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兩院院士增選名單成為全國科教界關注的焦點。 名單一出,上至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下至普通地方高校,幾乎都第一時間報道了相關新聞。“熱烈祝賀XX教授當選院士、XX校友當選院士”,在各大高校新聞網和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頻繁出現。 不過,與頂尖名校和頂尖科研機構不同的是,大多數普通地方高校報道并非是本校教師當選的新聞,而是本校校友。 盡管校友當選同樣值得祝賀,但這依然讓學校的學生們感到有些遺憾。 遺憾的背后,則是地方高校在兩院院士這一“最高學術榮譽”競爭中的艱難。 ▎兩院院士,大多集中在頂尖高校和中科院等機構 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是國內最高學術榮譽。當選者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學家。 為了競爭這兩個最高學術榮譽,每到增選年,國內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會紛紛“派出“各自最頂級的科學家參選。而上千人的參選隊伍中,每屆也僅有100多人能夠最終當選,近90%學者不得不“鎩羽而歸”,競爭異常激烈。 進入新世紀以......閱讀全文
白春禮作主席團報告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上 白春禮 (2016年6月1日) 各位院士,同志們: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與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時在
對當年未當選中科院院士等問題作出回應 本報訊 昨天上午,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廣州,在廣東科學館作了一場題為“超級雜交水稻與糧食安全”的專題演講,并就國內科研環境、提交糧庫空置提案、超泰稻滋味如何等問題作出回應。在談到當年未能當選中科院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時,他雖然強
四年過去了,港中大(深圳)已從一個學院發展到三個學院,有12個專業3400名本碩博在校生,建立了三個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第三個諾獎實驗室也將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香港中文大
黃河之濱,巍巍蘭大;百十求索,弦歌不輟。9月17日上午,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共建世界一流大學啟動暨蘭州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大會在城關校區西區體育館舉行。各級領導,國內外高校代表,海內外校友代表,企業和單位的代表,捐贈單位代表,國內中學代表,長期關心支持蘭州大學發展建設的社會各界代表及學校老
日前,中國工程院官網公開了《中國工程院2018-2022年工作綱要》。對于包括2021年在內的院士增選工作,綱要提出,嚴把院士增選“入口關”。在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增選名額,改進涉密領域候選人院士增選工作,加強新興產業領域院士增選工作。 此外,《綱要》的發展目標中還提到,院士隊伍規模適度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2017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獎專家中,具有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科學家、具有推動重大技術革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人才、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開拓能力的企業家增多,評獎也向中西部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外國專家傾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們紛紛表示對中國發展充滿信心,愿意為中國的發展進步繼續貢獻心力。“發展的中國就
田永君,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洪堡學者、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進入超硬材料研究領域的那一刻起,田永君就從來沒有停下過鉆研的腳步。經過十幾年的專注研究
大學生們常說,大學里有兩次見校長的機會。一次是在開學,一次是在畢業。一次是興奮,一次是傷感。在他們告別象牙塔,成為社會人之際,校長的叮嚀是他們大學期間最后的禮物,也是受用一生的良言。 精神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包信和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就是要永葆科大人的
大學生們常說,大學里有兩次見校長的機會。一次是在開學,一次是在畢業。一次是興奮,一次是傷感。在他們告別象牙塔,成為社會人之際,校長的叮嚀是他們大學期間最后的禮物,也是受用一生的良言。精神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包信和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就是要永葆科大人的本色,科學精神始終
唐山試驗線上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 本月初,S1線“環境影響評價”開始公示,并邀請公眾參與。北京要修建磁懸浮線路的消息迅速傳開,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曾在滬杭線產生的爭論因此被再度掀起。 沿線小區居民擔心電磁輻射、噪聲影響,聯名反對。支持和反對中低速磁懸浮項目的專家各執一詞,而公認標準的缺失讓爭論難以
在這金秋時節,以“計量科技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主題的“國際計量科學發展論壇”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昌平院區隆重舉行。此次論壇匯聚國內外計量界精英,是中國計量工作者了解國際計量科技最新發展動態,探討計量如何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加強與國際計量組織和世界計量技術機構代表交流計量
他發表了400余篇論文,引用7萬余次,4次入選麻省理工年度技術突破,新創多家成功企業,轉化50余項專利技術,每天卻只有4個小時秘密工作時間。他是John A Rogers,年僅49歲,美國科學院、工程院、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柔性電子的先驅人物。今天,他為知社講述他創新創業的傳奇故事:研究的緣起
從飛機噪音控制到削減風致災害,從智能材料到大數據存儲,從腫瘤治療到廁所革命……5月30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道琳 從低噪音飛機到噪音控制 提
廣東省委、省政府于今年初決定重新組建廣東省科學院。6月28日上午,新廣東省科學院在廣州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胡春華,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省長朱小丹,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省委常委、秘書長林木聲出席揭牌儀式。胡春華、白春禮為新廣東省科學院揭牌。王志剛、
新廣東省科學院28日在廣州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出席揭牌儀式。胡春華、白春禮為新廣東省科學院揭牌。王志剛、白春禮、朱小丹、陳左寧現場致辭。 朱小丹代表廣東省委、省政府對長期以來關
編者按:“時間完全被填滿了,但樂在其中。”這是黃輝對自己工作狀態的回答。一直以來,黃輝堅持“讓科學研究更有用一點,通過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解決國家的重大需求。”回國六年,專注于研究的同時,不斷拓展其應用價值,作為團隊主要成員之一,通過有機半導體材料實現了變廢為寶,該工作被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
傷口70年不能愈合是種怎樣痛苦的體驗? 創面數十年難以愈合、長年被嚴重的潰瘍和感染所困擾、喪失最基本的行動能力,這是許多糖尿病足患者的切膚之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收治的病例中,有一位來自浙江的患者,其因糖尿病足形成的創口已長達70年之久。病人最后的日子里,唯一的
一粒稻谷,是一枚小舟,自七千年前,自河姆渡口,漸次蘇醒,順水漂流,泊入院士港。 院士港,是青島國際院士港,坐落于李滄區。10月剛扯開金色大幕,我乘著高鐵的激情和速度,追逐著這粒稻谷小小的身影,來到院士港。十六號樓,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該研發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這兒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這是著名教育學家梅貽琦的名言,也是施一公校長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定位的鄭重宣言。 西湖大學致力于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聘任世界一流科學家,用一流科學研究支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2019年,一場場學術人才招聘會從西湖走向海外,一份份申請書
正在北京召開的“科技三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科研經費管理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中央財政對科技創新扶持的力度不斷加大。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4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從1009億元增加到2899.2億元,并帶動全社會研發投
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道研修班近日在長春舉行,重點討論了轉基因安全性與安全認證的相關問題,并針對中國當前轉基因產業化的路徑和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國家轉基因發展前沿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期間,擔任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總工程師的中國工程院萬建民院士,農業部科教司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知識產權
11月1日,科技部組織召開科技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會議由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同志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王春法,軍委科技委副主任辛毅,以及國防科工局、軍委裝備發展部
中國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要在考慮國情差異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實踐經驗。從體制或立法上保證智庫研究的相對獨立性,賦予其法定權利和義務;建立嚴謹的專家遴選機制,保證不同咨詢議題科學家的專業結構平衡性、利益和沖突平衡性、實踐經歷和學術立場平衡性;建立嚴格的咨詢報告審查和結題制度;積極推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