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同時繪制出了細胞中兩種最重要的蛋白質修飾類型的圖譜,揭示了在凋亡這一重要細胞過程中它們之間廣泛的協同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0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和蛋白質水解(proteolysis)幾乎總是被獨立開展研究。新研究聯合多種技術在細胞群中繪制了所有蛋白質事件的圖譜揭示了它們是如何協同作用來執行稱之為凋亡的細胞“自毀程序”的。 關于細胞凋亡的這些特異的研究結果有可能促使開發出新的癌癥診斷和藥物,因為癌癥治療的目的往往是誘導惡性細胞發生凋亡。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標志著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蛋白質組學”基本工具,應該會提供對于許多細胞過程的有用的見解。 “檢測蛋白質調控信號間的相互串擾長期以來是一個挑戰,因此利用這項新技術,我們能夠開始從事過去很難或是不可能的分析,”該研究的資深調查員、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化學生理學系主任及教授、Skaggs......閱讀全文
原文: 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
關鍵詞:磷酸化蛋白質組、蛋白質組、II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 原文: 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 原文鏈接:
Broad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平臺的研究人員近日在《Nature Protocols》雜志上報道了一個經過優化的新流程,能夠快速且重復地對腫瘤蛋白進行深度分析和定量。 在過去十年中,基因組學研究已經系統繪制了人類癌癥的遺傳改變,但這些改變對蛋白質組的直接影響還知之甚少。NIH臨床蛋白質組學腫瘤分析
基于來自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計劃的數據,一個多機構科學家小組完成了首個大規模的乳腺癌“蛋白質基因組學”( proteogenomic)研究,將一些DNA突變與蛋白質信號聯系到一起,并幫助確定了一些驅動癌癥的基因。 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蛋白質和它們的修飾來更好地認識癌癥。發表在5月25日《自然
原文: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9.02.012不知
蛋白質是自然界的機器。它們供給氧氣為我們的肌肉提供動力,催化一些幫助我們從食物中提取能量的反應,抵御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方法設計可以滿足某些醫學、研究和工業特定用途的新蛋白質。現在,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方法,通過將已存在蛋白質的片段拼接在一起來生
在過去十年中,基因組學研究已經系統繪制了人類癌癥的遺傳改變,但這些改變對蛋白質組的直接影響還知之甚少。NIH臨床蛋白質組學腫瘤分析聯盟(CPTAC)的蛋白組學研究表明,將蛋白質組和磷酸化蛋白質組數據與基因組數據相整合,才能改善癌癥通路的鑒定。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實體瘤組織在組成上比細胞系要復
基于癌癥基因組的Atlas (TCGA)計劃的數據,美國的科學家聯合小組已經完成乳腺癌的第一次大規模“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研究,將DNA突變聯系到蛋白信號并幫助確定癌癥驅動基因。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腫瘤臨床蛋白質組學分析聯盟成員進行,包括貝勒醫學院、MIT和哈佛的
雖然人類已經不懈努力的研究了幾十年,但是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攻克癌癥。然而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癌癥不少的致命弱點,正在積極進行研究,基于這些致命弱點開發新的藥物和療法。因此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期發現的癌癥治療新靶標,分享給大家。 【1】Nature:蛋白過度表達可能是癌細胞的致命弱點 DOI: 10
2011年5月16日,CHINA LAB 2011在廣州錦漢展覽中心隆重召開,展會還同期舉辦了多場技術研討會:2011全國試劑高峰論壇、中日分析測試技術論壇、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應用研究專場、化妝品檢驗師培訓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當今的熱點話題如食品安全、農產品安全、化妝品檢測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多種細胞蛋白分析手段發現了兩種關鍵細胞蛋白的作用機理,這兩種蛋白分別是C末端Src激酶(C-terminal Src kinase,Csk)和細胞極性封閉蛋白Occludin。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Proteomic》和《Developmental C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一詞,源于蛋白質(protein)與基因組學(genomics)兩個詞的組合,意指“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一種細胞乃至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1994年澳大利亞的Marc Wikins首次提出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1997年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醒著的一天之中,要吃一頓飯或點心的時間是可預見的。但是對于患有一種罕見綜合癥的人來說,饑餓感會在不必要的時間襲來,中斷睡覺并導致暴飲暴食。 最近,南京大學、蘇州大學、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和復旦大
在開發治療睡眠障礙療法的道路上,研究人員將時差和其它健康問題同生物周期節律相聯系起來,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達特茅斯Geisel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決定生物鐘周期的關鍵決定子。 不管真菌、細菌亦或者是人類,生物鐘都會影響其一生中的方方面面,在生
