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力學學報》第二任主編郭永懷先生犧牲50周年紀念日。為弘揚郭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學習郭先生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繼承郭先生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激勵廣大力學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力學學報》編委會組織出版“郭永懷先生犧牲50周年紀念專刊”,并圍繞郭先生所開創的研究方向共刊發17篇文章,內容包括“高速空氣動力學”、“磁流體與等離子體力學”以及“PLK方法和計算流體力學”等。 專刊的首篇重登了吳承康院士撰寫的《郭永懷光輝的一生》,該文首登于1999年第4期的《力學學報》“紀念郭永懷先生誕辰90周年專欄”上,這篇文章向讀者詳細介紹了郭永懷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及取得的學術成就、為中國近代力學奠基做出的巨大貢獻、為“兩彈一星”事業獻出寶貴生命、以及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無私奉獻的光輝的一生。 專刊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欄刊發了姜宗林研究員和俞鴻儒院士等撰寫的《高超聲速飛行復現風洞理論與方法》,文中回顧了郭先生的......閱讀全文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郭永懷星”。 郭永懷,中國力學科學的奠基人和空氣動力研究的開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他的名字以這樣的形式繼續熠熠發光。 錢學森數次寫信給他:“我們拼命地歡迎你!” 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大樓三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郭永懷星”。 郭永懷,中國力學科學的奠基人和空氣動力研究的開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他的名字以這樣的形式繼續熠熠發光。 錢學森數次寫信給他:“我們拼命地歡迎你!” 中國科學院力學
4月5日,中科院力學所主樓的蒼松翠柏之下,郭永懷李佩伉儷骨灰在郭永懷塑像下完成合葬,親朋好友和悼念者敬獻鮮花。記者和冠欣攝 人間四月天,花正紅,草正綠,陽光正暖。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主樓前,蒼松翠柏環繞著“兩彈一星”烈士元勛郭永懷先生的塑像,塑像旁立著一張小桌,上面擺放著郭永懷先生夫人、我
近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為紀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永懷教授及其夫人李佩教授對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在中國科大六十周年校慶來臨之際,中國科大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
54年前的10月16日,羅布泊的一聲巨響,伴隨著一團蘑菇云升起,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 這震驚了世界,因為研制原子彈的技術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難最復雜的技術之一,只有美蘇英法這四個大國掌握,也是它們最高的國際機密。對中國而言,已經不是“卡脖子”的問題了。 但是,在各種嚴密封鎖之下,中國那些年
“做科研、創期刊、辦教育,這是貫穿于錢先生一生的3個愿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春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7月30日,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早在20世紀50年代,錢偉長就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室,并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
講述人:俞鴻儒(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在國內首先開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風洞和配套的瞬態測量系統) 被講述人:郭永懷(力學家,應用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中國力學科學的奠基人
對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新生來說,在學院樓里走動時,“一不留神”就會見到那位高個子老師——他們的“院士院長”席南華教授。 實際上,這所大學里將充滿這樣“驚喜的偶遇”。一個月前,中國科學院大學更名后首次開學典禮上,席南華、高鴻鈞、萬立駿、朱日祥、傅伯杰、康樂、李國杰、吳一戎、李樹
2012年8月19日,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首次在我國舉辦。 會議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力學學會第八屆理事長李家春院士。他說,這次世界力學家大會是依靠力學界和理事會的同仁,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申辦成功的。問起他自己的研究生涯,他說:“我國的力學事業是因國家需要發展起來
【直到30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瞥見了一本大連理工大學校史才恍然大悟。原來竟是錢學森所長親自促成此事!】 現在在高校和科研單位之間根據科研需要和人才自身特點直接進行人才交換的事情已非常罕見。但上個世紀60年代,在中科院和高校之間卻發生過一場有趣的人才交流,被悄然交換了工作單位的俞鴻儒和鐘萬勰二人
一對情侶乘坐飛機飛越高山大海前往遠方,溫馨而浪漫。當此情景出現在空氣動力學家眼前的那一刻,他們心中燃起的是另一種情懷,抑或是一種創造的激情。他們期待在2小時內把這對情侶從東半球送到西半球。這他們的夢,更一首創新的戰歌。中科院力學所高溫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是熱情追逐個夢想的一支隊伍。 如
1、居里夫婦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定律”的發現者。1895年,二人在巴黎郊區梭鎮結婚。 2、徐光憲&高小霞 徐光憲(19
一個黑色的星期五。 錢偉長,為中國人熟知的科學家,“三錢”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歲的一生。 這位愛國學者近一個世紀的歷程,猶如一條大江,時而浩蕩,時而曲折。像很多同輩的中國科學家一樣,錢偉長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國家的需要,永遠是
近日,離熙熙攘攘的中關村鬧市區不遠,有一處僻靜的草坪,在這里悄然出現了一座約高7米、長8米、寬3米且加裝了玻璃幕墻保護的歷史儀器設備展示臺。光潔透亮的玻璃幕墻內,擺放著控制臺、電動機、儲壓罐、轉換器等這些人們似懂非懂的儀器設備,它們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不平凡歲月,也早已告別了當年那些日夜不息的緊
“中國力學大會—2011暨錢學森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將于2011年8月22日至24日在哈爾濱召開。大會由中國力學學會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 為更好發揮力學學會的作用,組織國內力學界各專業之間的學術交流,加強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叉,促進
我國又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巨擘辭世——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應用數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7月30日6時許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錢偉長一生充滿傳奇,年輕求學時棄文從理,只因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作為“兩彈一星”元勛,他與錢學森、錢三強
更加側重基礎、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堅持的方向,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科大”)的定位不謀而合。 “十一五”期間,科大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00余項,平均資助率穩居全國高校前茅。 “在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科大在前沿、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成果,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在旁人看來,程開甲的名字上有著太多厚重的東西。 然而,之于程開甲本人,這一切都只是想讓人生無憾。“以前我與陳芳允經常在一起討論存在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們在數千萬中國科技工作者中脫穎而出。《中國科學報》今起開設“走近新院士”欄目,講述新晉院士的人生經歷,探訪其學術成就,使廣大讀者對頂尖科學家多一分了解,對科
許多例子說明,我們過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曾經起步較早,但最后又落在國外的后面。所以要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安排好有關的研究工作,還應總結反思一下幾起幾落的教訓。沒有政策的連續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復復是難以征戰“科技高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夠受重視、能不能夠發揮重要作
■人物簡介 林家翹,1916年7月7日生于北京。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隨即留校擔任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1941年獲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從1947年起,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數學教授、學院教授、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的夫人李佩早年在美國時就與錢學森相識。今天她終于完成了一項重要使命:組織翻譯了錢學森當年在美國所發表的論文,并集結出版。在錢學森百年誕辰之際,手捧著《錢學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學術文獻)》,92歲的李佩覺得可以告慰她的“錢兄”了。 在錢學森誕辰百年
雖然從事了多年純數學的研究工作,但談起即將成立的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楊樂仍然顯出十足的興趣。 因為很多人并不了解,在純數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的楊樂,實際上也十分關心數學交叉科學研究。并且在他看來,數學交叉科學的發展需要強大的基礎研究做后盾。 “現在
周培源(1902—1993),江蘇宜興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我國理論物理和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被稱為世界當代流體力學四位巨人之一。他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北大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等職,曾出訪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待過許多重要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