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ECR)是一種清潔、溫和、可持續發展的催化技術,它不僅具有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潛力,而且可以獲得高附加值的化學原料和燃料(例如CO、HCOOH、CH3OH等)。然而,ECR仍然存在以下障礙:過電勢高、選擇性差、穩定性不足等。因此,開發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非貴金屬ECR催化材料成為ECR研究的重點之一。 目前,結構明確、性質穩定的金屬配合物是一類有前途的ECR催化劑,特別是固定化的金屬酞菁。然而,由于金屬酞菁在載體表面存在嚴重的π-π堆積和不可控的多層組裝,使這類材料的ECR催化選擇性不高、穩定性不理想。因此,開發組裝行為可控、表面潤濕性可調的非聚集性金屬酞菁催化劑以獲得優異的ECR性能仍然是一個挑戰,催化劑的設計和制備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 鑒于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起龍課題組通過內置吡咯烷酮基團輔助組裝/固定策略,首次可控制備了一種結......閱讀全文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根據《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條例》,經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清華大學陳晨等10位優秀青年化學工作者“2018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國化學會向各位獲獎者及其單位表示衷心的祝賀!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8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授獎名單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陳 晨 男 清華大學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姚建年:化學的貢獻將得到更加極致的體現 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制備及其應用,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科,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醫藥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二氧化碳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在大氣中積聚,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因此二氧化碳的消除與轉化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與傳統工業的用氨水化學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相比,利用光催化的手段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利用的有機物是一種性價比高并且環境污染小的方法,在此過程中,
2019年4月10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永泉/張冰研究團隊等人在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的文章。 于此同時,iNature還
MOFs基于其獨特的孔道結構和豐富的金屬-配位化學可調性質,在分離、催化、能源、器件等諸多領域表現出誘人的前景。2020年2月4日當天,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2篇研究論文,分別介紹了MOFs在工業氣體分離和能源器件中的最新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不久,MOFs已經陸續發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雜化模型體系用來研究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催化性能的影響,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7日出版的Nature上(2016, 529, 68-72, DOI 10.1038/natu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雜化模型體系用來研究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催化性能的影響,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7日出版的Nature上(2016, 529, 68-72, DOI 10.1038
與均相催化劑相比,異相催化劑可以回收再循環使用,但其活性通常較低,而將其均相化能有效地結合均相和異相催化的優點,因此是解決異相催化劑活性低這一短板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MOFs)化合物,也稱作多孔配位聚合物,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積、可調的孔道,是優良的納米催化劑載體之一。將金屬納米
光是生命起源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對光的研究派生了人類科學史上量子力學等許多重大科學領域。這其中,光化學是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化學效應的化學分支學科,始于20 世紀初。 光化學早期主要是研究處于激發態的分子的結構及其理化性質的科學。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代光化學的研究對象已經不再
引言 二氧化碳催化氫化直接轉化為甲醇,是控制大氣中持續不斷增長的二氧化碳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可實現碳的資源化利用,對未來碳基資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的反應中,甲醇選擇性和二氧化碳轉化率具有“蹺蹺板”效應。如何有效平衡兩者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成果展示 近日,大連理
多孔有機聚合物具有比表面積高、化學穩定性好、合成簡單、空間拓撲結構豐富和組成結構可設計性等優點,是過渡金屬催化有機反應的良好載體。實現多孔有機聚合物負載納米粒子結構和性能的可控合成,對于發展新型的高效異相催化體系、拓寬多孔有機聚合物的應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在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
日前,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文章 “Tracking Mechanistic Pathway of Photocatalytic CO2 Reaction at Ni Sites Using Operando, Time-Res
1. JACS: 超高穩定性Na離子電池 常規的O3型Na離子電池在接觸空氣后會出現Na的析出和電極氧化的問題而使得其穩定性無法滿足需求。 本文通過減小電極中Na層的層間距,增加過渡金屬電極中金屬離子的價態提高了Na離子電極材料的穩定性。在理論模擬中,可以通過在電極中引入電負性相當的金屬離子
最近,在中科院院士李燦率領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503組、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團隊在“復合人工光合作用體系”方面的系列研究取得新進展并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受邀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專題文章
垃圾填埋法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產生的垃圾滲濾液是一種成分復雜,難處理的高濃度有機廢水[1]。隨著垃圾填埋年限的延長,滲濾液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機化合物濃度在不斷的降低,雖然不可生物降解化合物的濃度也在減少,但與可生物降解有機化合物相比是一個很小的比例,其BOD5/COD 的比
1. 何謂高級氧化技術高級氧化技術(AdvancedOxidationProcess,AOP)是指氧化能力超過所有常見氧化劑或氧化電位接近或達到羥基自由基HO?水平(見表1),可與有機污染物進行系列自由基鏈反應,從而破壞其結構,使其逐步降解為無害的低分子量的有機物,zui后降解為CO2、H2O和其他
通過C-H鍵活化芳基化反應合成聯芳化合物一直是綠色化學以及藥物合成領域的研究前沿和重點。雖然傳統的均相催化劑在該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催化劑的用量大、難回收利用和產物難分離,而且催化過程一般需要比較苛刻的無水環境,增加了大規模合成的成本并且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 在科技部“973”計劃、國家
近日,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黃延強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Catalysis toward Efficient CO2Conversion to CO and Formate Products”
1. Nature Chem.:雙重電催化可實現共軛烯烴的對映選擇性氫氰化 手性腈及其衍生物廣泛存在于藥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對映選擇性烯烴氫氰化反應是合成這些分子的一種方便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仍然在研究以寬底物范圍和高官能團耐受性為特征的普遍適用的方法。近日,康奈爾大學Robert A.
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生效,標志著世界各國對控制和減少CO2排放的議題達成了一項劃時代的共識,并愿意共同努力付諸于行動。2005和2015年《京都協定書》和《巴黎協定》又先后正式生效,表明人類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趨勢和風險,加緊了全球CO2減排的目標和進度。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
近年來,李燦院士領導的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503組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團隊在“復合人工光合作用體系”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近日,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Accounts Article “Hybrid Artifi
近年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領導的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團隊在“復合人工光合作用體系”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近日,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述評文章——Hybrid Artificial
摘要:食品安全是人們普遍十分關心的問題,發展新的食品檢測技術有關于民生的大事,具有十分的重要的意義。食品分析涉及營養成分、添加劑、有毒有害的有機農藥殘留和無機重金屬雜質檢測等多個方面。本文僅介紹了新型綠色萃取技術結合原子吸收光譜在食品中有毒有害重金屬組分檢測中的應用,綠色萃取技術包括固相萃取(S
催化科學和技術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衣、食、住、行到環境、健康、生命及國防安全。當前中國的石油煉制能力已經超過5 億噸/年,煉鋼產能超過億噸/年,化肥生產量居世界首位,亦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樹脂)生產國和需求國。據統計,化學工業的80%產值是經催化作用取得,
CO2還原既有望解決溫室效應,又能帶來更清潔的燃料和更加價值的C2+化學品,是各國科學家鍥而不舍追逐的目標。 2019年4月9日,Nature Catalysis連刊兩文,一篇來自電子科技大學Yijin Kang和美國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Feng Jiao團隊,報道了
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在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氮(N)、碳(C)、硫(S)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主要由微生物所驅動。 耦合分析自然環境中 微生物遺傳多樣性與其代謝多樣性是當今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多樣性極 為豐富,每噸土壤中的微生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