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2018第四季張江生命科學沙龍活動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丹空間舉行。此次沙龍活動由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本次沙龍以“轉化,回歸臨床價值”為主題,由來自在基礎研究和新技術實踐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專家、企業家、臨床醫生和政府領導代表共聚一堂,圍繞“科研臨床轉化模式”,“臨床價值為導向的產品開發策略”“多學科臨床合作策略”“產業界與臨床合作思路”等話題,通過分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的方式進行了多維度地交流與探討,深入分析了醫療新技術在臨床應用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并就生命科學領域的醫、教、研、產一體化的未來發展方向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醫學成果轉化,面對問題有哪些 一直以來,臨床轉化與臨床價值都是創新型產品研發所關注的重點,同時,其也是創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走向市場的最重要橋梁,不過臨床資源不足一直困擾著研發型企業前進的腳步。中科院......閱讀全文
2019年2月26日,國家衛健委在官網上正式發布了《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明確: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實行分級管理。中低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的臨床研究由省級衛生主管部門管理,高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的臨床研究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管理。 生物醫學新技術風險等級目錄由國
在合理評價衛生技術人員方面,應建立分類評價體系,因為各類人才從事的工作性質不一樣,不能用一種指標評價所有人。專家認為,醫生用醫療指標評定,科研人員用科研指標評定,教學人員用教學指標評定。 近日,深圳市醫管中心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醫療人才評價制度改革試點,推出以臨床指標為導向,將醫生分為9級的人才評
日,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軍委后勤保障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制定并印發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發展規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運行績效評估方案(試行)》3份文件。 文件對未來五年的中心建設與布局提出具體要
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脫節造成轉化醫學瓶頸 9月30日,以“生物醫藥技術與人類健康”為主題的院士論壇在成都舉行,本次院士論壇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百年暨合校十年的重要慶典活動之一。論壇上,劉德培、楊勝利、丁健院士不約而同地選擇轉化醫學作為報告主題,并一致認為,目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存在斷層
12月16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加強本市醫療衛生機構臨床研究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以完善上海臨床研究體系,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建設研究型醫院 臨床數據向企業有序開放 《方案》提出推進上海市建設研究型醫院,基于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強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我與田教授約好電話訪談,八點整電話鈴聲響起,接起電話,還未來得及寒暄,就聽到田教授急促的聲音。他正在從機場趕往賓館,二十公里的路程,三十分鐘的時間,田教授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完整的分子影像發展史,言語之流利、觀點之鮮明、知識之淵博,讓我難以忘懷! 我們知道,田教授您所在的單位是
成立一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生醫部)“交作業”了。 1月初,生醫部兩項成果接連入選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和“國內十大醫學新聞”。 成立之時就激起不小的水花,不乏效仿者,如今這份“成績單”是否證明“科大新醫學”辦學理念試水成功?一年來有哪些實質性進
年來,在腫瘤研究和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不管是在免疫治療方面,還是不斷更新迭代的新技術都為腫瘤研究和臨床帶來了新的曙光。那么,在過去的一年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以及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腫瘤治療的變革點呢?就這些問題,來自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姜龍博士接受
近年來,在腫瘤研究和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不管是在免疫治療方面,還是不斷更新迭代的新技術都為腫瘤研究和臨床帶來了新的曙光。那么,在過去的一年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以及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腫瘤治療的變革點呢?就這些問題,來自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姜龍博士接
一個14歲的小孩,其機體免疫細胞的癌細胞殺傷率為60%,一天老師交代他一個任務,要他第二天在全校400名師生面前做一個演講,然而當天檢測其免疫細胞的癌細胞殺傷率幾乎為零;等到第二天老師告訴他演講的任務取消后,其免疫細胞的癌細胞殺傷率又恢復到60%的正常狀態……這是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
關于印發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醫學科技工作發展,科學技術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
中國上海,6月24至26日,賽默飛世爾科技全程支持并參與了由中國工程院(CAE)、中國醫學科學院(CAMS)、聯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臨床研究中心、全球醫生組織(GlobalMD)共同在上海主辦的“2011年中美臨床和轉化醫學國際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衛生部部長陳竺、中國
