重要的是,這是首次發現此類充滿鹽水的湖,當然,也正是這種鹽度使這些湖泊引人注目,因為如果它們成為微生物的家園——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將有助于了解地球之外的生命。 魯蒂肖澤說:“我們認為,這種咸水湖能很好地模擬木衛二歐羅巴的環境。歐羅巴是木星的冰凍衛星之一......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調節器。青藏高原對全球的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調節性,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湖泊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碳(DOC)儲量約占全國湖泊水體DOC儲量的76%。研究青藏高原地區湖泊中D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最新衛星遙感監測表明,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日前完全解凍,解凍后的青海湖面積為4351.50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6.06平方公里。這是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體面積連續七年遞增。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專家認為,造成今年青海湖面積增加的主要原
大半輩子居住在青海湖北岸的51歲藏族牧民格日科今年在青海湖祭海時驚奇地發現,通往湖邊的棧道下曾經裸露著的濕地已經被清清的湖水淹沒。 “這幾年湖邊的雨水比較多,風沙也小了,我們這兒的旅游季節也差不多延長了一個月。”格日科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蘭鄉角什科秀麻村
人物小傳 劉紅,1964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榮獲2019年“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劉紅30多年從事環境保護和生命保障系統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月宮一號”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曾完成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
監測結果顯示,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2014年枯水期最新面積為4372.94平方公里,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3.64平方公里。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也是著名旅游勝地。近年來,青海湖面積整體呈現“V”字形波動,2004和2005年屬于湖區面積最小
青藏高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隨著全球水循環的加劇,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加速了冰川退縮和湖泊擴張。然而,這種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水環境變化,會對水生生物和食物網造成怎樣的影響,高原魚類又對氣候變化如何響應,我們卻不清楚。 最近,中
在高緯與高海拔地區,全球約有65%左右的湖泊冬季結冰,我國除了云貴湖泊群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湖冰的光學性質控制著冰下水體的溫度及生態系統變化,開展湖冰的時空變化特征、明確湖冰光學特性,對揭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湖冰光輻射傳輸、能量平衡和冰下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監測湖泊冰物候變化,分析
昨天上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項目簽約儀式在李滄區政府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李滄區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執行方案。研發中心由袁隆平院士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牽頭整合國內外在水稻遺傳育種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領域頂尖科技人才,
1月25日,從青海省氣候中心獲悉,受高原暖濕化加劇影響,導致青海湖水位持續上升,13年間上升了2.07米,水位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水平。青海湖資料圖。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它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 青海省氣候中心高級工
最近央視等多家媒體都報道了“腳臭鹽”的事。據悉,全國多個省市出現的一款有臭味的食用鹽數量已經達到幾百噸,多地職能部門目前已要求該食鹽下架。食鹽是我們日常膳食里重要的調味品,為什么會有腳臭味呢?這樣的鹽會不會影響健康? 有臭味就表示不合格 商品標簽顯示,被曝光的食用鹽的生產商是河南省平頂山神鷹
水資源在人類的生存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當前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的狀況。因此,要想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水污染的處理,環保型的水污染處理技術便應運而生了。環保型水處理技術通常利用的手段便是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手段,來滿足該處理技術不會對人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日報道,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稱,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這種酵母通常對皮膚和黏膜無害,但該真菌具有抗藥性的菌株目前在全球多處出現,其可能會造成致命的感染。 CDC真菌分部負責人湯姆·齊勒稱:“它是來自黑色咸水湖的生物,它突然出現,現在無所不在。”據
沿著絲綢古道,由新疆哈密市向西南方向行進,走過廣袤的戈壁荒漠,逐漸映入眼簾的是無邊無際、寸草不生的鹽漠,那就是“死亡之海”羅布泊。 羅布泊古稱“泑澤”“蒲昌海”“羅布淖爾”等,其西北側的樓蘭城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據《史記·大宛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公元二世紀以前,樓蘭就是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近日成立。袁隆平與李滄區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計劃在3年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海水稻的前世今生 據介紹,前些年在中國南方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也就是淡水、
