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圣地亞哥1月29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與冰山碰撞后,船上53名科考隊員29日從中國長城站搭乘包機撤離南極,取道智利回國。 中國駐智利大使徐步說,使館成立了“雪龍”號科考隊員應急撤離小組,于27日派出3名工作人員赴智利最南端城市蓬塔阿雷納斯。他們于29日搭乘包機飛赴長城站,將53名科考隊員接到蓬塔阿雷納斯。 飛赴長城站的中國駐智利大使館經商參贊劉如濤說,由于這53名科考隊員沒有智利簽證,使館的應急撤離小組第一時間與智利外交部溝通協調,最終智方為科考隊員們提供了為期10天的入境簽證。他們將于30日凌晨分批搭乘商業航班,取道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回國。 本次南極考察期間,“雪龍”號于1月19日在南極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時,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船艏桅桿及部分舷墻受損,無人員受傷,壓載水艙、油艙、主機及其他船舶動力設備、通信導航設備運行正常。......閱讀全文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3日離開中山站,載著部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按逆時針方向航行,前往南大洋宇航員海科考;“雪龍”號完成卸貨,繼續執行在中山站的其他作業任務,計劃9日離開,按順時針方向前往阿蒙森海作業。至本次考察結束,兩船將不再相遇。 第36次南極考察是“雪龍2”號參與的首次南極
核心閱讀 從2016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塊鋼材點火切割,到2018年9月10日正式下水,首艘“中國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的問世,不僅意味著“雙龍探極”格局的進一步形成,也標志著我國極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承續極地求索的使命擔當、承載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中國“雪龍”必將劈波斬浪,破冰
跟隨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0日至23日分三次完成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為“雪龍”號海冰卸貨開辟了一段約14海里的冰上航道。 20日傍晚,“雪龍兄弟”抵達距中山站附近的陸緣冰區。與浮冰相比,作為陸地邊緣的固定冰,陸緣冰更像一道銅墻鐵壁,擋住船只靠近陸地。在
白皚皚的冰川中,“雪龍”號困在那里。 上萬公里外的北京,程曉心急如焚。不時比對衛星遙感圖,觀察著冰川的變化,為“雪龍”號尋找著出路。 因營救俄羅斯航船,“雪龍”號已被困十來天。 1月7日,西風,“雪龍”號終于等到了脫困的機會。但到底向哪個方向走?專家仍有爭論。 “向東南,
“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6日抵達澳大利亞霍巴特港的港外錨地,與4日停靠霍巴特港的“雪龍2”號相距4.5海里(約8.3公里)。“雪龍”號計劃7日停靠“雪龍2”號旁邊的碼頭,這將是“雪龍兄弟”首次相聚。 此前,“雪龍2”號于10月15日從深圳起航,而“雪龍”號10月22日從上海出發。 按照計劃,
據媒體報道,9月10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將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 下水,被認為是船舶建造中的重要節點。 “好比房子封頂,下水意味著船只完成建造任務,開始進入裝修階段。”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海洋學研究室主任、新建破冰船項目科考系統負責人何
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成員被直升機轉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亞南極事務局(AAD)針對外界就南極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評,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些批評指責該局對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認可。 AAD首席科學家Nick Gales對之前該考察隊隊長、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Chris Tur
在遙遠的地球南北兩極進行科學考察,中國目前唯一的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今后有望不再“單兵作戰”。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在7日召開的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中國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自主建造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以增強極地科學考察能力,同時提升建造破冰船的水
“雪龍”號7月31日電(記者郁瓊源)北京時間7月31日上午8時50分,“雪龍”號進入北極圈。上午9時,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隊員身著統一的紅色隊服,在“雪龍”號直升機停機坪組成“八北”字樣慶祝進入北極圈。 同時,為迎接“八一”建軍節,科考隊員們又組成“八一”字樣,八位曾當過兵的科考隊員組成“一”
9月26日,雪龍號科考船順利返回上海。歷時69天,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的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下稱“九北”)順利結束。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九北”是自然資源部組建后我國首次開展的極地考察。“同時‘九北’也是年初《中國的北極政策》發布后我國的首次北極科考,這可以看作是對上述白皮書相關聲明的成
執行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于今天晚上10時05分在深圳鹽田外港1號錨地停靠。11月8日下午2時30分左右,深圳海監9102船將在大鵬灣迎接“雪龍”號,15時30分到達引航站。預計17時30分,“雪龍”號將在鹽田港西港碼頭靠泊,并于18點開始舉行歡迎儀式。 據悉,
在西風帶中顛簸多天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沐浴著綿綿細雨,于當地時間20日上午10時緩緩停靠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附近的利特爾頓港。這是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第二次抵達新西蘭,也是此次南極科考中最后一次靠港補給。 克賴斯特徹奇是新西蘭南島主要城市,也是世界上距離南極最近的城市之一。2
10月10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正式公布組隊情況,集結待發的考察隊整體趨向年輕化,隊員平均年齡僅為35.8歲。據了解,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共計251人,其中中方人員245人,年齡最小的僅20歲。此外,本次考察隊還有6名外方人員參加,包括從澳大利亞租用的S76輕型直升機機組人員3人,來自
