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西南聯盟)首屆二次會議在云南元江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出席會議并講話。中科院資環局局長范蔚茗、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黨委書記李宏偉、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以及云南省林業廳和云南省林科院有關領導等出席會議。會議由版納植物園副主任周浙昆主持。 會上,西南聯盟理事長王慶禮,版納植物園副主任、西南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曹敏等分別介紹了西南聯盟的建設成效和未來發展設想,以及聯盟各臺站的建設工作情況。 丁仲禮在講話中指出,“野外臺站聯盟”與“科學院聯盟”和“產業聯盟”等工作,是中科院推進“協同創新”的重要舉措,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的工作走在了前面,工作成效值得肯定。他強調,由于各野外臺站在監測方法、數據整理和成果產出方面存在差別,聯盟的價值應側重于數據、成果和經驗的共享與交流,從而共同提升各野外臺站的水平。 丁仲禮提出了五點建議:一、鑒于......閱讀全文
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碳交換年變化動態氣候因子對碳交換的影響 云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濕條件下云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征,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云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濕條件下云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征,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
5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紀念生物多樣性行動25周年”。由云南省政府新聞辦組織,云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全國率先發布《云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這也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態系統名錄。 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高
參觀考察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場地 3月18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會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聯盟章程、產生了聯盟科學咨詢委員會和聯盟理事會第一屆組成人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出席聯盟成立會并作了講話。他強調了在西南地區組建生態
森林生態系統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是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過程,在森林生態系統養分循環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同時,凋落物量及其分解過程不僅是森林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和養分循環效率的指標,還影響著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及其系統功能和特性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養分利用效率則是綜合測
自然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產品或原料,如水、食物和木材等,而且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空氣凈化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等重要的服務功能,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些對人類生存和生活質量改善有貢獻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為如何將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納入政府
自然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產品或原料,如水、食物和木材等,而且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空氣凈化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等重要的服務功能,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些對人類生存和生活質量改善有貢獻的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為如何將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納入政府
光是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驅動因子。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變、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氣溶膠的變化使云量格局、區域的太陽輻射條件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從而使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對光的響應研究成為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環境控制機制研究方面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張一平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新近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水分傳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 Hydrological Processes期刊上發表。 森林生態系統水汽交換(蒸散)過程是國際研究的前沿問題。理解森林生
基于目標與需求導向的現代化生態系統監測體系,是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治理、生態規劃和生態建設成效評估的重要手段。目前,生態監測體系面臨生態系統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頂層設計、標準化的監測手段和數據整合技術等方面挑戰。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景觀生態研究組副研究員白楊及其合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究竟為什么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
5月25日至27日,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態站數據集出版與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培訓班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來自全國53個野外臺站、CERN綜合中心、各分中心以及科學院、科技部、農業出版社相關部門共計12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助理研究員宋清海和研究員張一平發現,極端干旱顯著降低了熱帶雨林的自組織能力,使森林生態系統變得脆弱,從而增大樹木死亡的可能性。相關研究發表在《生態模擬》上。 據宋清海介紹,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和發展過程是生態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問題。生態系統與非生物系
