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記述了兩種早期魚類的腰帶,首次揭示了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該研究否定了硬骨魚綱的腰帶與肩帶結構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傳統觀點,為研究有頜類的早期分化并探討腰帶與肩帶在發育上的同源關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教授領導的研究群體在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 有頜脊椎動物包括硬骨魚綱、軟骨魚綱及已滅絕的盾皮魚綱和棘魚綱共四大類群,它們的附肢,即偶鰭或由偶鰭演化而來的四肢通過帶骨、肌肉、韌帶等構造與脊柱連接,其中,身體前部的帶骨為肩帶,后部為腰帶。支撐附肢的帶骨是有頜類的典型特征,帶骨在有頜類的演化過程中經歷了顯著的變化,與偶鰭和四肢的演化密切相關。魚類有兩對偶鰭,適于在水中游動,帶骨的功能比較弱。魚類演化到四足類,鰭退化,四肢出現,帶骨的功能也逐漸增強。因此,長期以來帶骨的結構與功能是學術界關......閱讀全文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進入九月份,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發現初始全頜魚(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晝夜溫度逐年變化對于植物生長和碳循環的影響,以及多項基因組測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云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云南
經過掃描獲取數據獲得的還原圖片與古魚化石對比(9月24日攝)。 《自然》雜志9月25日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及其團隊的新發現進行在線報道,朱敏和他領導的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方面取得進展,新發現將填補盾皮魚綱和硬骨魚綱兩大類群之間的“缺失環節”。 朱敏等
最新一期(10月20日)Science雜志公布了三項中國學者的最新成果: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體之一——隱花色素的工作機制、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以及2型Ryanodine受體RyR2門控機制的結構基礎。 首先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體之一——隱花色素的工作機
我們的下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細思起來并不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下巴都不一樣,在最新的一項報道中,來自中國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將下巴的來源追溯到了滅絕的魚類下頜上,這掃除了科學界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
頜的出現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幾次飛躍之一,最早的有頜脊椎動物是身披大塊膜質骨片的盾皮魚類。過去曾經認為,盾皮魚類只是有頜脊椎動物一個特化的旁支,已經在距今3.65億年的泥盆紀末全部絕滅。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頜脊椎動物類群均由盾皮魚類的一個早期支系演化而來。因此,盾皮魚下屬各支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近60余年來,全球志留紀魚類化石的連續發現已使人們能夠將“魚類時代”推前至志留紀。化石記錄表明,志留紀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無頜類已相當繁盛,有頜類所有重要類群如盾皮魚綱、棘魚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皆已出現并逐漸得到發展。志留紀魚類化石不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兒的相貌更像父親,兒子的相貌更像母親。但是,這也不能深入解釋,一個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決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的遺傳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面部特征或臉部形態。既然相貌是父母給的,那就一定與遺傳有關,因此可以說基因決定相貌,確切地說,是父母的基因決定一個
熱帶將首先遭受氣候變化 造成的影響 對變暖的預測現在是氣候模擬工作中的一項固定內容。Camilo Mora等人將這些模擬結果綜合起來估計目前正在發生當中的變暖什么時候會超過歷史氣候可變性的邊界。根據有關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假設,這種情況將會在 21世紀中期到后期的某個時候發生。
熱帶將首先遭受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 對變暖的預測現在是氣候模擬工作中的一項固定內容。Camilo Mora等人將這些模擬結果綜合起來估計目前正在發生當中的變暖什么時候會超過歷史氣候可變性的邊界。根據有關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假設,這種情況將會在 21世紀中期到后期的某個時候發生。這一標志
頜的起源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關鍵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據七鰓鰻和有頜類頭部發育遺傳學的對比研究,科學家了提出了頜演化異位理論的假說,即頜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層間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發育調控基因的異位表達所導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創新,認為無頜類鼻垂體復合體的分裂是頜發育的最根本的先決
5月19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盧靜等與英國牛津大學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征,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8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與來自英國和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新疆三疊紀斯堪尼亞魚目阜康魚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科研團隊運用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示出阜康魚頭骨內部的一些解剖學特征與多鰭魚類似,并
▲張彌曼(右一)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犧牲的。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工作都抱著一顆‘公心’。”在張彌曼看來,古生物 學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著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為“傻瓜”的張彌曼在巴黎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鯉形目隸屬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有約4200個物種,是現存淡水魚類最大的一目,占中國淡水魚類的80%。鯉形目包括主要食用經濟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鳙、鯉、鯽、鳊、團頭魴、泥鰍等,也包括風靡世界的高檔觀賞魚——錦鯉等。鯉形目一直是動物系統學研究的重點,在國內國際備受關注。我國有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
《自然—通訊》 用咖啡叫醒遺傳回路 近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一項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表明可以通過咖啡中的咖啡因激活一種合成遺傳回路,用以調節血糖水平。 II型糖尿病影響著全球逾4億人口,帶來了大量醫療成本。成功的健康管理能夠監測進食后的血糖上升情況,并做出響應。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新近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院士系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動物學家。她于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國家自然歷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以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為代表綜合研究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國學術期刊PeerJ 上發表。在這篇長達33頁的論文中(另有38頁的附件文檔),徐光輝詳細描述了羅平強壯魚的骨骼形態,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
4月13日出版的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雜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與周忠和關于早期鳥類的研究成果。他們對首次發現的吃魚的反鳥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為反鳥類早期演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椎體間的關節方式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發布的270萬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
近日,應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在斯德哥爾摩作了題為《中國遠古魚類揭示有頜脊椎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的阿特迪講座。 朱敏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南方志留紀—早泥盆世發現的系列魚類化石,近些年,這一系列發現成果揭示了脊椎動物演化主線上頜起源、硬骨魚類起源及硬骨魚
頜的起源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關鍵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據七鰓鰻和有頜類頭部發育遺傳學的對比研究,科學家了提出了頜演化異位理論的假說,即頜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層間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發育調控基因的異位表達所導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創新,認為無頜類鼻垂體復合體的分裂是頜發育的最根本的先決
近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效文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在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該研究成果于9月21日在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自然—
2月26日,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溝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中的昆蟲化石》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項目始于本世紀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論文60余篇(獲獎人為第一作者或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并有助于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研究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處的研究人員在云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干四足動物化石,填補了基干四足動物早期化石記錄的空白,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1千萬年,為了紀念我國泥盆紀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這一化石被命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