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駛離青島,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本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預計航期80天。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表示,西太平洋是我國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必經之路,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體—暖池、最強的熱帶對流、最多的水汽含量、最豐富的陸緣物質輸入、最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最大規模的板塊俯沖、最深的海溝和最完整的溝—弧—盆火山體系以及異常活躍的海底熱液和冷泉活動等,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和相關資源環境研究的理想海區。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張林林介紹,本航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航次第一......閱讀全文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4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項重大研究計劃和1項重大項目2020年度項目指南。 其中,2項重大研究計劃為“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1項重大項目為“焦慮障礙發病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經貿合作,中國政府與太平洋島國8個建交國政府于11月8日在廣州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 本屆論壇主題為“綠色創新,合作共贏”。作為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由環境保護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環境保護合作研討會也于當日舉行。
北京今夏高溫或破紀錄 在中國氣象局日前舉行的“直擊天氣――與專家面對面”活動中,專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已偏高3攝氏度,即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發生,是否能形成厄爾尼諾事件,還需要繼續關注。有人擔心,受厄爾尼諾影響,北京地區今夏氣溫會異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歷史紀錄。對此,專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景觀圖。資料圖片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資料圖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正式啟用,為加強對南太平洋氣候變率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及其對南太平洋島國的影響提供科學支撐。 該中心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
科考隊員在考察船上 “上世紀50年代末,全國海洋普查,當時的船只和儀器設備條件與現在遠遠不能相比,中科院僅擁有一艘科考船‘金星號’,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艘專業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順利返航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對記者回顧了中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 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研究員杜巖近年來致力于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區域的大尺度海洋熱力過程研究,2009年至今與合作者一起在國際SCI期刊《氣候學報》(Journal of Climate)發表論文4篇,對目前印太海區研究熱點提出新觀點。 2
近日,美國氣象學會《物理海洋學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課題組與印尼科學院海洋研究中心在哈馬黑拉海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Moored observations of transport and variability of Halmahera Sea currents”,揭示了基于哈
南海在熱帶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影響東亞氣候過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溫異常可先影響南海和菲律賓海地區環流和氣候再影響中國大陸氣候。南海夏季風的爆發通常發生在五月中旬,它標志著東亞地區從春季向夏季的轉換,預示著中國東部地區汛期降水的全面開始,是夏季短期氣候預測中的關鍵因子。因此
研究古代氣候和海洋溫度可以為了解未來氣候變化如何發展提供線索。最近,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環境科學技術研究下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其中公布了可追溯至365萬年前的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海表溫度變化數據。這些數據表明,這兩個靠近極點的地區在熱帶氣候演變過程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6月13日至17日,以“科學、技術與創新—創造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的太平洋科學協會第23屆大會,在臺北“中央研究院”召開。國際科聯(ICSU)前任主席、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博士, 國際科聯現任主席Gorden McBean等在大會上作了特邀學術報告。與會代表就“氣候變
從年初的雨打春開始,仿佛就預示著2015年天氣的不平常。整個第一季度,北方氣溫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人們盼望的“四季如春”被過成了“春如四季”,不僅鬧心的秋褲脫了穿、穿了脫,最近北京靈山、河北圍場、康寶及內蒙古中部等地竟然還上演了一幕五月飛雪奇觀。 南方的小伙伴們也是大開眼界。5月5日華南才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團隊揭示北太平洋海溫異常對中部型厄爾尼諾(El Nino)振幅的調制作用及其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東部型(EP)和中部型(CP)El Nino是存在于熱帶太平洋上兩種不同類型且相對獨立
第4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開幕前夕,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舉行的氣候變化專家小組會議9月2日呼吁,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應采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南太平洋大學太平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霍蘭德教授在會議演講時說,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對島國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她認為太平洋各國需要在
14日,北方雪花飄飄,南方陰雨連綿,全國出現入冬以來范圍最大的雨雪天氣。 “十天之內,北京下了三場雪,終于把2018年沒見到雪的遺憾給補上了。”有網友在朋友圈感慨。2月,北方地區頻繁降雪的原因是什么,與歐洲、美國近期接二連三出現的暴雪天氣有無關聯? 兩次降雪冷空氣和水汽來源不同 自13日2
這條深海章魚(北方太平洋谷蛸)在蒙特利峽谷底部附近的一個礁石上花了4年半時間孵育其魚卵,那里位于海平面以下約1400米(4600英尺)。 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的研究人員觀察到一條深海章魚對其卵孵育了4年半--這比任何已知動物的孵育時間都要長。在此整個時期中,該雌性章魚保持這些魚卵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
8月29日,“科學”號圓滿完成對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的考察任務返航。“這是人類首次對這座海山進行科學考察。”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徐奎棟難掩內心的激動,“我們采集到許多未知新物種,像高度超出1米的海綿和珊瑚……” 該航次執行的是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
地震為何防不勝防;預報為何聲東擊西 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日本巖手縣的野田村被海嘯沖刷,成為廢墟。 盡管有密集的地震儀器、透徹的地震研究以及優良的防震措施,然而,3月11日下午1時46分發生在日本本州東北宮城縣東部海面的9級大地震,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重創了這個國家。地震引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復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范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印度洋周邊居住著大約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且以發展中國家居多,印度洋海溫的變化對于非洲和南美洲地區的降水和大氣環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印度洋氣候變率和變化的研究一直得到科學家的高度重視。20世紀以來,印度洋海溫呈現海盆尺度的顯著增暖趨勢,該現象被歸因于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增多所引起。然而,疊加在
記者31日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我國科考隊員近日在東南太平洋海域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這一發現刷新了我國和國際上深海稀土資源調查研究的新紀錄。科考隊已在東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內初步劃分出了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積區。 科考隊員是在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國大洋46航次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多年來,乳腺癌在全球范圍內一直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在美國女性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皮膚癌除外),是女性癌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于肺癌。2019年10月2日,美國癌癥協會的Carol E. DeSantis等人在神刊CA(IF=224)在
“7品牌魚肝油不合格”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廣泛傳播。(手機截圖)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7日訊(記者 段丹峰)最近,一則“國內兒童最常用的7大魚肝油品牌都不合格”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被頻繁轉載,導致媽媽們心生恐慌。中國經濟網記者調查后發現,這則消息早在2009年就出現,而且多次被媒體辟
火山活動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來的氣候變化中起著主導作用。火山爆發后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會進入平流層低層,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界開始注意到火山爆發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具有緊密的統計關系。厄爾尼諾是氣候內部變率最重要的模態之一,它能
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為首的國際團隊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o 4區)厄爾尼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目前全球最長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溫度(SST)變化序列,它對分析未來熱帶太平洋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過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