當今全球變化已經備受關注,其中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潛力和速率等,已經成為國家制定減排相關的重大戰略決策時急需的科學數據。為了揭示我國獨特的生態系統元江干熱河谷稀樹灌草叢植被的碳匯特征、變化規律及其形成機制,探討在區域氣候變暖情景下元江干熱河谷稀樹灌草叢生態系統的碳匯源效應的響應機制。在國家基
培訓會現場 5月25日至27日,掛靠在地理資源所的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項目辦公室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綜合中心聯合其他有關部門在云南西雙版納生態站召開了“CNERN/CERN生態站數據集出版與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培訓會議。來自51個國家站和其他有
伴隨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呈現頻發趨勢,特別是干旱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明顯增加。云南省在 2009至2010 年度發生了秋~冬~春連旱,被認為是云南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嚴重的干旱事件,而隨后的2011~ 2012年的持續干旱,更是引起了多方關注。 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棲白蟻通過對有機質的選擇、搬運、分解、攝取等方式,極大地改變著土壤的物理結構、化學性質和水文特性,通常被稱為生態系統的“工程師”。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構筑的巢穴——白蟻堆在熱帶自然林、人工林,尤其是橡膠林內的分布廣泛。大量研究表明,白蟻堆可提高土壤C、N、粘粒、可交換性離子等的含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西雙版納地區傳統少數民族生活的庭院生態系統有效保存了野生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資源保護遺傳學》上。 在西雙版納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庭院作為一種傳統的混農林生態系統具有悠久的歷史。當地的少數民族在生產勞作的過程中,
會議現場 為推動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保護梵凈山生物多樣性,提升梵凈山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和研究水平,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貴州科學院、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科院昆明分院決定聯合開展共建梵凈山生態站專項合作,為此,三方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昆明分院相關單位將對口培訓貴
近年來,特別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古生物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緊密合作,于藏北漸新統地層中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鄧濤等在《科學
我國科學家提出外來植物入侵新假說 最新出版的Oecologia(《生態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研究員馮玉龍等的一項有關生物入侵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發現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外來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氮分配進化與外來生物物種入侵&n
記者從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獲悉,在西雙版納勐臘縣東北部的中國-老撾跨境區域開展的野生動物資源聯合調查中,研究人員拍攝到云南省首張大靈貓野外活體影像。小鼷鹿亦首次在該區域發現。本次調查中,小鼷鹿出現在勐臘縣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區域,海拔接近1000米,這也是國內首次發現小鼷鹿出現在海
庭院作為一種傳統的混農林生態系統,在西雙版納地區少數民族生活中具有悠久的歷史。當地的少數民族在生產勞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有用的野生植物的種子、幼苗采集引入到庭院中栽培,加以管理,保存了豐富的植物物種。羽葉金合歡 [臭菜,Acacia pennata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示了最新批準與八個國際組織合作的研究項目,共計55項。詳情如下:一、中國-日本 2019年雙方在“環境可持續修復”領域聯合征集合作研究項目,支持兩國科學家開展實質性的創新研究與合作。經過公開征集、專家評審及雙方機構共同協商,以下4個項目獲得批準,項目執行期限為5年(2
據媒體報道,原產中國的大閘蟹1900年開始“移民”到歐洲,1912年,德國首次有官方報告說,發現了這種中國特有的大閘蟹。如今,大閘蟹在德國已經泛濫成災,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僅在德國大閘蟹造成的損失已高達8000萬歐元。 物種入侵是物種遷徙的一種惡例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的能在移
1月18日至21日,中國生態研究網絡(CERN)生物監測質量管理培訓會議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來自CERN 生物分中心以及分布于全國各地的36個生態站的專家和學員共63人參加了本次培訓會議。 會議期間,版納植物園園副主任曹敏研究員,代表版納植物園對本次培訓會議的召
露石是喀斯特生態系統最常見的景觀元素。露石截流、分配的雨水對生態系統具有重要影響。在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出露巖石對周邊的土壤含水量及水土流失程度意義非凡,其影響在強降雨過后的土壤斑塊淺薄地帶尤為顯著。精確測量露石分配給地表的雨水數量及其時空分布是研究喀斯特生態系統中環境要素變異的基礎,也是實現
苔蘚植物因獨特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性而對大氣N沉降非常敏感,被作為大氣N沉降的指示生物。目前,關于森林附生苔蘚對大氣N沉降的響應及其機制,附生苔蘚對N污染的臨界載荷仍缺少系統、量化的研究,尤其是對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而言,尚無相關的研究報道。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恢復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
隨著CO2濃度的升高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森林的碳貯量及碳通量的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而熱帶森林由于具有最高的生產力、最大的生物量積累、較大的分布面積,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盡管科學家在熱帶森林的碳貯量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但熱帶森林碳貯量的區域性變
陸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葉片元素含量緊密相關,因此認識影響葉片元素含量的生物、生態因子對于模擬生態系統的生產力、養分流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理生態研究組的張石寶、曹坤芳等研究人員在生物地理學頂尖期刊Global Ec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