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在常溫下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即使藍天白云,臭氧污染也有可能超標。特別是隨著PM2.5濃度降低,臭氧污染的緊迫性進一步顯現出來。 據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4月12日公布的數據,近三年,“2+26”城市的臭氧污染濃度最高值發生時間提前了,原先多發生在盛夏,如今最高值多集中于5月和6月;臭氧年評價濃度最高值增幅不大,但最低值卻迅速增加。2016、2017年最低值分別比2015年增加41.6%、83.3%。 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環境統計課題組發布《“2+31”城市2013—2017年區域污染狀況評估》報告分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33個城市年均臭氧濃度一致上升且幅度較大;京津冀地區和晉魯豫20市8小時臭氧濃度整個夏季的平均值基本都超過了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100微克/立方米的標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新民說,在太陽照射下,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可發生光化學反應產......閱讀全文
“方向對了,就是進步;方向錯了,就是退步。希望各位院士專家能為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指明方向和路徑。只要方向、路徑對了,我們就能對癥下藥、精準發力。”近日,四川省環保廳召開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防控工作推進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等15位專家組成“問診團”,為成都平
環保部9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重點區域74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其次是大家熟悉的PM2.5。這是自5月份以來,臭氧連續第四個月取代PM2.5,成為空氣質量超標的“元兇”。 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
“未來地面臭氧污染的防控一點也不比治理PM2.5輕松。”7月21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中發出警告。 在“PM2.5危機: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的分論壇上,5位專家的主題報告不約而同地表明:臭氧污染的危害并不亞于PM2.5,而國內民眾對臭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出現明顯抬升。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艷接受《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從2013年以來,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長三角臭氧濃度有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7年上升
環保部10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重點區域74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其次是大家熟悉的PM2.5。這是自5月份以來,臭氧連續第五個月取代PM2.5,成為空氣質量超標的“元兇”。 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
夏季臭氧、冬季PM2.5,是影響空氣質量的兩大“殺手”,成都對此開出了“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的藥方,效果如何?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8年11月24日,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院士工作站駐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張遠航教授,組織專家組開展了成都市2018年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成效后評
近期,本市迎連續艷陽天,PM2.5濃度較低,是否意味著空氣質量好?市環保監測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繼前天下午臭氧超標,昨天下午,全市大部分監測站點監測到的臭氧濃度超標,空氣整體達中度污染。預報顯示,今天白天全市各區域的首要污染物將仍為臭氧,城區和北部郊區縣預計為中度污染,南部郊區縣為輕度污染。因臭
夏季熱氣騰騰,陽光強烈時,臭氧濃度也會悄無聲息的上升。 ■將新聞進行到底 7月31日,環保部網站通報了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通報稱,74個城市的臭氧日最大8小時均值平均超標率為12.4%,從超標情況看,臭氧已成為繼PM2.5后另一項主要污
環保部發布消息,受持續高溫影響,7月17日—19日,華北、東北和西北多地出現了臭氧污染。而在北京,臭氧污染持續的時間尤其長。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數據,從7月1日開始至今,北京空氣的首要污染物均是臭氧。而“臭氧爆表”,也成了朋友圈刷屏的新關鍵詞。 污染物二次生成低空臭氧 臭氧是由于
環保部發布消息,受持續高溫影響,7月17日—19日,華北、東北和西北多地出現了臭氧污染。而在北京,臭氧污染持續的時間尤其長。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數據,從7月1日開始至今,北京空氣的首要污染物均是臭氧。而“臭氧爆表”,也成了朋友圈刷屏的新關鍵詞。 污染物二次生成低空臭氧 臭氧是由于
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論壇舉行,專家認為治霾需二三十年 “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灰霾污染日益嚴重。臭氧污染、顆粒物細粒子污染、光化學煙霧污染等新的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出現。”面對珠三角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形勢,副省長林木聲有感而發。 昨日,由廣東省環保局主辦的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七位國內頂尖大
臭氧導致珠三角7成站點輕度污染 隨著陽光重新出現,人們似乎覺得空氣質量開始好轉。但監測結果卻顯示,盡管公眾非常關注的PM2.5并沒有超標,但昨日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中,仍然有7成左右的站點輕度污染,“罪魁禍首”是臭氧。 專家表示,珠三角的臭氧污染問題不能忽視。而且與PM2.