在開發治療睡眠障礙療法的道路上,研究人員將時差和其它健康問題同生物周期節律相聯系起來,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達特茅斯Geisel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決定生物鐘周期的關鍵決定子。 不管真菌、細菌亦或者是人類,生物鐘都會影響其一生中的方方面面,在生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我們都知道,線粒體是機體的細胞能量工廠,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漸漸開始發現線粒體對機體健康非常重要,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EMBO J:單一的線粒體蛋白缺失或會誘發全身性的炎癥反應 doi:10.15252/embj.201796553 目前研
今天,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賀福初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樊嘉院士、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錢小紅教授共同領銜的科學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刊發重磅研究,利用定量蛋白組學獲得肝癌早期階段的圖譜特征,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新靶點。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更是有中國特色的
EMBL-EBI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蛋白質修飾變化為進化提供了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相關論文發表在十月十三日的Science雜志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物種對環境的適應。 遺傳多樣性研究過去往往針對的是基因表達。而這項研究表明,蛋白磷酸化也對遺傳多樣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蛋白磷酸化屬于翻譯后修飾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Ser/Thr Protein Kinas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Map of M. tuberculosis ”的文章,利用獨有的肺結核分枝桿菌蛋白組芯片構建了首個肺結核分枝桿菌絲氨酸/蘇氨酸蛋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BioArt按:糖基化是最復雜的蛋白后修飾之一,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與其他蛋白后修飾相比,糖基化更為復雜,分析難度很大。目前已有的糖基化分析方法有明顯的局限性:大部分方法僅能分析糖鏈或糖基化位點等不完整的糖基化信息,而基于糖肽的位點特異性分析方法則存在通量低,假陽性率高,數據質量難以評測等
"大連化物所—渥太華大學(DICP-uOttawa)蛋白質組學及系統生物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11月11日上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舉行“大連化物所—渥太華大學(DICP-uOttawa)蛋白質組學及系統生物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參加成立儀式的加方人員有:加拿大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技術)兼副領
2018年2月7日,華盈生物合作伙伴上海中醫藥大學楊永清教授研究團隊在完成的新研究中指出,臨床有效的針刺抗哮喘治療方法可顯著提高金屬硫蛋白-2 (MT-2)蛋白含量,其受體TG2是治療哮喘的新靶標。該研究不僅在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更為哮喘病治療藥物的開發開啟了大門。這一項突
蛋白質組(proteomics)分析是針對不同條件下細胞中蛋白的功能和特性進行研究的統稱,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以來都落后于基因組研究,后者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快速基因組圖譜繪制技術,還有無需借助核心實驗室設備就能完成實驗的技術,都令我們印象深刻。 但是與基因組研究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Daniel N. Weinberg et al,doi:10.1038/s41586-019-1534-3 【1】Nature:揭示組蛋白標記H3K36me2招募DNMT3A并影響基因間DN
現任職于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的袁鈞瑛(Junying Yuan)教授多年從事于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是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細胞凋亡基因的發現者。該發現為世界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奠定了研究基礎,引發了世界上眾多的實驗室從不同的角度開始對細胞凋亡進行系統的研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磅級研究成果,共同聚集科學家們在肺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突破!分享給大家! 【1】Cell:非吸煙肺腺癌的基因組重排早在癌癥確診前30年就已存在 doi:10.1016/j.cell.2019.05.01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KAIST)和首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冬小麥開花需要長時間環境低溫的誘導,該過程稱之為春化作用。不同冬小麥品種的春化特性及其與冬春季氣溫適應程度會直接影響其產量。到目前為止,許多春化相關基因VRNs相繼被克隆和研究,但人們對春化時間的衡量以及春化感知機制并不十分清楚,影響了冬小麥分子育種的開展。氧-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