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大氣環流模式可影響海冰平流和融化過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黃海軍研究員同中山大學、自然資源部環境預報中心合作,在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縮小及影響機制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海冰平流與融化過程對北冰洋-太平洋扇區海冰減少的貢獻》5月8日在國際冷凍圈雜志The Cryosphere在線發表。 近年來北極地區海冰覆蓋的驚人變化,是造成北極氣溫增速過快(北極增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倍,業內稱之為“北極放大”現象)的重要因素,而北冰洋太平洋地區的海冰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其敏感。但是,國際上有關海冰熱、動力學機制造成海冰消退方面的定量研究不夠深入,模型模擬結果缺乏觀測數據支持,有關海冰變化與大氣環流模態的耦合機制亦不明確。 本研究首次利用多源衛星遙感觀測產品,獲得了近四十年太平洋-北極地區夏季海冰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夏季時期的海冰融化和平流輸出過程 “雙助攻”北極的海冰消退,是引起北極太平洋扇區內海冰覆蓋的大幅下降的主要物理機制......閱讀全文
DA大氣環流模式可影響海冰平流和融化過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黃海軍研究員同中山大學、自然資源部環境預報中心合作,在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縮小及影響機制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海冰平流與融化過程對北冰洋-太平洋扇區海冰減少的貢獻》5月8日在國際冷凍圈雜志The Cryosphere在線發表。 近年來北極地區海冰覆蓋的驚
北極海冰衰退有自然因素一半“貢獻”
英國《自然·氣候變化》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自1979年以來,9月份北極海冰面積下降的原因,自然變化率最多能解釋一半(30%至50%)。其中,大氣環流的變化北極夏季海冰覆蓋面積的影響較大。 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員丁慶華及其同事,此次分析了夏季月份(6月、7月和8月)的大氣環流是如
大氣環流異常是怎么回事呢?
今年的雨水似乎格外多。 7月5日,在中國氣象局例行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亞偉通報,6月全國平均降水量112.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9.1%;吉林、遼寧、山東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尤其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國華南地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民眾頗為關注。背后原因是
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北極海冰減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海軍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北極海冰減少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揭示了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海冰減少的具體物理過程。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北極氣候起重要作用,向極能量和水汽傳輸的變化會通過多種機制對北極海冰的年際變化和長期趨勢產生顯著影響。 多源衛星遙感觀測數據表明,20
大氣所大氣環流模式SAMIL3完成萬核測試試驗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IAP)大氣科學與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發展的高分辨率大氣環流模式SAMIL3,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上,成功進行了全球12.5公里和6公里分辨率萬核計算規模的性能測試。結果表明,SAMIL3具有
大氣所關于熱穹頂環流的研究獲進展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熱浪、強降水、干旱等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場強勁的熱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區溫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熱穹頂”是此次高溫中的關鍵大氣環流。熱穹頂是指高層大氣熱高壓在一定時間內停滯不動,高壓像罩子一樣把熱空氣蓋在熱浪
研究揭示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污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研究員叢志遠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
大氣所烏拉爾阻塞對北極增溫及歐亞中緯度冷異常的影響
大氣阻塞的研究一直以來是氣象領域的熱點問題,阻塞即對應著大氣環流的異常狀態,通常也會伴隨著天氣氣候的大范圍變化和調整。尤其是阻塞可以引起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 近來,關于北極海冰減少的研究頗多,海冰的減少對極地地區的環境和天氣氣候影響重大,同時也能影響中緯度的氣候變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東
大氣所揭示華北嚴重霾日對應的環流背景
近年來,我國東部地區大氣污染加劇,大范圍霧霾事件急劇增多,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健康。由于霧霾事件的頻繁發生,醫院呼吸系統疾病的就診率明顯增加。當然,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所導致的污染物排放是霾日增多的主要物質來源,也是霾日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大多數關注霾日發生時所排放污染物的特征,而氣候
企鵝糞便沉積物-揭示大氣環流變化秘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創新性地采用企鵝糞土沉積物作為南大洋上升流的記錄載體,明確了過去6000年羅斯海改性繞極深層水入侵及其對海冰和企鵝種群的影響,為探究過去大洋環流的變化及其與生態系統的聯系提供了有力工具。該成果日前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風驅動的繞極深層水上涌,是影響氣候
北極海冰減少-青藏高原將受“污染”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污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凈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
大氣所揭示不同類型東北冷渦環流的關鍵特征
東北冷渦環流是北半球切斷低壓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年四季均可出現,尤以春末夏初時段最為活躍。東北冷渦活動的異常可造成我國東北地區的洪澇災害(例如,1991和1998年夏季松花江和嫩江流域洪澇災害)和持續性低溫冷害事件,對該地區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東北冷渦活動的“氣候效應”也為國內
科學家發現海冰消融將導致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和謝周清教授等,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采樣分析,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
