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天微涼。剛剛過去的中秋佳節,你我忙著走親訪友,而通過各種渠道散播的謠言也沒閑著。點開“微信紅包”手機會中毒,“木耳打藥”不能吃,面條加“膠”沒法吃……這些陳年老梗披上“科學求證”的外衣卷土重來,想要對它們科學判斷還真不容易。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逐一為您解答,以免您一不小心成為謠言的“搬運工”。 謠言:點開“微信紅包”手機會中毒 真相:惡意軟件不能通過微信傳播 每逢佳節,許多微信群都會盛傳一個“緊急通告”,該通告稱點擊“微信紅包”字樣圖片,手機就會中毒。 根據警方介紹,這類謠言在2016年就在微信中廣泛流傳,此類誘導分享多數是通過層出不窮的新話題,借助微信外部網頁,誘導或強制用戶分享,以形成爆炸性傳播的效果。各地公安部門也針對此類信息多次辟謠,但仍然屢禁不止。 “根據常識來判斷就是謠言,而且是幾年前的老梗。惡意軟件不能通過微信的渠道進行傳播,這與微信的安全機制有關。”安全專家李鐵軍告訴科技日報記......閱讀全文
蔬菜水果遇水“掉色”是因漂染顏色?西瓜太甜是因為打了針?拼接牛排靠的是“膠粘碎肉”?標題如此“驚悚”的文章,經常在微信朋友圈中瘋狂傳播,真相到底如何? 29日,在2017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展區,中國食品安全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親自操作科學小實驗,幫助公眾擦亮眼睛,共同防范和打
昨天,北京綠色傳播大會舉行。會上首次發布了“十大環保謠言”和“污染環境十大陋習”。“內蒙古風電偷走了北京大風導致霧霾?”、“霧霾不散是因為‘核污染’?”、“手機基站越多輻射越大?”等入選“十大環保謠言”。 據介紹,入選的十大謠言均在去年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謠言涉及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電磁輻射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直屬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騰訊新聞“較真”專業事實查證平臺聯合發布“三月10大食藥謠言”,其中提到,在網上和微信視頻流傳的“面條洗出膠不能吃”是謠言,所謂的“膠”其實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營養豐富。在此,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鄭重提示廣
生吃醬油能致癌、喝牛奶能致癌……去年,在微信里傳播的這些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讓很多人困惑。昨天,在由國家食藥監總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指導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解讀報告會”上,2015年食品安全10大微信謠言被曝光,其中,“長期喝豆漿會致乳腺癌”以舉報處理數達到153228次登上榜首。 在
12月30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和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聯合曝光“2016年度十大霧霾謠言”,并一一對謠言做出真相解讀。 以下為環保部門曝光的“2016年度十大霧霾謠言” 謠言一:微距鏡頭中的北京霧霾? 網傳視頻用4000流明燈光微距鏡頭下顯示出的北京霧霾。視頻中,一些細小顆粒四處飄散
互聯網,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身為科學技術產物的互聯網卻助推了大量科學謠言的產生和傳播,這似乎為“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提供了一個例證。網上充斥著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新能源、化學工業、交通工程、環境項目的種種不實傳言和誤解,至于健康養生、星座算
“豬肉有寄生蟲,紅色的,比縫衣針還大!”近一個月來,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331食品藥品投訴舉報電話接連接到7起關于“豬肉有蟲”的舉報。記者調查了解,“豬肉有蟲”的懷疑和傳言在網上已經流傳一年多,從廣西、廣東、遼寧到貴州,影響頗廣。所謂“豬肉生蟲”是什么?面對傳言我們應該怎么辦?“求證
