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心目中的機器人像汽車人“大黃蜂”一樣高大,但有一種機器人卻由一個個小顆粒組成,這些顆粒一起行動,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然》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能模擬生物細胞集體遷移的機器人。研究為開發具有預先確定性行為的大規模機器人系統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法,這類系統或比一些現有仿生系統具有更高的可擴展性和魯棒性。 經過設計的模塊化或群機器人系統可以模擬生物學行為,如自組裝、修復和搬運,但大部分系統需要集中控制或具有會限制系統能力和可擴展性的復雜設計。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Hod Lipson和同事設計的一款極簡系統可以減少這些限制。 這種機器人由簡單的盤狀“粒子”組成,相比復雜的機器人,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機器人的制造更簡單,也易于形成規模。單個機器人粒子無法移動,只能像相機光圈那樣伸縮;但是松散聚集在一起后,程序能讓它們對單梯度信號(如光線)作出響應,并按照偏移模式振蕩,集體朝著刺激源移動。 研究人員用25個物理機器......閱讀全文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首次成功研制一款由活體肌肉細胞驅動的行走機器人,它是由生物肌肉和機械部件構成。 生物肌肉非常柔韌,可使機器人能在實驗室中推進,研究人員表示,它將引領新一代柔韌“生物機器人”的問世。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研制這種微型肌肉驅動生物機器人,它是由電流控制移動。
由肌肉細胞推動、電脈沖控制的微型行走“生物機器人” 新一代微型生物機器人能收縮肌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工程師展示了一類行走“生物機器人”(bio-bots),由肌肉細胞推動、電脈沖控制,研究人員能對其發號施令。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不管你想制造任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與特種外科醫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用DNA分子創建了一支細胞“機器人艦隊”,這些納米尺度的“分子機器人”可以對特定的人類細胞進行導向目標追蹤并做上標記,以便進行藥物治療或者將其摧毀。發表在7月28日《自然·納米技術》網絡版上的論文對這一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 按照設計,這些
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示意圖 深圳先進院供圖 眾所周知,腦膠質瘤被認為是最惡性的腫瘤之一,人體內的血腦屏障是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屏障,然而卻成為阻礙腦膠質瘤診斷和治療的一個主要因素。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
科學家一直在追求一種廉價的超微型機器人裝置,能檢查并操控個體的細胞和組織,以實現生物研究、醫學應用等方面的目標。最近,美國普渡大學設計并制作了一種能感知微小壓力的探測系統,裝在超微機器人上,能測出探測器進入組織推開細胞時所用的推力大小。研究人員在今年9月召開的“智能機器人與系統國際大會”上提交了
靶向干細胞治療研究新方法:3D打印微型運輸機器人“智能”孵育干細胞一項對靶向干細胞治療的新研究表明,一架可遠程控制的微型機器人細胞運輸器能夠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上重新組織干細胞巢,以指導干細胞的定向譜系分化。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發表的一
一項對靶向干細胞治療的新研究表明,一架可遠程控制的微型機器人細胞運輸器能夠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上重新組織干細胞巢,以指導干細胞的定向譜系分化。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討論了該微型機器人在開發具有嵌入式功能的活性微載體,用于控制
這可能是一個奇怪的場景:2006年10月一個寒冷的晚上,一群工程專業學生和他們的教授Sylvain Martel聚集在教室中在觀看一個核磁共振機上的被麻醉過的跛了的豬,大家屏住呼吸,最后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一名醫院技術員通過導管將圓珠筆珠那么大的鋼珠植入豬的頸動脈中,幾分鐘后,他們看到電腦
經過兩個多月的漫長等待,一份特殊的“親子鑒定”報告近日在天津出爐,13頭克隆小豬與“代孕”母親無血緣關系,僅與供體細胞存在“親子關系”。這從醫學上證明,世界首例機器人操作的體細胞克隆豬在天津誕生。 經過110天孕育,4月26日、29日,兩頭普通的“代孕”母豬先后順利產下了13頭健康的純種小長白
無論國籍、種族,幾乎所有人都“談癌色變”。盡管某些癌癥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癥”,但畢竟是少數。根據2018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癥統計數據,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肺癌和乳腺癌分別位居男女性發病的首位。 攻克癌癥長久以來都是科學家
經過兩個多月漫長等待,一份特殊的“親子鑒定”報告近日出爐。13頭克隆小豬與“代孕”母親無血緣關系,僅與供體細胞存在“親子關系”。這從醫學上表明了世界首例機器人操作的體細胞克隆豬在天津誕生。 較之以往的“手工操作”克隆技術,此次機器人自動化“操刀”,用力更小,對細胞傷害更少,精度更高,體細胞克隆
提起DNA,我們還是想起經典的雙螺旋結構?那你Out了。利用DNA中的堿基配對原則,科學家們能夠利用DNA分子構建出各種各樣的結構,而且這些結構具有遠非我們能夠想象的用途。 DNA是大自然中一種最為神奇的分子之一。從微觀而言,它攜帶的遺傳指令是產生地球上幾乎任何一種生物所必需的。如今,科學家們
中國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微型機器人,有望在人體內運輸細胞,在精準治療、再生醫學和微創手術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 6月2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機器人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香港城市大學孫東課題組使用3D激光打印技術,制備出一種具有球形孔狀結構的微型機器人,其尺寸相當于人類頭發絲直徑。 香港城市大學