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北極海冰減少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799.shtm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黃海軍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北極海冰減少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海冰減少的具體物理過程。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北極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向極
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消融有關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消融有關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北極海冰減少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海軍課題組在北極海冰減少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海冰減少的具體物理過程。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北極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向極能量和水汽傳輸的變化將通過多種機制對北極海冰的年際變化和長期趨勢產生顯著影響。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
研究顯示南極海冰創40年新低與熱力作用有關
今年2月,南極海冰范圍為192萬平方公里,創下四十年來的最小值。是什么原因讓南極海冰范圍達到“歷史新低”?4月19日,《大氣科學進展》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最新研究,中山大學教授楊清華團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劉驥平聯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于樂江等科研人員從海冰收支的角度對本次海冰范圍最小值事件進
25年來,這塊“地中海”在北極消失了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專家透露,據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7月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為790萬平方千米,與1992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42萬平方千米。這相當于一個地中海的面積。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程曉教授介紹,根據衛星監測,北極海冰面積每年3月份達到年度極大值,每年9月
大氣所預測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面積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北極海冰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覆蓋范圍逐年減少。每年九月的海冰覆蓋范圍為全年最小,過去幾十年減少了近50%。北極海冰的快速減少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也對我國開拓北極航道和“冰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因此,迫切需要準確的北極海冰跨季度季節預測。準確的海冰預
極地變暖速度遠高于全球平均-成因復雜
近年來,不同科研團隊對于北極放大效應提出諸多不同觀點。例如北極云量和水汽增加導致更多長波輻射反射回海面或冰面;中緯度通過波動和大氣環流向北極輸送更多熱量和水汽;海洋變暖向極地輸送更多熱量,導致海冰融化;極地臭氧的損耗可能推動了北極氣溫的極端升高等。 當前,全球氣候
極地變暖速度遠高于全球平均-成因復雜
近年來,不同科研團隊對于北極放大效應提出諸多不同觀點。例如北極云量和水汽增加導致更多長波輻射反射回海面或冰面;中緯度通過波動和大氣環流向北極輸送更多熱量和水汽;海洋變暖向極地輸送更多熱量,導致海冰融化;極地臭氧的損耗可能推動了北極氣溫的極端升高等。? ?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屢屢引起人們的討論。由
在北極消失了-242萬平方千米的“地中海”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專家透露,據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7月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為790萬平方千米,與1992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42萬平方千米。這相當于一個地中海的面積。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程曉教授介紹,根據衛星監測,北極海冰面積每年3月份達到年度極大值,每年9
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始料不及
髯海豹 北冰洋這是8月18日拍攝的北緯87度的北冰洋極晝景象。當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緯87度、西經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這是8月18日拍攝的北緯87度的北冰洋極晝景象。當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北緯87度、西經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進行多學科綜合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控制因素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杜巖研究團隊研究了1990s中期之后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系,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在Nature Publication Group (NPG)旗下子刊Scienti
冬季霧霾嚴重也有極地氣變的份
霧霾已成為中國百姓關注焦點。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體現出黨和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和信心。解決霧霾問題要靠科學施策,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成為治霾的關鍵。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王育航教授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地北冰洋
大氣所等揭示東亞地區甲烷排放增加對環流和臭氧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揭示,當東亞地區和北美地區增加相同的甲烷(CH4)排放,二者對BD環流和臭氧(O3)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一研究發表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盡管過去已有大量的工作研究了全球大氣中CH4濃度增加的輻射和化學效應,但是
多巴胺(DA)測定臨床意義
[正常參考值]血漿:<888pmol/L; 尿:424-2612nmo1/24h。[臨床意義]1.增高:見于精神錯亂、恐懼、幻覺、惡心、嘔吐等。2.降低:見于震顫麻痹綜合征等。
研究發現:北冰洋邊緣冰區是大氣汞的重要來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04.shtm科技日報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謝周清教授、樂凡閣博士與國內外學者合作,通過國際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觀測計劃,開展了汞
我國極寒天氣的季節累積效應幕后兇手竟是!
隨著全球變暖和氣候異常信號(如北極放大)的持續,全球中緯度地區頻繁發生極端天氣。冬季,我國大范圍極寒天氣的出現往往與環流背景的異常、海洋異常模態的影響等有關。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姚遙、博士張文其及其合作者分析了影響2021年初我國的極寒天氣過程。 研究發現,2021年初我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