近期,一則飲料中“含有肉毒桿菌”、“喝飲料會導致白血病”的網絡謠言大肆流傳,不僅造成了消費者對飲料產品和食品安全的恐慌,同時嚴重損害了飲料行業的聲譽。目前已有受害企業向公安機關報案,以維護飲料企業及飲料行業的整體聲譽和正當權益。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最高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在最近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以微博、微信、論壇為傳播載體的謠言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成為網絡空間主要的“噪音”之一。特別是和民生相關的食品藥品相關話題,更是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 知微傳播分析平臺和中山大學對1000多條社交媒體的謠言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九成以上的謠言圍繞著食品安
2018年,食品健康行業事件眾多,各種謠言也隱藏其中“興風作浪”。如人可以感染豬病毒,大蒜能驗地溝油等。盡管這些謠言極具迷惑性,但出現后很快就得到了各方及時辟謠,將它們的危害扼殺在了襁褓中。 食品 大蒜可以檢驗地溝油? 謠言:6月,有人將大蒜放進兩杯“食用油”中。其中一杯的大蒜發黑、發霉
近日,島城一家蛋糕店的肉松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視頻刷爆網絡,市南區食藥監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從涉事店采集的肉松蛋糕樣品已交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一切等結果出來才能真相大白。雖如此,網上的議論依舊不休。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我們還沒法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在網上屢禁不止、花樣翻新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直屬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騰訊新聞“較真”專業事實查證平臺聯合發布“三月10大食藥謠言”,其中提到,在網上和微信視頻流傳的“面條洗出膠不能吃”是謠言,所謂的“膠”其實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營養豐富。在此,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鄭重提示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橡膠面條……每隔一段時間,食品安全謠言就會卷土重來。有關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占45%。 17日,2018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京啟幕。正如民眾關心的一樣,食品安全謠言治理也成為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 “十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取得重大進步是有充分依據和數據的,但
微信團隊近日發布2015年微信朋友圈年度謠言和年度十大健康類謠言。連續多年上榜的“小龍蝦以尸體為食”謠言再次榜上有名。 2015年朋友圈謠言的舉報處理總量為2169萬,主要以失實性報道為主,占據了29%的比例,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學常識類謠言分列二到四位。微信朋友圈降權;打隱翅蟲會致命;倒著
權威學術組織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今天在京發布轉基因十大謠言真相。風口浪尖的轉基因,頻頻在網絡上傳出“圣女果都是轉基因”、“美國人從來不吃轉基因”等虛假消息,即便權威人士反復辟謠也沒能阻擋謠言的流傳。你有沒有中招,來看一看。 謠言一: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生產出來都賣給中國人 美國市場上
在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50多家在京媒體記者認真聆聽專家對2015年12個食品安全熱點的權威解讀。 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 特征 1.熱點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需要跟蹤關注的食品安全
最離奇獎 “薯條治脫發” 謠言 2018年2月,一條“吃薯條有利于生發”的消息上了微博熱搜,這讓網友們驚呼“90后的脫發終于有救了!”消息稱,該成果由日本一個研究團隊發現,連鎖快餐店炸薯條中使用的一種化學物質能幫助治療禿頂,甚至有利于頭發再生。 真相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脫發呈現一種年
食鹽添加亞鐵氯化鉀有劇毒、吃小龍蝦會得哈夫病……食品安全事關民生,關注度極高,而食品謠言卻擾亂著消費者的認知,嚴重影響了國內消費環境。 8月7日,2019中國食品辟謠與科普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以“破除網絡謠言、共建食育科普”為主題,共同探討如何深入治理食品謠言,真正從源頭入手,引導公眾走出食