導讀:我們目前對抗惡性腫瘤的方法還遠遠不夠,常見的化療和放射治療有時很成功,但也會帶來巨大的副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體內的健康細胞也會被“連累”受到化學物質和輻射的“轟擊”。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靶向腫瘤且不傷害健康細胞的方法。而2月1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發表的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mall 以封面論文形式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納機器人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的最新成果High-Throughput Fabrication and Modular Assembly of 3D Heterogeneous Microscale Tiss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杰合作,研發出一種基于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于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相關論文以N
在《社交網絡》這部由大衛·芬奇執導、以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為原型拍攝的電影中,有一位配角頗為人所印象深刻,他就是好萊塢大帥哥賈斯汀·汀布萊克扮演的肖恩·帕克(如上圖)。在電影中,他吸食毒品,并與維多利亞秘密女郎風流約會,而且為了利益他寫了一張支票給愛德華多·薩維林,并朝其臉上扔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芯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以后封面形式,刊載了來自于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利用機器人化的微納操控和組裝技術在多維細胞裝配領域取得應用進展。 工程技術與生命科學的融合已成為引領科技創新前沿的熱點方向之一,將細胞排列、組裝
科學家》雜志評選出2018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包括利用無人機進行生態學研究、雙父親小鼠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識別和監測癌細胞。 1.培育出雙父親小鼠和雙母親小鼠一只健康的成年雙母親小鼠產生它自己的后代,圖片來自Leyun Wang。 雙母本繁殖(bimaternal reproduction,
“超高的定位精度,在超過厘米以上的運動范圍內仍能保證納米以下的定位精度。”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研制的具備位移反饋傳感器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納米操作機器人具備位置檢測傳感器,可實現自動可編程運動,并具備多種功能強大的附加模塊。與傳統機器人
“超高的定位精度,在超過厘米以上的運動范圍內仍能保證納米以下的定位精度。”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研制的具備位移反饋傳感器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納米操作機器人具備位置檢測傳感器,可實現自動可編程運動,并具備多種功能強大的附加模塊。與傳統機器人
Shawn Douglas將他的研究興趣歸結于童年時的回憶——從5歲開始,Shawn Douglas就跟著他的父親構建汽車,飛機和火箭的模型,“我父親是我見過的人當中最有耐心和淡定的人,”Douglas說,“他從來就是從從容容的,對我也很有耐心,要不是他,我就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當年Dou
由中國化學會主辦的SCI檢索國際期刊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中文名:《物理化學學報》),在最新一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利用納米操作機器人在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療方面的最新成果(Drug-Induced Changes of Topo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Lab on a Chip 以封面論文形式刊載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在微型機器人和生物驅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rogrammable micrometer-sized motor array based on live cells。 藻類細胞是一類在水中
藻類細胞是一類在水中自由游動的微生物,長度通常為十微米至幾十微米。從工程學的角度來看,藻類細胞如同一個個微型機器人,它具有感知和驅動能力,能夠從周圍液體環境中獲取能量,并高效地將化學能轉化為其鞭毛的機械能,推動細胞自由游動。藻類細胞在水中都是任意游動的,如何實現其機器人化運動及向外界做功是生物
人類中滅活的基因驚人地常見 那些阻止關鍵性蛋白質的制造或正常工作的突變常常與人類的疾病有關聯。但是,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些“喪失功能”的突變在人類的基因組中實際上還是相對常見的。基因組測序研究常常會發現喪失功能的突變,但這些常常是因為測序錯誤而非真正的遺傳變異。為了發現
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診斷疾病、機器人分發藥物......近年來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真是如火如荼。近日,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德國漢堡飛利浦研究院的科學家已經設計了一組磁控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擊退癌癥,這組機器人也被稱為“抗癌機器人”。未來的醫學領域或可通過控制微型機器人進入體內精準投放藥物、消滅腫
血液的流動阻擋不了微型遞藥機器人。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Alamy 能夠逆著血流方向移動的微型載藥機器人,有朝一日可能會被用來向癌細胞直接輸送化療藥物。 據《新科學家》報道,德國斯圖加特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Metin Sitti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種名為“
12月20日,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國內外醫療領域大咖齊聚,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聯手各附屬醫院及國內外協作院所,針對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微創精準醫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手術及康復機器人。 據悉,本次活動以推動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與政府、學術機構、醫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