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
根據《南極條約》的界定,南極或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即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總稱,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極洋,包括南緯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約38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洋。 南極大陸是指南極洲除周圍島嶼以外的陸地,平均海拔高度2350米,居世界各大陸平均海拔高度之首。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常年被冰雪覆蓋,素有“白色大陸”之稱,冰蓋的平均厚度約為2160米,最大厚度達4776米。 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攝氏度,有記載的最低氣溫為零下89.6攝氏度;年平均風速為17至18米/秒,最大風速達100米/秒;年平均降水量為30至50毫米,在南緯80度以內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幾乎為零。因此,南極是世界上冰雪量最多、氣候最寒冷、暴風雪最強烈、降雨量最稀少的地區,被譽為“地球的......閱讀全文
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
根據《南極條約》的界定,南極或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即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總稱,面積約52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極洋,包括南緯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積約3800萬
南極特有昆蟲“南極蠓”-基因很獨特
在寒冷的南極,竟然也有一種不會飛的蚊子“南極蠓”。科學家最新報告稱,他們對“南極蠓”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其基因組規模極小,這可能就是“南極蠓”能在南極生存的一個秘訣。 “南極蠓”是南極大陸上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昆蟲,也是南極大陸特有的物種。雖然“南極蠓”體長只有2至6毫米,卻能在極寒、干燥、
冰雪南極-巍巍“中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7.shtm 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終年白雪皚皚的南極維斯托登半島上,中國南極中山科學考察站巍然屹立。近期,中山站迎來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在中山站期間,科考隊員進
90后研究生南極科考:我給南極“做CT”
行程數萬公里,帶著1.5噸器械,到達南極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侖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艱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 與許多在校學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堅實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蓋200米以下,他在給南極“做CT”。 立志:半年的考察用3年準備 7月18日,潘曜從南極回國后的第一個
美公布罕見南極日食照片:太陽月亮南極洲同時出現
北京時間5月6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網站最近公布了一張2003年拍攝的罕見南極日全食照片,太陽、月亮、南極洲和兩位攝影師一齊出現在照片中。?盡管在這樣極端特殊的位置,一群熱情的日蝕追逐者仍在地球底部附近冒險,體驗太陽消失在月亮背后的神奇時刻。?他們收獲其中的一件寶貝就是這張照片,它是由4幅單獨的圖像合成
撤離南極冰蓋之巔
科考隊員在查看昆侖站天文區的巡天望遠鏡AST3—2。昆侖站旁的營地。 1月24日,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后,中國第三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昆侖隊撤離昆侖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
南極洲在變綠
科研人員發現,隨著全球變暖,南極大陸的邊緣地帶正在迅速變綠。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2013年,該研究組調查了南極大陸南端的苔蘚和微生物生長情況,以分析過去50年間,由于氣候變暖導致的大陸生態變化。“新研究給了我們這些變化正在發生的更清晰的概念尺度,之前我們只是調查了南極半島最
南極東部海冰迅速消失
南極西側正在迅速喪失海冰,而東側被認為是這片冰封大陸上相對穩定的部分。但如今,冰川學家發現,對南極東部仔細觀察,便會看到更多變化。 研究人員在日前于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議上報告稱,在一個被稱為溫森斯的地區,4座小型冰山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變薄。 “人們認為,南極東部是穩定的。”斯克里普
專家解讀南極冰川“遺孤”
回放: 11月19日,有媒體報道指出,一座巨型冰山自今年7月份從南極派恩島冰川斷裂后,正緩慢向公共海域移動。據美國國家航天局最新衛星觀測結果顯示,估計目前該冰山有35公里長、20公里寬,面積大約為700平方公里,約相當于一個新加坡或兩個美國亞特蘭大市的面積。研究人員稱,未來它可能進入繁忙的
南極冰下巖漿沸騰
Marie Byrd板塊位于南極洲的一個荒涼區域,深埋在南極西部的冰蓋之下。雖然地球表面可能會被凍結,但地表下卻是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已經戳破了冰原,并在冰原上形成一個火山鏈。目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熔巖仍然在激發地下深處的地層活動。 雖然只有最大的火山噴發可以融化覆蓋在其
性騷擾困擾南極科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日發布報告稱,該國南極科考基地長期存在性騷擾問題。該報告還發現,在南極工作的人很大程度上不相信雇主會認真對待騷擾投訴、保護受害者或懲罰肇事者,而且有些群體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據《科學》報道,報告援引一項2021年的調查顯示,總體而言,72%的女性調查者表
第40次南極考察啟航,我國將建第5個南極科考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07.shtm ???南極新科考站效果圖。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從上海啟航,計劃于2024年4月返回,歷時5個多月。本次考察將重點
南極旅游有了環保“緊箍咒”
我國出臺首個南極人類活動環保管理制度 南極旅游有了環保“緊箍咒” 南極成為人們春節出行新選擇。 攜程發布的《2018春節出境旅游趨勢預測報告》稱,今年春節南極游市場異常火爆。雖然春節去南極的游客平均花費高達16萬元,但報名人數卻比去年多出一倍。 只需報團就可開啟驚險刺激
“雪龍”號完成南極科考回國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南極“獵手”還有的吃嗎?
