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僅有42名研究人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很小,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但是,這個研究所在學術界很有名。 彭桓武、周光召兩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先后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楊振寧、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都說自己和這個研究所淵源頗深…… 1984年,著名物理學家Robert Mills(左二)和錢三強院士(左三)、嚴濟慈院士(左四)、楊振寧院士(右二)、周光召院士(右一) 1985年,彭桓武院士在慶賀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會上發言 但是,這個研究所盛產學霸。 何祚庥、戴元本、郝柏林、蘇肇冰、歐陽鐘燦、向濤等16名院士曾經在這里工作和學習過,17位研究員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3位研究員入選“萬人計劃”…… 但是,這個研究所成果豐碩。 “七五”“八五”“九五”期間,研究所都組織和承擔了國家在理論物理方面的重大科研任務;近十年來,每年承擔的......閱讀全文
吳健雄敬佩居里夫人,但如同對任何先賢和前哲一樣,并不盲目崇拜。她們都曾在科學的最前沿作重要的探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自然科學有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兩個方面。大多數科學家從理論研究入門,即便沒有大學或者實驗室支撐,也不妨礙有志者在這樣的科學園地中耕耘(進入大科學時代以后,沒有系統的科學訓練
物理學獎:追問宇宙存在之謎 獲獎人: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量子世界的預言家 出生于日本,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南部陽一郎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現就職于美國芝加哥大學恩里科·費米學院。他在物理學自發對稱破缺機制上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其結果被稱為南部-戈德斯通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LHCb實驗發現了D介子的正—反物質不對稱性,并表示這項發現“絕對會被寫進粒子物理的教科書”。這一發現被CERN研究和計算主任Eckhard Elsen稱為“粒子物理學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么?這次發現為什
圣誕節又到了,你是否還孤身一人在實驗室里奮斗著?在孤獨寂寥下,讓我們翻檢幾位跟圣誕節有關的科研前輩的事跡來激勵自己吧! 以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恒的吳健雄博士 吳健雄博士 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的理論而拿到1957年的物理諾貝爾獎,但以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恒的吳健雄女士則沒有獲得這
物理諾獎至今已頒發112輪,共產生209位獲獎者。物理諾獎的宗旨是獎勵 “在物理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者發明的人”,如此而已。諾獎由私人基金會頒發,沒有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對物理諾獎不該想當然地加入我們自家特色的誤解。物理諾獎得主中堪稱大物理學家者約占三分之一左右,反過來看,愛因斯坦、玻恩這樣的一代
葉企孫與摯友在住宅前合影,時間約在1929—1930年間。左起依次為:陳岱孫、施嘉煬、金岳霖、薩本棟、蕭蘧、葉企孫、薩本鐵、周培源。 倘若歷史是棵大樹,我們探尋的目光深入到它的根部,就會發現實際上它的走向在20世紀之初就已經分布好了。誰在那個時代能洞察未來,誰對物理科學研究最注重,誰最
6月18日,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及夫人翁帆在南開大學為其舉行的89周歲生日宴會上。 在有人猜測他已不做研究的時候,6月18日,89歲的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在南開大學向同行報告了他在冷原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項理論的不完備之處。 除了回答提問時須用助聽器,這位老人留給聽眾的印象是思
2015年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100周年。為紀念這一劃時代的進展,5月4日上午,“引力和宇宙學國際學術會議/第四屆伽利略—徐光啟國際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拉開序幕。會上,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據介紹,馬塞爾·格羅斯曼獎被視為物理學界
9月24日,當代知名物理學家、香港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港直播間。談到人生的遺憾,楊振寧表示,在基本物理學領域未盡全功可以說是一種遺憾。但他還說,科學的發展永遠是還有問題、還有更新的問題、更難的問題,這也是科學研究必然的一個規律。 當主持人問道是否有人生遺憾時,
“我得諾獎最大的作用,就是改變了長久以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 “在合適的情形之下,一個腦筋清楚、做事果斷而有遠見的、不那么民主的政治,把科技推上去的本領更大,因為它有效率。” 清華大學科學館,走廊盡頭這個近30平米的房間因為沒有豐富的物品陳設而顯得有些空曠,然而這個房間里卻
4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2周年紀念大會上,李政道先生正式接受聘任,擔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91歲的李政道通過視頻表示:“非常高興能夠擔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我將一如既往,為李政道研究所提出建設性、指導性的意見,為擴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國際影響力作出努力。”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首先提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這三個定語后,是“李政道”這個名字。10月30日,錢學森逝世一周年之際,近八十四高齡的李政道站在北京師范大學“首屆創新中國論壇”的講壇上,就創新之道深情寄語大學生。破解“錢學森之問”,告慰老友英靈,并助祖國教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來到他擔任名譽校長的上海建橋學院,為全校學生作了一場題為《理想、立志、成才》的專題報告。他結合個人成長、求學經歷,鼓勵這所創辦僅13年時間的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樹立自信。 楊福家引用他中學時閱讀的英文版《雙城記》開篇語描述當前社會: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這
一身西裝,聰明“絕頂”,卻穿著棕色跑鞋、彩色襪子——這就是弗朗克·維爾切克,參加昨天浦江創新論壇時的行頭。 這位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基本沒談他最專長的量子物理,而是道出了一門