此前網絡熱傳的“白皮雞蛋更有營養”、“木耳豬血能清肺”、“吃燒烤后吃梨能抗癌”等生活“常識”都是假的! 昨日,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與百度知道,聯合發布《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其中“吃××更健康”的偽常識占了8條之多。 十大謠言依搜索量排序 《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由市網信辦和首都
高GI(血糖生成指數)值食物會引發相關疾病,不能吃?不在孩子面前吸煙就不影響孩子健康?蘋果打蠟致癌,被稱作最臟水果?日前,中國科協發布2019年12月“科學”流言榜單,為你一一揭開流言背后的真相。 謠言一 多做頸椎保健操或 按摩能治療頸椎病 謠言內容:得了頸椎病,只要多做頸椎保健操或按摩
2014十大“科學”謠言 1.地暖輻射會致白血病? 有說法稱“地暖會產生供暖輻射,進而導致白血病、癌癥、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白內障等視力問題”。但實際上地暖是在地板中均勻鋪設熱媒。熱輻射只是熱傳遞的一種方式,其中沒有化學物質,不會對人有害。(詳細報道請見求證欄目2014年12月3日《使用合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十分關心的話題,所謂關心則亂,有關食品的謠言似乎有著周期性的傳播規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絡和朋友圈中流傳開來,并得到大量轉發。為此,中國食品辟謠聯盟對近期出現的食品謠言進行梳理辟謠。2019年剛剛過去的3個月有哪些謠言,你又信了哪條? 謠言:吃雞蛋會增加患心血管病風險 近
針對一些凈水器企業入戶測水質后提出的“自來水重金屬超標”一說,昨天,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和自來水檢測機構專家入戶,現場檢測重金屬含量。檢測后,技術人員針對檢測出的數據予以解釋:凈水器企業常用的“筆式”檢測器檢測出的數值是水中礦物質元素的含量,不是所謂的重金屬。也就是說,居民家中安裝凈水器之后凈化過濾
“提到轉基因食品,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開放式的問卷調查題目,得到卻是“標準答案”。提到“有害、有毒、不好”的人占到多數,只有少數人提到“有好處”。 “您以前聽說過轉基因嗎?” 59%的受訪者表示“沒聽過”,農村戶口受訪者的這一比例更高達66.5%,城鎮戶口受訪者為41.1%。在聽說過“
“食物相克”關注最多 “過午不食”更易發胖 昨日,北京市網信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蝌蚪五線譜、百度知道聯合發布《2015年度十大生活流言榜》。十大生活流言中9項均與飲食相關,其中“食物相克”以775萬的關注人次居于流言榜榜首,狂甩第二名“過午
近日,針對網絡上各種盛傳的食品類謠言,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指導,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與騰訊指數、騰訊新聞和“較真”平臺聯合發布了最新的五大謠言。面對這些防不勝防的謠言,你中招了嗎? 謠言1 靠薯條治脫發 解析:有報道稱,日
最近,在采訪疫情相關的科學話題時,有十年科技新聞從業經驗的筆者遇到了無數次“婉拒”和“直拒”: “千萬不要說是我說的,否則就被‘人肉’了。” “還是不要提我的名字了!” “這個問題別正式發表啊!” “你這個話題太‘敏感’了。” 甚至為了一個科普話題,筆者聯系十位科學家,最后只有一位同意
6月14日,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上,與會嘉賓閱讀《新京報全國食品安全周特刊》。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三部委發布最新抽檢結果;汪洋稱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監管須“零容忍” 新京報訊 (記者李丹丹)6月14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等17個部委主辦的2016年全國食品
近日,有關“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的傳言再次在網絡上和微信朋友圈流傳開來。2017年6月、2018年2月,關于食鹽不安全的謠言曾在網絡和各大社交平臺廣為流傳,當時中國食品辟謠聯盟曾多次就此進行辟謠: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并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但僅時隔6月,有關食鹽不安全的謠言又死灰復燃。圖
【傳言】 秋天是螃蟹大量上市的季節,每到此時,有關吃螃蟹的說法如“不能與某些食物同吃”“孕婦吃螃蟹會流產”等就會再次出現。那么,這些說法都靠譜嗎? 螃蟹可以與柿子同吃 秋天是吃螃蟹和柿子的季節,但是網傳兩種美食不能同吃,理由是柿子中含有鞣酸,鞣酸會與螃蟹中富含的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