磷蝦以浮游生物為食,是食物鏈的關鍵部分。 圖片來源:AUSCAPE INTERN-ATIONAL PTY LTD 雖然磷蝦是一種比香煙還小的甲殼類動物,但它在南極附近海洋的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企鵝、鯨和其他捕食者以這種蝦類動物為食。如今,研究人員對磷蝦在斯科舍海的主要棲息地進行了廣泛的
科學家:東南極-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1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科研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團隊預測,若《巴黎協定》目標未能達成,東南極冰蓋會因氣候變化影響而加快融化,到2500年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約2到5米。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 公報說,東南極冰蓋是世界最大的冰蓋,擁有地球上絕大部分的冰川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南極“末日冰川”融化速度加倍
世界上最大冰川之一正“岌岌可危”。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由于溫暖的深水密集地將熱量輸送到今天的冰架洞穴,并從下方融化冰架,南極洲西部阿蒙森海的思韋茨冰川(也被稱為“世界末日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之前認為的要快,恐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3米。 研究人員稱,思
神秘月球南極,藏有多少奧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00.shtm 科技日報記者趙漢斌通訊員毛祺穎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8月20日發布消息稱,其發射的“月球-25”號探測器偏離預定軌道,與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聯,任務以失敗告終。 23日,印度發
南極臭氧空洞不斷擴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3062.shtm
遠離南極洲!研究顯示人長期居住在南極洲后大腦縮小
長期住在天寒地凍、杳無人煙的南極洲,會影響人大腦嗎?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大腦會平均縮小7%,學習、記憶以及與人交往能力因此減弱。不過,這種影響可逆。 柏林夏里特醫學院聯合其他多所大學研究人員,以德國南極諾伊邁爾三世科學考察站9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在他們科考前后經由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檢測隊員們大腦內
我國南極考察新站完成優化選址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近日,我國多名考察隊員從南極難言島順利返回“雪龍”號,標志著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在羅斯海區域圓滿完成南極考察新站優化選址任務。 據悉,為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選址是本次考察隊的重要工作之一。自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至今,考察隊已對羅斯海地區進行了多次綜合考察規劃。本次
南極海冰面積創最小紀錄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獲悉,依據最新觀測數據和綜合分析,今年2月,南極海冰面積創下1979年有衛星觀測以來最小面積紀錄——為192萬平方公里,南極異常高溫導致的冰層不穩定引發科學家對南極生態、氣候變化的擔心。南極對氣候變化最為直觀的“回應”是其冰蓋、冰山、海冰的變
南極海床反彈或延緩冰蓋崩塌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里,冰的流失速度增加了兩倍。盡管西南極洲在這段時間內只貢獻了6毫米的海平面上升,但科學家說,在未來的幾個世紀里,冰蓋的崩塌可能會
南極熱1℃海洋大不同
研究揭示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比之前預計得大。圖片來源:細胞出版集團 南冰洋海床變暖1℃~2℃,會對整個海洋產生巨大影響。這個被研究人員稱為“迄今為止最現實的海洋變暖實驗”的研究顯示,未來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可能遠超人們預期。相關論文近日刊登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我非常驚訝。”英國南極考察局和
我國南極考察史首次被披露
紀錄片《中國南極記憶》召開研討會 本報訊(記者 黃岸)由國家海洋局、深圳廣電集團等單位聯合投資出品的3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南極記憶》目前正在深圳衛視熱播。近日,該片在深圳舉行了研討會。《中國南極記憶》首次公開披露了我國南極考察歷史上不為人知的背后故事,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以及南極考察領
南極發現迄今最古老海洋DNA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1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由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南極大陸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最古老的海洋DNA。這些有機物質碎片為研究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提供了寶貴線索,還有助于評估冰凍大陸周圍海洋生物目前及未來的變化。相關研究發表于最近的《自然
“雪龍”號今日啟航赴南極科考
? ? 10月31日10時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它將緊跟本月26日出征的“雪龍2”號的腳步,共同譜寫我國第三次“雙龍探極”的新篇章。從上海邊檢了解到,為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上海邊檢總站外高橋邊檢站科學優化勤務模式,實行“窗口前置+一站
南極洲西部冰層融化加速
美國科學家12日警告說,南極洲西部地區的冰層正在以“難以阻擋”的速度融化,這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先前預期。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冰河學家埃里克·里尼奧說:“南極洲西部地區冰層中很大一部分區域進入不可逆的消融狀態……冰層消融已經無法阻擋。”他還說,調查發現,當地沒有高大的山脈可以阻擋
南極海床反彈或延緩冰蓋崩塌
松島冰川是西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它正被海水從下面融化。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本報訊 日前從南極傳來的消息令人警醒。根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估算結果,在過去的25年里,這塊大陸已經損失了3萬億噸的冰——其中大部分來自脆弱的西南極冰蓋,而就在這25年
番茄祖先或來自南極洲
人們三明治里的番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萬年前在南極洲附近進化的一種植物。近日,相關論文發表于《科學》雜志。 在南美洲最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具有5220萬年歷史的石頭中,研究人員發現兩塊壓縮的化石,它展示了具有扁平輪廓的古燈籠果。這種果實類似現代茄科或茄科成員,其中包括西紅柿、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