南安山美水庫(資料圖片) 昨日,經省政府批準,省水利廳對社會公眾發布福建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 此次公報顯示,我省共有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740條,總長度為24629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389條,總長度為18051 公里;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
根據國務院決定,2010年至201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1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為2011年度。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部署,山東省開展了第一次水利普查。普查主要內容包括河流湖泊基本情況、水利工程基本情況、經濟社會用水情況、河流湖泊治理保護情況、水土保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封閉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處亞洲季風濕潤區和內陸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同時受到亞洲季風和西風氣候的影響,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前人對西風氣候的變率及其與亞洲夏季風的關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
1、碘與指紋破案 同學們在電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員利用指紋破案的情節。其實,只要我們在一張白紙上用手按一下,然后把紙上手指按過的地方對準裝有少量碘的試管口,并用酒精燈加熱試管底部。等到試管中升華的紫色碘蒸汽與紙接觸之后,按在紙上的平常看不到的指紋就漸漸顯露出來,并可以得到一個十分明顯得棕色指紋。
“監測顯示,今年4月青海湖水體面積較歷年同期增大,根據青海省氣候中心預測,后期青海湖面積仍將呈持續擴大的趨勢。”青海省氣象科研所高級工程師劉寶康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料圖為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中新社記者羅云鵬攝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維系著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生態安全。 據青海省氣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一行14人近日結束對黃河源區湖泊水深、水質等情況的監測調查。這是我國首次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對這一地區湖泊進行高密度、高精度實測。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杰說,這項調查屬于科技部“十一五”項目“中國湖泊水質、水量和生物資源調查”。這一國家項目將監
中國荒漠化防治—查干諾爾生態治理項目簽約 北京沙塵暴源將種植千余公頃堿蓬 近日,韓國現代汽車、中國北京現代汽車、韓國環境保護組織“環境運動聯合”和內蒙古阿巴嘎旗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約中國荒漠化防治—查干諾爾生態治理項目,5年將投入15億韓元給當地的綠化工作,減緩沙化
新的“大耳朵”影像圖科考隊考察雅丹地貌。左邊一雅丹上有一老鷹的巢穴。在阿奇克谷地拍攝到的野駱駝 歷史上著名的水鄉澤國為何滴水全無,成為中國最干旱的一隅?羅布泊的氣候環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這個號稱“死亡之海”的鹽漠里,是否還有生物群落存在? 10月17日,“重走彭加木
3.5 地下水的采樣 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 上層滯水的水質與地表水的水質基本相同。 潛水含水層通過包氣帶直接與大氣圈、水圍相通,因此其具有季節性變化的特點。 承壓水地質條件不同于潛水。其受水文、氣象因素直接影響小,含水層的厚度不受季節變化的支配,水質不易受人為活動污染。采集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馮東是冷泉專家,曾在美國進行5年相關研究,多次出海考察冷泉。他向記者介紹了冷泉的一些有趣知識。 早在1977年和1979年,美國人就發現了生長有重晶石和管蟲的冷泉,但當時認為那是“低溫熱液”。1983年,美國科學家確定了第一個冷泉,那是在墨西哥灣的佛羅里達陡崖,3200多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道,一座全新的智能低碳生態城市普蘭尼特谷(PlanIT Valley)將于2015年在葡萄牙北部聳立。打造生態城的靈感源自人的組織系統,整個城市將像人一樣擁有“大腦”、“神經”、“眼睛”、“肺”、“胃”和“腎臟”。 大腦:中央處理器 現在的城市簡直就是妖怪
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郭淼 蔣雪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曾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草木蔥郁、湖水蕩漾。20世紀70年代末,干涸后的羅布泊周圍生態環境發生巨變,寸草不生、飛鳥不渡、人煙絕跡,成為了“生命禁區”。然而,渺無人煙的戈壁鹽漠卻是富含鉀鹽的“
青海省環保廳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青海湖流域水質優良穩定,生態環境趨好。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2015年,青海省環保廳采用地面監測和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濕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資源、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等開展了
湖泊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湖泊的沿岸地帶更是潛在的溫室氣體釋放的重點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分布著我國最大面積的湖泊群,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團隊及其合作者對青藏高原18個湖泊近岸水體中溫室氣體(二氧化
在高緯與高海拔地區,全球約有65%左右的湖泊冬季結冰,我國除了云貴湖泊群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湖冰的光學性質控制著冰下水體的溫度及生態系統變化,開展湖冰的時空變化特征、明確湖冰光學特性,對揭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湖冰光輻射傳輸、能量平衡和冰下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監測湖泊冰物候變化,分析
科考隊員在對羅布泊地區氣象做監測。數據顯示,羅布泊地區是中國乃至全亞洲氣候最干旱的地方。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史書中稱其為泑澤、鹽澤、蒲昌海等,據載,公元330年以前,羅布泊湖水較多,為中國第二大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