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南極洲!研究顯示人長期居住在南極洲后大腦縮小
長期住在天寒地凍、杳無人煙的南極洲,會影響人大腦嗎?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大腦會平均縮小7%,學習、記憶以及與人交往能力因此減弱。不過,這種影響可逆。 柏林夏里特醫學院聯合其他多所大學研究人員,以德國南極諾伊邁爾三世科學考察站9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在他們科考前后經由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檢測隊員們大腦內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研究人員發現,與在德國境內同性別同齡人相比,科考隊員在南極洲居住14個月后大腦平均縮小7%,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海馬體體積縮小較多。與自己科考前相比,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平均降低45%,科考結束一個半月后仍處于較低水平。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能協助維持海馬區神經元及其聯系正常運轉。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周刊刊載的文章中寫道,科考隊員大腦變化可能與他們長期處于與世隔絕且環境單調的南極有關,大腦因此作出“用進廢退”反應。研究人員眼下著手研究如何預防大腦在這種環境中縮小,考......閱讀全文
遠離南極洲!研究顯示人長期居住在南極洲后大腦縮小
長期住在天寒地凍、杳無人煙的南極洲,會影響人大腦嗎?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大腦會平均縮小7%,學習、記憶以及與人交往能力因此減弱。不過,這種影響可逆。 柏林夏里特醫學院聯合其他多所大學研究人員,以德國南極諾伊邁爾三世科學考察站9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在他們科考前后經由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檢測隊員們大腦內
南極洲在變綠
科研人員發現,隨著全球變暖,南極大陸的邊緣地帶正在迅速變綠。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2013年,該研究組調查了南極大陸南端的苔蘚和微生物生長情況,以分析過去50年間,由于氣候變暖導致的大陸生態變化。“新研究給了我們這些變化正在發生的更清晰的概念尺度,之前我們只是調查了南極半島最
南極洲西部冰層融化加速
美國科學家12日警告說,南極洲西部地區的冰層正在以“難以阻擋”的速度融化,這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先前預期。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冰河學家埃里克·里尼奧說:“南極洲西部地區冰層中很大一部分區域進入不可逆的消融狀態……冰層消融已經無法阻擋。”他還說,調查發現,當地沒有高大的山脈可以阻擋
番茄祖先或來自南極洲
人們三明治里的番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萬年前在南極洲附近進化的一種植物。近日,相關論文發表于《科學》雜志。 在南美洲最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具有5220萬年歷史的石頭中,研究人員發現兩塊壓縮的化石,它展示了具有扁平輪廓的古燈籠果。這種果實類似現代茄科或茄科成員,其中包括西紅柿、土豆、
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
根據《南極條約》的界定,南極或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即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總稱,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極洋,包括南緯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約3800萬
世界最大冰山在南極洲形成
?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9日發布新聞公報說,一座巨型冰山從位于南極洲威德爾海的龍尼陸緣冰斷裂,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面積約4320平方千米。 根據公報,這座冰山由英國南極考察處發現,并由美國國家冰中心利用歐洲“哨兵-1”衛星近期拍攝的圖像確認。 公報說,該冰山被命名為A-76,
南極洲冰下有個水世界
?研究小組在南極洲西部的惠蘭斯冰流上的營地。圖片來源:Kerry Key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南極洲的冰面下可能埋藏著地下水,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這一想法。 近日,在發表于《科學》的研究中,科學家給南極洲做了一個“巨
南極洲冰下有個水世界
?研究小組在南極洲西部的惠蘭斯冰流上的營地。圖片來源:Kerry Key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南極洲的冰面下可能埋藏著地下水,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這一想法。 近日,在發表于《科學》的研究中,科學家給南極洲做了一個“巨