——采訪珀金埃爾默生命科學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劉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9月5日,ING 2020第三屆免疫及基因治療論壇在上海召開。本屆會議上,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到珀金埃爾默生命科學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劉疆。火熱的細胞治療領域涉及哪些關鍵流程,這些流程中需要哪些方案,未來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精準醫療2.0時代】第二屆P4 China 2017大會再現全新精彩! 聚中美精英,話世界“醫”流 從2016年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實施至今,已近兩年。我們越來越清地認識到未來通往精準醫療的核心,在于 “精準”二字。要想達到精準的目標1. 檢測技術,極度依賴于以DNA測序為代表的體外診斷技術的
1月21日,新希望集團向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億元,用于設立同濟大學腦科醫學發展基金,專項支持同濟大學中德腦科學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中心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國際交流、平臺建設與學科發展。捐贈儀式當天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舉行,雙方簽署捐贈協議,標志著新希望集團與同濟大學將就腦
2010年6月3日-6月5日 (技術培訓6月6日-6月10日) 上海 會議簡介 干細胞技術已成為自然科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領域,其理論的日臻完善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必將在疾病治療、動物育種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產生劃時代的成果,將是對傳統醫療手段和醫療觀念的一場重大革命。干細胞在醫學應用上有著光輝的前景,國
2018年9月13日,BD(中國)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共建的COE(Center of Excellence)揭牌儀式隆重舉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龔啟勇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室主任莫顯明教授、BD大中華區生物科學副總裁呂雯、BD大中華區生物科學服務與應用副總監房亮等出席了揭牌儀
12月6日,在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應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與同濟大學校長陳杰共同為國家干細胞轉化資源庫揭牌,該資源庫依托同濟大學建設。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悉,依托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建設的干細胞轉化資源庫,分
12月6日,在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應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與同濟大學校長陳杰共同為國家干細胞轉化資源庫揭牌,該資源庫依托同濟大學建設。 據悉,依托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建設的干細胞轉化資源庫,分別承擔科研庫和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門診大樓B2層的小會議室里,記者見到了心內科主任醫師白融。他十分消瘦,戴著藍色邊框的眼鏡。 醫學傳承初心不變 白融出生在醫學世家。在白融的印象中,母親每天都要去查房。搬到醫院住以后,由于當時還沒有電話,晚上有急診時,就會有人在樓下高聲呼叫母親的名字。 他回憶說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
【導語】2015年5月21-24日,“質譜技術與分子診斷的臨床應用與進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舉辦,邀請到來自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中山醫院、仁濟醫院、瑞金醫院、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中國科學院、徐匯區中心醫院等國內外醫院與科研院所以及第三
圖片來源:16sucai “制度真的不好嗎?如果不好,為什么近十年我國的醫學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看來,制度的缺陷在于有要求、沒培訓,基金和文章的背后需要的是嚴格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訓練。 黃曉軍發展的單倍型移植體系被公認為“北京方案”,帶動世界白血病移植進入“人人
轉化醫學是近50年來生物與醫學科學拓展延伸的新學科領域,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密切基礎研究與臨床診療的協同合作。轉化醫學的核心是將驗證的成果加速且有效地轉化為臨床實踐的指導理論、應用技術、診療方法和最新產品等,在實驗室與病床、公共健康決策和醫療服務市場之間架起一條快速
山西腫瘤醫院院長王國平(右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右二)、山西省衛生廳廳長高國順(右三)、山西醫科大學黨委書記王茂林出席分中心啟動儀式。 由山西省衛生廳、山西醫科大學、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腫瘤研究所承辦的“2010華夏之源·生命
臨床醫生要不要做科研?這是個問題。但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看來,這不是個問題。 黃曉軍是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其發展的單倍型移植體系被公認為“北京方案”,帶動世界白血病移植進入“人人都有供者”的時代,也使
“第八屆中美臨床與轉化醫學國際論壇”將于2017年6月24-25日在天津舉辦,本次論壇主旨“醫療趨向精準、健康人人獲益”,屆時論壇將邀請臨床轉化醫學、精準醫療等領域的科研人員、臨床醫生和企業研發人員共同探討在人口健康學、重大疾病精準治療、生物醫療大數據信息和前沿技術方面進展和應用。本次論壇主辦
大會主題: 生命組學與精準醫學,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 精準醫學在出生缺陷防控領域的前沿進展 精準醫學在腫瘤精準檢測領域的前沿進展 精準醫學在微生物快速檢測領域的前沿進展 創業投資助力精準醫學發展 基本信息: 會議報到:2015年12月11日全天
8月6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社論——《轉化生態學》(Translational Ecology),文章稱,隨著生態學這一獨立科學學科的穩步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如何像“轉化醫學”那樣,從生態學中發展出一門“轉化生態學”,將生態學研究與應用普及緊密結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促進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8年11月3日促進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 生物醫藥產業是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是上海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