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變暖減少海產品供應管理良好的漁業更有彈性
世界各地的海洋魚類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根據對最新趨勢的首次大規模分析,一些海魚的數量正在下降。在過去的80年里,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已經使一些漁場的生產力下降了15%到35%,盡管在其他一些海域,由于溫暖的海水變得更加適宜,一些魚類正在蓬勃發展。研究顯示,最終的凈影響是,世界海洋不能像以前那樣生產那么多可持續的海產品,而隨著全球變暖加速,這種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并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德國基爾市GEOMAR Helmholtz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生態學家Rainer Froese說,一線希望是,研究表明,管理良好的漁業在氣溫上升的情況下會更有彈性。“我們必須停止過度捕撈,讓基因庫存活下來,這樣魚類才能適應氣候變化。”他表示,“我們必須讓它們休息一下。” 作為一種冷血動物,魚類能對自己游泳時的水溫作出反應。當水溫過高時,它們用于消化和其他功能的酶就會降低效率,影響生長和繁殖。此外,溫水含有較少的氧氣,進一步產生了壓力。 ......閱讀全文
全球海洋魚類群落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獲揭示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魏輔文院士團隊全面分析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海洋魚類群落的監測數據,揭示了氣候變化和漁業活動對全球海洋魚類群落特征的深遠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引起魚類群落物種的
全球海洋魚類群落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獲揭示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魏輔文院士團隊全面分析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海洋魚類群落的監測數據,揭示了氣候變化和漁業活動對全球海洋魚類群落特征的深遠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引起魚類群落物種的
研究揭示海洋變暖對魚類影響
到2100年,在溫和(左)和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每個專屬經濟區的物種數量將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GRAPHIC COURTESY OF KIMBERLY OREMUS 隨著海洋變暖,魚類開始向原先較冷的水域遷移,以追逐它們偏愛的棲息環境。這樣一來,許多依賴商業魚類作為其經濟組成部分的國家
氣候變化造成魚類體重減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17.shtm ???日本鳳尾魚、沙丁魚和鯖魚是所研究地區的重要魚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2月29日電?(記者劉霞)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研究顯示,鑒于更溫暖的海水導致食物供應受
魚類通過調整生理機能適應海洋酸化
人類驅動的全球變化正在挑戰科學界,讓他們了解在不久的將來海洋物種可能如何適應預測的環境條件(例如缺氧、海洋變暖和海洋酸化)。海洋吸收大氣中人為二氧化碳的影響(即海洋酸化)傳播到整個生物層次,從納米尺度上的生命組成部分的變化到通過生態系統過程及其特性的有機體、生理和行為。 為了在pH值降低的
海洋熱浪對魚類生物量影響“微乎其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25.shtm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
海洋生物研究佐證氣候變化
海洋狀態國際項目日前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再次為聯合國氣候變暖研究提供了論據。25名科學家們經過為期3天的討論認為,不遠的將來海洋生物將面臨著大面積滅絕的危險。 全球氣溫升高、海水酸性化以及過度捕撈這三個原因會導致海洋中大型動物的食物減少,意味著生物將會因缺乏食物而大面積死亡。 目前,
研究發現海洋受塑料微粒污染影響魚類生長
據外媒報道,《科學》(Science)雜志刊登一項研究發現,海洋遭受塑料微粒嚴重污染后,會對魚類的生理和行為造成較大影響。 據報道,6月2日研究人員表示,實驗顯示歐洲鱸魚幼崽暴露在海洋塑料微粒環境下,受精卵的孵化受到阻礙,這不利于幼魚成長,導致魚活動能力下降,更易遭到掠食,死亡率增高。 瑞典
研究揭示海洋魚類的恒溫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研究員林強團隊和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大志團隊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魚類恒溫與環境適應機制解析的最新研究進展,發表在The Innovation(《創新》)上。 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恒溫物種的出現是一個重大進化轉
海洋保護區對魚類種群的恢復并無幫助
海洋保護區的目的是讓成魚種群從過度捕撈中恢復過來,但根據一項為期12年的研究發現,加勒比海海洋保護區的魚類數量并沒有反彈。研究人員表示,海洋保護法規執行不力、海岸開發和水溫上升都可能是罪魁禍首。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伯利茲海岸Hol Chan海洋保護區的鯛魚。圖片來源:Pete Ox
海洋保護區對魚類種群的恢復并無幫助
海洋保護區的目的是讓成魚種群從過度捕撈中恢復過來,但根據一項為期12年的研究發現,加勒比海海洋保護區的魚類數量并沒有反彈。研究人員表示,海洋保護法規執行不力、海岸開發和水溫上升都可能是罪魁禍首。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中美洲珊瑚礁沿著伯利茲、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的加勒比海
海洋魚類的恒溫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大志團隊、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Axel Meyer等合作,研究揭示海洋魚類的恒溫演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Cell集團旗下國際綜合刊物《創新》(The Innovation)。 在
藍碳: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
海洋熱浪對魚類生物量到底有影響嗎?
