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隸屬該局的中國大型遠洋科考船“海洋六號”日前在執行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警戒與保障任務期間,首次對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南端的“挑戰者深淵”進行了高精度多波束測量,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空白。 據“海洋六號”科考船首席科學家助理劉方蘭教授介紹,測量結果顯示,“挑戰者深淵”存在3個水深超過10900米的洼地,其最深處位于西側洼地,坐標位置為142°12.2′E,11°19.9′N,為本次測量馬里亞納海溝所獲得的最深點,水深值為10923米。 劉方蘭教授表示,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對馬里亞納海溝進行的精確探測。根據文獻,對“挑戰者深淵”最早的水深報道是美國“挑戰者8號”船于1951年測得的10863米,而最深的水深測量值則由“維迪亞茲”船于1957年所測得,為11034米。 據介紹,目前,“海洋六號”科考船已前往西太平洋海山區執行中國大洋第27航次......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自主研制的海底1萬米潛水器載人球艙完成出入口、觀察窗的開孔工作,載人球艙是潛水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潛航員的主要活動區,球艙主體為鈦合金,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下潛深度最大,最先進的潛水器之一。 為載人球艙的出入口和觀察窗開孔是載人球艙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對材料和技術要求極高。在現場,
從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實驗,到大范圍內推廣最新醫學進展;從幽深的海洋到遙遠的太空,一步步推進探索的極限,中國科學研究正在展示出萬丈雄心。英國廣播公司近日(BBC)關注中國的科學革命,他們進入這些頂端的中國實驗室和科研場所,采訪了大批中國一線科研人員,以大量的圖文關注中國在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年輕想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老了該謝幕的時候反而要登場。”汪品先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輛從高加索山上下來的卡車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邊,被壓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學地質隊員里,有個叫汪品先的中國學生。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絕沒有想到,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要比翻車更糟
我國首艘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探索一號”科考船歷時13個月在廣州完成主體改修工程,5月5日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 承擔改修任務的中船澄西(廣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改修于去年3月啟動,主要目的是將原名“海洋石油299”的海洋工程船擴展為“探索一號”深海科考船。改修項
“中國天眼”建成啟用,“悟空”“墨子”等發射成功,“蛟龍號”深海科考,體細胞克隆猴成功培育……近年來,我國產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2018年,一些新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呼之欲出。“這些重大創新成就,是科技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