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照實驗 1.吸收實驗 應用尚無文獻報告的抗血清/自己制備的抗血清進行ICC染色時,需用相應的抗原吸收抗血清后,再孵育標本,判斷結果的可信性(結果應為陰性)。常用的吸收實驗分固相吸收和液相吸收兩種(見本書第一章 ),對于不能形成沉淀,難以用離心沉降法分離的一些小分子多肽類抗原,以固相吸收為佳。一般市售抗體均經特異性檢測,所以應用購買抗體時可省略此步。 2.交叉實驗 我們知道,引起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并非是免疫原整個分子,而是其中的一部份—抗原決定簇。每個抗原可能有不同的抗原決定簇,不同的抗原亦可能有類似的抗原決定簇,因此一種抗血清可能與幾種抗原結合。所以同時最好亦用結構相近的抗原做吸收實驗,以避免抗原間的交叉反應。 3.替代實驗 用制備第一抗體相同種屬的正常血清(1/10或相同IgG濃度)替代第一抗體或用第二抗體相同種屬的正常血清替代酶標抗體/橋抗體或省略其中任何一種免疫試劑或酶等,以PBS代替之,分別孵育切片,結......閱讀全文
一、對照實驗 1.吸收實驗 應用尚無文獻報告的抗血清/自己制備的抗血清進行ICC染色時,需用相應的抗原吸收抗血清后,再孵育標本,判斷結果的可信性(結果應為陰性)。常用的吸收實驗分固相吸收和液相吸收兩種(見本書第一章 ),對于不能形成沉淀,難以用離心沉降法分離的一些小分子多肽類抗原,以固相吸
免疫酶細胞化學 免疫酶細胞化學是免疫細胞化學(Immunocytochemistry,ICC)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抗原抗體特異反應存在的前提條件下,借助于酶細胞化學的手段,檢測某種物質(抗原/抗體)在組織細胞內存在部位的一門新技術:即預先將抗體與酶連結,再使其與組織內特異抗原反應,經細胞化
(四)染色原理及步驟 1.基本原理 酶標抗體與熒光色素標記抗體的染色相同,亦分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是將酶直接標記在每一抗體上,間接法是將酶標記在第二抗體上,檢測組織細胞內的特定抗原物質。間接法所用的第一抗體是對組織細胞內某種抗原的特異性抗體(80%~90%的抗血清系由家兔制得,而絕大數
三、ICC在細胞功能研究中的應用 形態學研究目的之一是揭示組織細胞結構特征及其功能意義。利用ICC顯示給與細胞增殖標記物,是組織細胞學研究中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細胞增殖標記物有4種,Brdu (5—bromo—2--deoxyuridine), DNA polymera
1) 直接法 1.標本固定。 2.PBS洗滌2×3分鐘。 3.1%?H2O2(或1%?H2O2?甲醇)抑制內源性過氧化物,室溫10~20分鐘。 4.正常血清(1:10)孵育,室溫20分鐘。 5.滴加酶標記的抗體37℃1小時或4℃過夜。 6.PBS洗滌3×3分鐘。 7.DAB+H2O2顯色5~10
四、熒光圖像的記錄方法 熒光顯微鏡所看到的熒光圖像,一是具有形態學特征,二是具有熒光的顏色和亮度,在判斷結果時,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綜合判斷。結果記錄根據主觀指標,即憑工作者目力觀察。作為一般定性觀察,基本上可靠的。隨著技術科學的發展,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客觀指標記錄判斷結果,如用細胞分光光度計,圖像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免疫細胞化學是在細胞化學技術的基礎上,吸收免疫學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起來的一項技術,其基本原理是用熒光素或酶等標記物或顯色物標記特異性抗體,通過免疫學中的抗原抗體反應與細胞內的相應抗原結合,形成帶有熒光素或顯色物的抗
實驗方法原理 免疫細胞化學是在細胞化學技術的基礎上,吸收免疫學的理論和技術發展起來的一項技術,其基本原理是用熒光素或酶等標記物或顯色物標記特異性抗體,通過免疫學中的抗原抗體反應與細胞內的相應抗原結合,形成帶有熒光素或顯色物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因此可用熒光顯微鏡或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到復合物的存
三、放射自顯影技術 放射自顯影(radioautography)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同位素)的射線作用于感光材料的鹵化銀晶體,產生潛影,然后通過顯影過程把“像”顯示出來,以研究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定位和定量的一種技術。放射自顯影技術有光鏡和電鏡兩個層次。光鏡放射自顯影研究同位素標記物
實驗方法原理 電鏡酶細胞化學反應分兩步: ①細胞內酶在一定條件下與底物進行初級酶反應(形成初級產物); ②應用捕捉劑與初級產物反應形成電子致密物質。 電鏡酶細胞化學捕捉方法很多,最常用于水解酶類的為金屬鹽沉淀法和應用于氧化還原酶類的為嗜鋨物質形成法。金屬鹽沉淀法原理是酶反應初級產物與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