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6日表示,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今年年底下水。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軍當日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說,“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今年底下水,經過試驗后,預計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深海一號”將搭載“蛟龍”號于2020年執行載人深潛環球科考。目前,正在設計環球科考方案。 記者了解到,“深海一號”船長90.2米,型寬16.8米,續航力超過14000海里,采用了先進的全電力吊艙式推進系統,配備了滿足科學調查及數據處理的多種類型的實驗室,擁有專門的潛水器維護保養機庫,具備全球航行能力。 在海上試驗和試驗性應用階段,“蛟龍”號的母船是“向陽紅09”船,這是一條1978年下水的超齡服役科考船。為保證作業安全,“蛟龍”號的布放和回收需要限定在較好海況下進行,影響“蛟龍”號作業效率。此外,“向陽紅09”船沒有動力定位系統和專門的潛水器庫房。 據介紹,201......閱讀全文
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中,“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今天(13號)結束了結構探傷檢測,結果顯示潛水器狀態正常,目前潛水器驗收和交付相關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當中。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 李艷青:(結構探傷)主要是檢測載人球上
今天(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不僅如此,潛器搭載了各年齡段的乘客
今天(6月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 &nbs
6月4日上午8點半,中國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結束為期兩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大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 不僅如此,潛器搭載了各年齡段
四月的海南,艷陽高照,姹紫嫣紅。習近平總書記于百忙中視察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全國海洋界倍受鼓舞。總書記的視察既是對海洋事業的關心關懷,又是對走向深海、經略海洋的指導鞭策,高屋建瓴,催人奮進。 南國邊陲,一個年輕的海洋科研機構,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海斗”號深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2018年10月,“探索一號”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歸來 對于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說,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鱉”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 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探索深海的努力從未停歇。“蛟龍”號讓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
2017年12月1日上午,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會同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研制和海試總結工作會議。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海南省科技廳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深海勇士”號各參研參試單位領導和骨干成員、中國船級社、第三
4月的三亞氣溫開始逐步升高,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實驗室內,幾個身著工裝的科研人員正在一絲不茍地打磨著手中的零部件。 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科技人員和考察科技創新情況。沿著總書記的考察足跡,《中國科學報》記者回訪了與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部分科研人員。 不負期許 扎實開展
成功完成4500米海上試驗任務的我國國產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三亞接受全面體檢。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委托,江蘇省特檢院無錫分院對“深海勇士”號進行了為期6天的結構無損檢測,為潛水器如期驗收交付和后續科研工作保駕護航。 此次的檢測團隊由無錫分院5名高級檢測人員組成,他們均是該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
3月10日上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完成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的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航次(下稱“TS10航次”)科考之行。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在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
深海探測、深海開發,這是中國深海戰略的目標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暢行無阻,業內人士稱之為“全海深”科考。要實現“全海深”科考目標,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須突破1.1萬米深潛技術,進入世界大洋最深處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萬米處的地方,叫挑戰者深淵。 近日
沒有光,沒有氧氣,也沒有浪濤,對于人類來說,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見圖,資料照片)領銜研制的“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要讓中國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潛游。3月20日,“深海勇士”號潛水器從海南三亞出發,開始在南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這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3月10日攝)。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了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 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后一潛后,“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后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水作業,在全新挑戰中不斷刷新著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大洋深處熱鬧非凡,各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2017年11月底,“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正式交付,落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號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2研究所牽頭研制,集中了全國94家企事業
“如果將‘奮斗者’號比作一個人,那么智能控制系統就相當于人的大腦,兩套全海深機械手就相當于人的雙手。”這個比喻來自“奮斗者”號副總設計師、潛水器控制系統負責人趙洋。 近日,《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參與“奮斗者”號研制和執行海試任務的團隊代表,請他們來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13日完成了對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海試后的拆檢,并通過中國船級社建造入級檢驗的相關要求。檢驗結果表明“深海勇士”號結構設備狀態良好,設計合理,安全可靠,中國船級社近期將簽發入級證書,正式交付使用。 據了解,中國船舶重工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深海生物資源勘探開發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資源庫規范化建設、深海生物學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22日在廈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大洋協會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率先在中國部署大洋生物資源勘探工作,獲得大量在醫藥、環保、工農業等方面有
搭載最新研制的“海龍三號”“海龍11000”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潛后,“大洋一號”科考船3日將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完成歷時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科考任務。 這是“大洋一號”船2017年大修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日晚通報:“海洋六號”科考船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于4月28日—30日展開聯合科學考察活動,其間兩船分別搭載的4500米級深海作業型潛水器“海馬”號遙控潛水器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馬冷泉”區進行聯合科
記者10日從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基地)獲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于2020年執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務。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告訴記者,“蛟龍”號新母船初步命名為“深海一號”。 此前,“蛟龍”號的母船是已屆退役年限的“向陽紅09”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一碗白米飯,送到嘴邊,你也許想不到,它的水稻品種有八成以上概率來自海南。 “最近10年,主要農作物中,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345個出自南繁,占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南繁的占91%。”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說。 研究院的展廳里,寫
只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于海洋事業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
“向陽紅09”船將從青島起航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6月,已經休養生息了將近一年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將再次蛟龍入海,挑戰7000米的深海極限。 今天(5月28日)上午,蛟龍號的試驗母船“向陽紅09”船將從青島起航,趕赴無錫江陰搭載“蛟龍”。按計劃,搭載“蛟龍”之后,“向陽
記者24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在中國大洋52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中,科考隊采取了“潛龍三號”無纜水下機器人與船載設備協同作業新模式,大大提高了調查作業效率。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李傳順介紹,本航段主要在大西洋中脊開展熱液硫化物活動特征及熱液區生態環境綜合調查,使用的調查設備包括“潛龍三號”、深海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