這是一個僅有42名研究人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很小,可能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它——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但是,這個研究所在學術界很有名。 彭桓武、周光召兩位“兩彈一星”元勛曾先后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楊振寧、李政道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都說自己和這個研究所淵源頗深…… 1984年,著名
由社會廣泛參與評選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結果11月29日在“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揭曉,貝聿銘、李政道、楊振寧、羅伯特·蒙代爾等15名廣為公眾熟知的海外專家獲此殊榮。 這15位海外專家是:與中國人民攜手抗擊“非典”的世界衛生組織前駐華代表貝漢衛,20世紀杰出華裔建筑師貝聿銘,中國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穩定發表記錄的科研人員做出創新成果的概率要遠大于多少年不發或者發不出論文的人。道理是很顯然的,因為任何創新的成果的出現都是科研人員不斷積累的結果。發論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和全世界同行之間進行交流,你才知道自己的研究到底處于怎樣的水平,才能既不夜郎自大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中,謝家麟把僅剩的一點點精力都留給了“粒子加速器”。他堅持看英文專著和學術論文,85歲時還向學生推薦《自然》雜志上最新的文章;邁過90歲的門檻,他每周一仍拄著拐杖,去中科院高能所“問問所里最新的科研進展”;就在上個月底,96歲的他還參加了所里的院士座談會,用略快的語速暢談著“高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團隊的彭新華教授等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仁保的理論研究組合作,在多體系統的量子模擬方面取得新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探測虛磁場中李-楊零點的實驗。該研究成果作為“編輯推薦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1952年,李政道和楊振寧證明了Ising鐵磁
【對話】 做正直的人 做誠實的學問 記者:在很多人眼中,你是海歸科學家的典范。 施一公:每個科學家回國服務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能說誰是典范。我反復強調,我在努力工作、盡職盡責,但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一心只為公,也不是大公無私。不要把所有的科學家都想象得十全十美,這樣會
6月下旬,著名華人化學家、美國天普大學副校長戴海龍教授來到北京。和以往不同,這次來京,他是以音樂指揮家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面前的。 28日晚,戴海龍執棒的“難忘的旋律”世界名曲交響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前來音樂廳的觀眾,除了欣賞音樂外,大多是想一睹有著科學家身份的指揮家的風采。 音樂會
消磨了孩子們終生追求科學的興趣,是當下教育的一大弊病 章啟群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哲人與詩——西方當代一些美學問題的哲學根源》、《伽達默爾傳》、《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等著作,并在各類學術刊物中發表論文30余篇。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升學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學教育的
依靠教育家群體,民主辦學;名師的教育風范;優秀的學生群體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日,“西南聯大精神”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學者呼吁中國大學教育應向提倡完整人格教育、通識教育,以“剛毅堅卓”為校訓的西南聯大的“大學精神”學習。 193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中
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CFP小學語文課本 資料圖片 主講人:葛劍雄 時間:2013年10月27日 地點:齊魯大講壇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教育的中國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承載著國人百年期盼的第29屆北京夏季奧運會終于圓滿落下帷幕。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取得了突出成績,金牌數第一,達到51塊,總獎牌數為100塊,僅次于美國,是新中國自1984年首次參加奧運會以來最好的成績,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也為奧林匹克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差不多和顧拜旦提出舉辦現代
費米門下也是人才輩出:楊振寧、李政道以及發現反質子的美國物理學家張伯倫和西格里等都是他的門生。 文武雙全之人歷來難得。 在物理學的歷史上,也只曾經出現過個別“文武雙全”的科學大家。比如,除了發現那些著名的物理學定律,牛頓也做過陽光的色散實驗和運用單擺檢驗慣性質量同引力質量成比例的實驗,甚至
黃老80壽辰 2013年盛夏,北師大物理樓。陽光透過樹隙鋪灑在教室的講臺上,一位耄耋師者正在整理講義,陸續有年輕的學生走進來,畢恭畢敬地向他打聲招呼:“黃先生好!”——這是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致敬。 時間回溯到1950年。一個身量精干、質樸低調的年輕人拎著行李,毅然從清華園走進了新中國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穩定發表記錄的科研人員做出創新成果的概率要遠大于多少年不發或者發不出論文的人。道理是很顯然的,因為任何創新的成果的出現都是科研人員不斷積累的結果。發論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和全世界同行之間進行交流,你才知道自己的研究到底處于怎樣的水平,才能既不夜郎自大
我國一流大學與世界的差距 高校招生大幅度擴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用10年走過了其他國家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道路。尤其是“985工程”實施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一流大學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科研水平也不斷
今天,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敖慶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舉行。 唐敖慶老先生在吉林大學講課時的風采 資料圖片 告別儀式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沒有主持人,愿意來的人就三鞠躬送別先生。 93歲的唐敖慶院士穿著他最喜歡的中山裝,靜靜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叢中,仿佛剛剛睡著一般。遺像里的他,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