氣候變暖導致南極洲花卉加速生長
由于氣候變化,南極洲的植物生長速度加快,這可能是該地區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的一個潛在轉折點。 從2009年到2019年,意大利英蘇布里亞大學的Nicoletta Cannone和同事在西格尼島的許多地點測量了南極僅有的兩種本土開花植物——南極德尚和南極漆姑草的生長情況。 然后,研究人員將他們的
南極洲的人為污染或加速融雪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Sarah Feron和同事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南極洲的游客抵達點和科考設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會增加這些地區的融雪。研究結果顯示,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黑碳每年夏季或導致地面上積累的雪減少23毫米。相關論文2月23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會產生黑碳,這些黑碳會吸收
南極洲“末日冰川”正走向災難性崩塌
南極洲的思韋茨冰川被稱為“末日冰川”并非浪得虛名。如果這座巨大的冰川完全融化,可能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5厘米。更糟糕的是,預計這將引發覆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更大面積的消失,造成海平面上升3.3米的災難性后果,并威脅到紐約、加爾各答和上海等城市。為了以研究并預測“末日冰川”崩塌的時間,2018年,美國和
最新研究稱南極洲的人為污染或加速融雪
中新網北京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南極洲的游客抵達點和科考設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會增加這些地區的融雪。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黑碳每年夏季或導致積雪(地面上積累的雪)減少23毫米。該論文介紹,化石燃料和生物質
南極洲東部冰蓋下發現遠古河流侵蝕地貌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地球科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南極洲東部冰蓋下發現了遙遠古代河流侵蝕地貌。這是大陸尺度的冰消退已有至少1400萬年沒有觸及到新近發現的地貌,但研究人員認為,隨著預計的氣候變暖,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 該論文介紹,地球氣候正在快速改變,即將達到3
南極洲自1992年以來已失去3萬億噸冰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同時發表數篇論文的合集,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南極洲的過去、現在和可能的未來。其中一項氣候科學分析報告稱,南極冰蓋在1992年至2017年間損失了大約3萬億噸冰,相當于海平面平均上升約8毫米,而南極洲冰蓋正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關鍵指標。 南極冰蓋被認為是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最好的記錄載體
南極洲冰凍垃圾中發現“吃空氣”的細菌:無需陽光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在南極洲冰凍垃圾中發現一種“吃空氣”的細菌,它們無需陽光或者地熱能量,只要存在空氣即可滿足生存條件。而陽光和地熱能量能夠驅動所有已知生態系統,這一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外星生命形式的思考。圖中是南極洲荒涼地帶“亞當斯平地”,實驗細菌樣本
南極洲變成粉紅色-湯加火山成了“藝術家”
近日,科學家們在南極洲觀看到了一種罕見的現象。本應在隆冬時節一片黑暗的南極洲上空,卻被耀眼的粉紅色霞光籠罩。造成這種現象的,居然與發生在今年一月份、距離南極洲7000公里的湯加火山噴發有關。為何與湯加火山噴發有關? 科學家們發現,南極洲出現的罕見景象,是湯加火山噴發后產生的“余輝”效應造成的。
美公布罕見南極日食照片:太陽月亮南極洲同時出現
北京時間5月6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網站最近公布了一張2003年拍攝的罕見南極日全食照片,太陽、月亮、南極洲和兩位攝影師一齊出現在照片中。?盡管在這樣極端特殊的位置,一群熱情的日蝕追逐者仍在地球底部附近冒險,體驗太陽消失在月亮背后的神奇時刻。?他們收獲其中的一件寶貝就是這張照片,它是由4幅單獨的圖像合成
南極洲“末日冰川”關鍵冰架或在5年內坍塌
13日,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科學家警告說,南極洲西部最大的冰川之一——思韋茨冰川正在融化,支撐其的關鍵冰架可能會在三到五年內崩塌,這將導致2100年前海平面上升,構成世界上最大的威脅。 思韋茨冰川是地球上最寬的冰川,跨度約120公里,它被稱為“末日冰川”,因為它的崩塌可能會導致南極洲冰川的崩塌。
南極洲海冰面積創新低:運輸業風險逐漸升高
? 中新網9月27日電 據“中央社”報道,科學家表示,南極洲今年海冰面積創下新低,并警告難以預測的自然變化對觀光旅游等運輸業構成的風險逐漸升高。 據報道,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本周聚集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省首府荷巴特,討論海冰面積波動與改良過的導航與預測系統。 南極洲最大冰架——拉森C冰架裂口。