北京時間4月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并將于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余海里之后,“雪龍”號終于凱旋“回家”。 “雪龍”號于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雖然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國行程,但值得回顧的是,科考隊員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區顛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南極阿蒙森海綜合調查,為中國探索南極“前世今生”的奧秘積累了寶貴樣本和數據。 阿蒙森海位于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歷史上,曾有韓國、美國等少數
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月31日由望加錫海峽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龍”號航行在平靜的赤道無風帶,海豚和飛魚時而躍出水面,伴船前行。歸國在即,“雪龍”號上處處洋溢著科考隊員的喜悅之情。2012年11月,“雪龍”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時,不少隊員曾將自己的隨身物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雪龍”號11月5日電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當天,大洋隊科考隊員開展了以“雪龍”號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態調查。 在“雪龍”號生物實驗室里,科考隊員利用走航自動表層水系統獲取海水,過濾收集水體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葉綠
極地考察船“雪龍”號9月底剛從北極回國,今天(10月25日)青島籍16名科研專家再次出征,陸續到廣州匯合,于11月5日參加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據了解,這些科研專家分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極科考有一項特殊的任務: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
北緯8度,東經139度。太平洋深處風平浪靜,方圓幾十公里看不到一艘船,“雪龍”號在深藍中航行。 這是中國科考隊第34次行駛在出征南極的航道上。在“雪龍”號上,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解讀此
“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于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 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圖說:衛翀華在北極海冰上進行水聲實驗 歷時78天,累計航行13000多海里,最北到達北緯82度52分,中國第七次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預定考察任務凱旋。在128名考察隊員中,中科院聲學所水聲工程中心副研究員衛翀華是一名“新兵”,也是我國水聲學領域赴北冰洋進行實地專業科學考察的第一人。 “在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度夏隊員及中山站第27次越冬隊員于當地時間3月6日17時(北京時間6日20時)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啟程回國。 第28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李院生表示,經過隊員們4個多月的努力,科考隊的主要工作已經完成,順利返航。 返航途中,“雪龍”號將第四次穿越西風帶。這也是本次航
“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于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無人員受傷,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船只配備了用于識別礙航物的雷達,為何還會撞上冰山?一名有著南極海區航海經驗的船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極區航行,
搭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員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當地時間17日上午停靠澳大利亞霍巴特港,進行物資補給,這是“雪龍”號進入南極前的最后一次補給。 據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隊辦主任韓彥佶介紹,靠港期間,考察隊將進行航煤、船站食品等考察物資補給,轉運部分科考物資,同時有26名考察隊員在此登船,
“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于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無人員受傷,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船只配備了用于識別礙航物的雷達,為何還會撞上冰山?一名有著南極海區航海經驗的船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極區航行,
機器聲此起彼伏,電焊火花飛濺。記者近日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船塢里看到,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目前已完成全部主船體的結構合攏,雄姿初現。 據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總工藝師趙振華介紹,“雪龍2”號是以極地水域科學考察為首要任務,
當地時間29日下午,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在北緯86度48分、東經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區設立短期冰站,這是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第一次開展冰站作業。 據介紹,此次短期冰站作業由4組人員分別實施:海冰物理組進行冰芯鉆取,開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積雪特性等觀測,海冰光學組進行海冰光學透射和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執行任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茲灣東側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極考察時布放的潛標,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潛標。 這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極以來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潛標。潛標是物理海洋觀測經常采用的一種定點長期觀測方法,根據需要搭載不同的儀器和設備,以觀測海洋的溫度、鹽
在化工、釀造、制藥等行業生產中,高選擇性催化劑等反應控制技術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對生產生活的需要而言,人們對化學反應中選擇性控制的認識和掌握程度還遠遠不夠。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更多更好的高效、高選擇性反應控制方法,并力圖發現其中的規律,提高對化學反應控制的能力。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