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以下簡稱“絲路環境專項”)啟動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專項領導小組組長張亞平,科學技術部創新發展司副司長余健等出席會議。張亞平主持會議。 啟動會上,專項負責人姚檀棟院士對專項基本情況進行了匯報。他指出,絲路環境專項設七個任務項目,包括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科學評估與決策支持方案、生態屏障動態監測與區域綠色發展方案等。絲路環境專項從地球系統科學和多學科交叉的視角設三個聯合攻關項目: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空間路線圖的綜合集成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態環境變化與調控對策、西風—季風作用與亞洲水塔變化及其廣域影響和綠色發展方案。 白春禮在啟動會上強調,“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專項是科學院面向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戰略,同時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8月19日致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賀信精......閱讀全文
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
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
9月30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以下簡稱“絲路環境專項”)啟動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專項領導小組組長張亞平,科學技術部創新發展司副司長余健等出席會議。張亞平主持會議。 啟動會上,專項負責人姚檀棟院士對專項基本情
1月3日,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科學評論文章,旨在闡明第三極地區正在經歷
“監測第三極水循環,除了跟蹤氣溫、濕度、氣壓,降水、風速等傳統氣象要素外,還需要通過測量大氣水汽中氫和氧穩定同位素比率來獲得更多關于水循環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學家姚檀棟院士前幾天剛從西藏林芝科考現場回來,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考隊這次用“極目一號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達海拔
中亞五國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這里曾是絲綢之路的商路要沖。201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構想。 同年,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曦參加塔吉克斯坦的一次活動時,捕捉到了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的一句話:“我們的科學
有機氣溶膠對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大氣能見度、光化學煙霧和人體健康等方面產生顯著影響。素稱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毗鄰南亞、東亞等大氣污染嚴重的區域,受到大氣污染物跨境傳輸的影響。而目前對南亞地區有機氣溶膠的基本特征和來源尚未明晰。生物分子標志物因具備特有的示蹤作用而成為來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屬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就科學數據收集與管理工作開展調研。 青藏所作為國內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專業機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依托野外站的建設與發展支撐區域科學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區布局7個野外站,并對觀測體系進行統一規劃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向西開發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戰略構想提出后,沿線各省市積極響應,普遍從確立重點建設項目、建立城市友好關系、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申請創建自貿園區、建設通訊網絡渠道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呈現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郭華東1月3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評論文章,呼吁各國專家充分利用地球大數據,攜手共建數字絲路。這是《自然》雜志首次就“一帶一路”刊登中國科學家文章。 在這篇題為“構建數字絲路”的文章中,郭華東分析了“一帶一路”區域在環境變化、糧食安
來自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球觀測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300余位空間對地觀測領域學者和管理專家,16日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空間認知國際會議”。我國科學家在會上提出“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的構想。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空間對地觀測技術
4月4日至6日,第十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會議以“數字地球,改變未來”為主題,由總部設在中國科學院的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以下簡稱“學會”)主辦,澳大利亞測繪空間科學研究所、澳聯邦空間信息產業聯盟等機構承辦。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7個國家及相關國際組織的6
4月4日至6日,第十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會議以“數字地球,改變未來”為主題,由總部設在中國科學院的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以下簡稱“學會”)主辦,澳大利亞測繪空間科學研究所、澳聯邦空間信息產業聯盟等機構承辦。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7個國家及相關國際組織的6
1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構建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是集成多領域海量數據,服務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與決策支持的科學平臺。該平臺以共享方式為全球用戶提供系統、多元、動態、連續并具有全球唯一標識
近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國務院 2016年11月
“讓帶寬像空氣一樣彌漫整個世界,讓信息在全球每個角落都能自由安全暢通,這是華訊的目標。”6月6日, 華訊方舟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丁慶接受采訪時說,希望未來華訊在西安有更多項目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與蘭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哈佛大學、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計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進展。基于在青藏高原東北部宗日遺址開展系統的動植物遺存鑒定與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宗日先民的生計方式以狩獵為主,認為粟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志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后,由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志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stories),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郭華東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
新冠疫情影響,市場對新冠病毒檢測的需求大幅增長,華大基因上半年經營業績實現同期大幅增長。 8月26日晚間,華大基因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中期財報。財報數據顯示,華大基因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08億元,同比增長218.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51億元,同比增長734.19%;基本
時值4月22日第47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首屆國際環保教育校長論壇暨首屆中國青少年環境論壇4月23日在北京四中舉行。本屆論壇由聯合國環境署、中國日報社、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聯合發起主辦,中國日報教育專刊、北京絲路文化國際交流中心承辦,北京四中、中華環保聯合會協辦,并得到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環境部宣
6月13日,黑龍江檢驗檢疫局印發《進一步優化全省發展環境實施方案》,明確24項措施,切實發揮職能作用,服務全省對外經貿平穩健康發展。 把“減負”落到實處,持續激發市場活力。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深入推進法治質檢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許可事項全面實現“網上審批”。年底前完成分支
被稱為“火洲”的新疆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區之一,這座絲路名城因建起一座以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為主的示范城區而備受關注。 11月6日至7日,全國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和國家能源局在吐魯番召開新能源示范城市暨新能源微電網觀摩交流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名專家和代表對吐魯番
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
“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薩啟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參加科學考察的全體
“一帶一路”戰略具體實施“路線圖”呼之欲出。據媒體報道,3月底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有望成為“一帶一路”具體規劃方案對外宣示的重要窗口。業內人士表示,“一帶一路”規劃方案的公布,將為新能源產業帶來重要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還將助力中國能源裝備“走出去”。 作為新能源界的“發言人”之一,全國人大代表
9月11日,2015中國-阿拉伯國家環境保護合作論壇(以下簡稱中阿環保合作論壇)在寧夏銀川開幕。據悉,中阿環保合作論壇依托于中阿博覽會,不僅是中阿博覽會的系列活動之一,是中阿博覽會在節能環保領域的首度嘗試。 阿拉伯地區作為兩條絲綢之路西端的交匯點,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天然和重要的合作伙
在柬埔寨西北部的原始森林中,“雕刻出來的王城”、世界文化遺產吳哥古跡首次得到一份詳盡的遙感數據“體檢報告”。它令人擔憂的“退化”之謎——地面沉降和古寺廟建筑群倒塌的關系,也被中國的遙感科學家重新“診斷”。新華社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通過5年的國際合作,該所提供的這一時間跨度最
4月25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之路分論壇在京舉行。分論壇由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聯合主辦,主題為“建設綠色‘一帶一路’,攜手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分享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理念與實踐,推動共建國家和地區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打造綠色命運共同體。 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