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2001~2010年期間平均年固碳2.01億噸,相當于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這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 這一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于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首席科學家之一、中科院植物所前所長方精云院士說,這項成果為今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高了話語權,也體現了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從跟蹤、并行到領跑的飛躍。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而減緩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主要途徑有兩個:從“來源”做起——節能減排;從“去向”考慮——增加生態系統固碳。 這其中,前者公眾熟悉度較高,后者則更為科學界關注——如何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成......閱讀全文
“速生草本植物碳轉化刈割封存技術,可促進生物質飛躍大增產,獲得足量的生物質,將其制備成固體、氣體、液體形態的能源產品,替代化石能源,實現大氣溫室氣體負增長,可降碳除霾,解決相關環境問題。”中國的一位化學家雷學軍自信地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 雷學軍研究員,湖南省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全國勞
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問題,《京都議定書》中未作出具體的時間規定,但要求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后(即所謂后京都時代),對其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限制,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內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后京都時代:森林碳匯研究先行一步 圖為江西的一處
2012年12月,我國第一臺近零排放的265兆瓦IG C C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示范電廠在天津正式發電,標志著我國規模化減排二氧化碳技術與行動取得重要突破。在當前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的國際背景下,此舉對于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節能減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全球性減排行動迫在眉睫
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生效,標志著世界各國對控制和減少CO2排放的議題達成了一項劃時代的共識,并愿意共同努力付諸于行動。2005和2015年《京都協定書》和《巴黎協定》又先后正式生效,表明人類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趨勢和風險,加緊了全球CO2減排的目標和進度。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
日前,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郗鳳明率領的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沈陽建筑大學等國內外16家研究機構合作,闡明和量化了水泥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碳吸收,發現水泥材料是重要的碳匯,對全球碳循環有重要影響,對全球碳失匯問題研究提供了新的獨特的視角。相關成果發布于《自然-地理科學》。 據介紹,產業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斯達黎加近50%的國土被原始森林或熱帶雨林覆蓋 位于中美洲南部的哥斯達黎加,西班牙語意為富饒的海岸。在這個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國度,近50%的國土被原始森林或熱帶雨林覆蓋,超過25%的國土為受保護的國家公園。 日前,哥斯達黎加環境、能源與通訊部部長雷內·卡斯特羅·薩拉薩爾來到中國,在社科
“我們完全是無心插柳。”日前,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魯春霞一再強調,“我的研究方向偏重資源利用中的生態與環境效應,而不是低碳經濟或者能源利用。” 當前各地正在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魯春霞研究小組在近期出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資源科學》上發表了“我國
根據《京都議定書》,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現在都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作為自己政府的重要職責。中國政府更是把節能減排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重要指標,并已取得很大成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拯救地球,挽救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的最重要措施。《京都議定書》不僅規定了各國政府在規定時間內減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我們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于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我們何以制造了氣候變
低碳爭議 隨著低碳問題日益成為熱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低碳,但是同時也出現了關于低碳的爭議。 越來越多的反對聲音告訴我們,低碳問題存在著巨大爭議。隨著氣候門事件的爆發,聯合國IPCC的科學家私自篡改數據以迎合全球變暖的事實令全世界震驚。國內的許多學者也相繼表示:全球變暖存在巨大爭議,低碳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世界氣候大會在華沙舉行,以中國為主題的小型論壇“中國角”系列邊會正式啟動。 由于碳排放總量居于世界首位,氣候大會上的中國面孔和中國聲音總是更加引人關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缺乏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渠道,中國一度被貼上了“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和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
能源與環境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當兩兄弟“步調不一致”時,比如冒出一些高污染能源,就會拖累環境質量;相反,當兩兄弟“和諧相處”時,比如出來一些新能源,就會減輕環境污染甚至有利于環境質量提升。近年來,我國在加強能源與環境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
近日,中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這也意味著,繼美國、日本之后,中國成為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這顆碳衛星由中國自主研制,于2016年12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7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
為實現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的減排目標,中國正進行著一場低碳革命,節能減排技術因其在此次革命中的巨大作用而備受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獲悉,目前中國約有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進口,實現低碳成本巨大。 有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中國在低碳化的進程中必須要實現技術自主創新,
近期,全球大氣監測網多個監測站數據顯示,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已突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制定的400ppm(百萬分之一)閾值,溫室氣體排放警鐘再次敲響。 6月7日,第九屆國際二氧化碳大會在京落幕,來自世界各國的400多位氣候與生態及環境領域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共
為實現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的減排目標,中國正進行著一場低碳革命,節能減排技術因其在此次革命中的巨大作用而備受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獲悉,目前中國約有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進口,實現低碳成本巨大。 有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中國在低碳化的進程中必須要實現技術自主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自12月7日開幕以來,就被冠以“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會議”、“改變地球命運的會議”等各種重量級頭銜。這次會議試圖建立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讓很多人對人類當前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開始了深刻的反思。溫室氣體讓地球發燒 200多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大量溫室氣體,主要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國科技界把攢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評委會只得忍痛割愛。 由科技工作者、資深科技記者和廣大讀者評選出來的2013年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堅持以往的全面視
摘要: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
很多人都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這也被稱為“綠碳”。 可你知道“藍碳”是什么嗎?圖片來自互聯網 地球被稱為藍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國家海洋局大洋辦黨委書記胡學東說,藍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藍
在發生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霧霾時,中國步入了環保立法與環保市場的“雙元年”。 進入12月,霧霾天氣波及中國25個省份、100多個大中型城市,創下世界霧霾之最,從個別城市的持續霧霾演繹到幾百萬平方公里的淪陷,而在霧霾籠罩之下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危機紛至沓來。這一切預示著“唯經濟增長下的健康透支
在今年植樹節到來之際,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正式啟動2011首屆 “綠化祖國?低碳行動”植樹節主題活動。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介紹說,“綠化祖國?低碳行動”植樹節公益活動,是為公眾搭建的通過“購買碳匯”的方式,實現“足不出戶,低碳造林”,的公益平臺。公
記者從廣東林業部門了解到:該省首個,也是全國首個獲得國家發改委減排量簽發的中國林業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林業CCER項目)——廣東長隆碳匯造林項目首期減排量獲得簽發。盡管這次交易的減排量不大,但這是我國第一個獲得國家發改委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發揮了碳匯造林項目申報CCER的試驗和示范作用,對引導
低碳歷程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急需世界各國協同減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
我國首家以應對氣候變化、增加森林碳匯、幫助企業志愿減排為主題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8月31日在京成立。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出席成立大會。 白立忱在講話中指出,在全球提倡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的今天,通過植樹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保護森林減少碳排放,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