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 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組成有較大影響。海洋熱浪會造成一系列下游影響,包括珊瑚白化、物種取代和/或受
緩解氣候變化政策可避免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導致自身pH值持續下降。1751年到1994年間,海洋表面的pH值估計從大約8.18下降至8.1。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提供了一套全球氣候變化緩解政策,比如規定全球排放峰值到來的年份等,將給未來海洋酸化帶來的不同
氣候變化可能使致命海洋“寒流”更頻繁
提到氣候變化,人們通常會想到變暖以及極端高溫。變暖的海水,導致大量海洋生物面臨死亡威脅。而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卻發現,氣候變化可能與水下寒流有關。這聽起來似乎與海洋熱浪席卷全球的現狀有些矛盾,但它確實發生了,而且這樣的事件似乎越來越常見,可能給海洋生物帶來致命影響。據《科學》報道,
氣候變化使海洋浮游植物大幅減少
加拿大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由于氣候不斷變暖,全球海洋上層的浮游植物數量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大幅減少,這個趨勢如得不到遏制,將對海洋食物鏈和全球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899年以來的海洋植物考察記錄,統計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幾
魚類行為與能量代謝研究技術方案
研究案例——氣候變化對魚類行為與能量代謝的影響當前氣候變化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海洋是氣候系統儲存能量的主要載體,氣候變化給生活于其中的魚類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氣候的變化影響著各大洋的氣候變化模式以及海洋環境要素(海水升溫,海水酸化、富營養化,海水含氧量變化,
新成果為海洋漁業管理和生態系統保護提供參考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捕撈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凸顯,但仍不清楚這些驅動因素如何塑造海洋魚類的功能多樣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研究團隊,對我國四大海區近30年的捕撈數據和氣候變化數據進行了分析,闡明了我國海洋商業魚類群落的功能多樣性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和捕撈壓力,相關成果發表在Globa
海洋變暖-魚類北上將使北美捕撈業遭嚴重損失
在更溫暖的世界里,旨在捕撈大西洋鱈魚的船只可能不得不向北穿行到更遠的地方。圖片來源:BUKATY/AP PHOTO 海鮮愛好者們,請作好準備:氣候變化可能使捕撈當天新鮮貨的努力變得復雜。一項最新大型建模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日益變暖的海水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迫使北美很多最珍貴的魚類和貝類海產向北遷
海洋變暖-魚類北上將使北美捕撈業遭嚴重損失
海鮮愛好者們,請作好準備:氣候變化可能使捕撈當天新鮮貨的努力變得復雜。一項最新大型建模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日益變暖的海水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迫使北美很多最珍貴的魚類和貝類海產向北遷移,從而可能為捕撈業和政府監管者制造麻煩。一些物種的生存范圍可能減半,而另一些隨時準備擴張進入現有家園以北1000多公里
何舜平團隊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深海作為地球表面最后未被人類大規模進入或認知的空間,約占地球表面積的65%。海斗深淵(6000 -11 000m)是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生態系統,具有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食物匱乏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但在海斗深淵中仍有魚類生存,其中以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命名的馬里亞納獅子魚是目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并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占海說,這次會議有利于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通過這次會議,
美國羅格斯大學:海洋環流對氣候變化影響巨大
海洋環流沿大洋底部在南北半球間輸送熱量和水分的同時也運輸二氧化碳。(自羅格斯大學)??????? 目前,人們對氣候變化的多數擔憂主要集中在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數量。然而,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研究稱,海洋環流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與大氣同等重要。 研究人員表示,270萬年前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單位的34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發布了涵蓋2023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57.shtm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
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正影響全球漁業生產力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魚類是全球超過一半人口的重要食物來源,5600萬人口從事或依賴漁業相關產業。但一項刊發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發現,魚類種群已經受到氣候變暖的顯著影響,全球漁業生產力正面臨挑戰。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科研人員領銜的一個研究小組就38個地區的124個物種展
微塑料是否存在于海洋貝類、魚類中?生態環境部回應
在今日召開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 有記者提問,微塑料是海洋污染的重要來源。微塑料是否存在于貝類、魚類當中?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目前為止生態環境部采取了哪些舉措,有何成效?下一步會有什么
研究發現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極大影響氣候變化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較暖的海水可以顯著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種群的分布,微小生物體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快訊》雜志在線版上。 研究人員稱,到21世紀末,較暖的海洋會導致這些微小海洋生物種群在兩極附近蓬勃發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縮。該報告的合著者
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在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湖沼與海洋》。 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中。然而,目前尚未發現鋁具有確切的生物學功能,這是一個長期未解之謎。鋁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濃度可達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