俄羅斯科學家稱或在南極洲發現新微生物生命
據外媒報道,俄羅斯科學家在南極洲冰蓋下一個淡水湖中,發現了冰封數百萬年的疑似新微生物生命。這一“全新細菌”同地球目前已知的菌種沒有關聯。 經過20多年的鉆探,俄羅斯科研隊終于在去年2月穿透南極洲冰蓋,在冰層下3769米處的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取得湖水樣本。 科研人員對
科學家征集極地百問預測南極洲20年后樣貌
“地平線掃描”計劃將對南極洲未來的狀況展開更深入的研究。 南極洲和南極科學都有著極強的特殊性。通過收集100個最引人關注的科學問題,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目前正試圖弄清該地區20年后的面貌。這些問題或許能夠從這個冰凍的大陸中找到答案。 這一行動被稱作“地平線掃描”,SCAR的官員
學家在西南極洲冰蓋下鉆洞-希望探知冰川覆蓋的時間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在西南極洲工作的美國科學家和英國南極調查局(BAS)研究人員攜手,在拉特福德冰川連續鉆探63小時后,下探到2152米的深度。他們希望,最新鉆探獲得的數據能告訴他們,南極洲是何時覆蓋于茫茫冰川之下的。 這次鉆探出來的洞是科學家迄今用熱水鉆出的最深的洞。南極洲以前最
美科學家揭示南極洲冰川下存在活著的微生物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大的冰體。在10年前,大概沒有人會相信在南極洲的冰川下面居然有生命存在,因為冰川厚達兩英里多,那里的條件很極端。然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生物科學助理教授Brent Christner卻在這個世界上環境最極端的地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向人們證明了這一點。?Christner在古代冰
什么加速了大腦衰老?“大腦時鐘”給出答案
一種新設計的“大腦時鐘”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大腦是否比實際年齡衰老得更快。時鐘顯示,女性、不平等程度較高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人群,大腦衰老速度更快。8月26日,該研究發表于《自然-醫學》。人腦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大腦衰老速度不僅與年齡有關,還與你住
黑科技!大腦網眼植入物-防止大腦老化
在老鼠實驗中,注射性探頭可產生短暫的免疫響應,通過添加刺激性電極,網眼結構和大腦結構能夠與探頭融合在一起。研究人員能夠獲得反饋信息,克服年齡增長產生的認知能力減退。圖B是網眼電子技術的原理圖,獨立網眼電子結構漂浮在水性溶液中,可以裝在一個玻璃針中。圖C是網眼電子物注入老鼠大腦,部分網眼結構下垂進
大腦在30歲開始衰老-大腦年輕才能長壽
近日,《美國醫學協會雜志》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壽老人大腦中“皮質層”厚度是普通老人的兩倍;皮質層越厚,大腦衰老速度越慢。研究人員認為,了解長壽者的大腦秘密有利于我們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長壽者大腦有先天優勢 研究指出,大腦皮質層就像一張被揉皺的報紙,伸展后的面積和厚度決定著腦容量。皮質
大腦中的“化學英雄”,時刻警惕著大腦失控
我們的大腦充斥著各種無名的“化學英雄”,它們能夠確保到處傳播的電信號不會失控。一項新的小鼠研究現在詳細介紹了一對蛋白質的功能,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從癲癇到精神分裂癥的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這兩種蛋白質--被稱為RIM1和SRPK2的酶,共同作用于修改神經之間稱為突觸間隙的信息傳輸。研究發現,如果沒有它
打造最強大腦:關于大腦的25個事實
1.大腦喜歡色彩。 平時使用高質量的有色筆或使用有色紙,顏色能幫助記憶。 2.大腦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鐘。 對成人而言,學習20到30分鐘后就應該休息10分鐘,效果會更好。 3.大腦需要休息,才能學得快,記得牢。 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鐘小睡一會兒再繼續學習。 4.大腦是一個
為什么人類大腦比黑猩猩大腦體積大?
人類大腦的體積在進化歷程中出現顯著擴大,賦予人類在抽象語言和復雜數學方面的獨特能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人類比近親物種黑猩猩大腦體積大呢?目前,美國杜克大學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很可能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序列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人類大腦體積變大,注入老鼠體內可使其大腦體積比注入黑猩
《自然》:“大腦彩虹”有助深入研究大腦工作方式
研究發現,在轉基因小鼠腦部4種顏色可呈現出約90種不同色彩 ?美國科學家近日通過特殊的基因工程手段,成功地對大腦神經元進行了多重著色。這將使科學家能夠建立大腦神經網絡的詳盡圖表,有助于對大腦工作方式進行深入研究。相關論文11月1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圖片說明:5種顏色相混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