今年7月以來,很多城市臭氧濃度多次超標,臭氧屢屢成為空氣首要污染物。 “臭氧形成機理復雜、控制難度大,發達國家至今也尚未妥善解決。”在環境保護部舉行的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宣教司巡視員劉友賓透露,目前,我國已將臭氧污染防治納入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議事日程。 臭氧是空氣中氧分子受太陽輻射分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長江學者朱彤教授 1991 年畢業于德國伍珀塔爾大學(University of Wuppertal)并獲得博士學位。作為研究大氣污染問題的專家,他長期為政府提供重大國際活動(包括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中控制空氣污染問題的建議。 朱彤教授曾是國際全球大氣化學
5月17日—18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普遍為“輕度”到“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基本都是臭氧。在17日河北廊坊舉行的“2017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上,PM2.5專家小組代表王奇鋒博士說,隨著溫度升高,臭氧和一氧化碳的高峰值也越來越大,今年可能會出現臭氧的夏天應急管控。 中國工程院
5月17日—18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普遍為“輕度”到“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基本都是臭氧。在17日河北廊坊舉行的“2017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上,PM2.5專家小組代表王奇鋒博士說,隨著溫度升高,臭氧和一氧化碳的高峰值也越來越大,今年可能會出現臭氧的夏天應急管控。 中國工程院
5月17日—18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普遍為“輕度”到“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基本都是臭氧。在17日河北廊坊舉行的“2017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上,PM2.5專家小組代表王奇鋒博士說,隨著溫度升高,臭氧和一氧化碳的高峰值也越來越大,今年可能會出現臭氧的夏天應急管控。 中國工程院
5月17日—18日,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普遍為“輕度”到“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基本都是臭氧。在17日河北廊坊舉行的“2017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高峰論壇”上,PM2.5專家小組代表王奇鋒博士說,隨著溫度升高,臭氧和一氧化碳的高峰值也越來越大,今年可能會出現臭氧的夏天應急管控。 中國工程院
連日來,臭氧已經超越PM2.5,已成為北京市的空氣首要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臭氧污染上升的原因。 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信息,5月16日開始,北京空氣的首要污染物就變為臭氧。之后,北京空氣質量整體處于輕度至中度污染之間。5月23日8時,北京空氣質量整體處于良至輕度污染之間,天壇、
在剛剛過去的10月,北京空氣在輕污染程度以上的天數為15天。當前,北京大氣中顆粒物問題凸現,復合型污染突出。為還百姓一個藍天,北京市近日出臺了清潔空氣5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出要加強機動車管理。城市大氣污染一般分為煤煙型和光化學煙霧型,而光化學煙霧主要是由于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造成的。不斷增加的汽
11月26日,“2019中國藍天觀察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以“‘十四五’展望——協同、深化、突破”為主題,來自政府、科研機構和公益組織等各方代表深入解讀當下大氣污染治理所面臨的挑戰,并對“十四五”階段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探討。 會上,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了其最新報告《大氣中國201
11月18日,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團隊牽頭,國內十余家單位參與,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我國2013年至2017年間全國人群PM2.5暴露水平從每立方米61.8微克下降到42.0微克,下降了32%。 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
石油污染是指石油開采、運輸、裝卸、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由于泄漏和排放石油引起的污染,主要發生在海洋。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
對于很多參與過北京奧運會相關研究項目的科學家而言,那場體育盛會決不僅僅意味著任務或經費,更是科學研究與政治決策的碰撞 北京奧運會早已曲終人散,其空氣污染研究團隊卻忙碌依舊。 這個團隊的主要成員,正應邀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研究的咨詢工作。他們甚
廣州的PM2.5污染雖然比北京好很多,但仍然需要10多年才能達標。 連日以來,中東部地區嚴重的空氣污染引發公眾極大關注,不過由于南北氣候條件和污染排放的不同,近日廣州為首的珠三角城市,空氣質量相對較好,昨日的監測顯示更是所有監測點位都達標,而北京為首的北方城市卻依然身處“嚴重污染”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課題組、賀克斌院士課題組、地球系統科學系(以下簡稱“地學系”)張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2013-2017年間中國PM2.5空氣質量改善的驅動力》(Drivers of improved PM2.5 air quality
我國中東部地區連日來的空氣污染引發公眾極大關注。有專家表示,廣州在PM2.5治理上有望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達標,但臭氧治理卻是難題。 PM2.5監測南方好于北方 昨日15時的實時監測數據顯示,全市29個點位的AQI(空氣質量指數)都在100以下,為良;PM2.5濃度在
中國科學技術部(下稱“科技部”)與廣東省日前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共同推進“重點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技術與集成示范”項目。 這是中國第一次針對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問題系統開展科技攻關。科技部網站在12月8日透露了這一消息。 另據廣東省科技廳網站發布的消息,國家將資
水體石油污染和土壤治理不同,水具有流動性,不及時處理會使污染范圍以很快的速度不斷擴大。因此.水體石油污染首先是控制污染然后再對污染水進行處理。 而對收集上來的污水以及石油工廠排出來的石油污水采用生物處理法。生物處理法也稱生化處理
12個國家的40多位“臭氧”專家,今年到鄭州來論“霾”。昨日,聯合國環境署臭氧損耗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2014年會暨全球與區域環境問題國際研討會在鄭州開幕,這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主辦、鄭州大學承辦,預計24日形成和提交4年一度的臭氧評估報告。 [議題]討論臭氧對人體影響 評委會共同主席、澳大利亞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