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在醫學上被稱為“通用細胞”。由于其具有多向分化潛能、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調節功能,在免疫調節、減輕炎癥反應和損傷修復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干細胞移植干預肝硬化的研究較多,傳統的干預方法效果不佳,干細胞移植在這方面表現出很大的潛力。 傳統方法干預肝硬化效果不理想 中國被認為是肝病的大國,據2018年統計,全球各類肝病患者超過13億人,中國超過3.93億人,約占全球肝病患者的30%。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有超過1億人衰亡于慢性肝病。 然而,目前臨床對肝硬化的干預情況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干預藥物和方法治療肝功能不足。目前,常規有效的干預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合適的肝臟來源有限,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目前迫切需要發展一種新的肝硬化的干預方法。 干細胞移植為干預肝硬化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獨特的免疫調節作用、自我更新和跨胚胎多向分化潛能。目前,科學家發現,干細胞除了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外,還能......閱讀全文
從南方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實驗動物中心科研團隊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豬,同時敲除了與免疫相關的基因,這標志著自主構筑的基于小型豬受精卵制備基因修飾豬的平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純白藏豬的先例。 藏豬作為我國獨有的高原特殊品種,全
細胞免疫療法是癌癥治療的最新領域,在其中誕生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CAR-T療法都在癌癥治療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通過采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細胞進行分離體外培養,再進行基因工程修飾之后再回輸到體內的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在血液瘤方面的治療效果顯著。 2016年,以CAR-T免疫細胞治療為代表的細
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惠利健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附屬鼓樓醫院丁義濤團隊等成功設計出全新的基于“hiHep細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統,可顯著提升肝衰竭豬的存活率,并有望延續肝衰竭患者的生命。相關成果已于1月16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 年初,該團隊已經展開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高志良教授主要從事對病毒性肝炎、寄生蟲病等傳染病的診斷與治療,去年其研究組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發表了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SCs)移植治療晚期肝病的新進展,今年又再次取得了外顯子組學慢性乙肝研究的最新成果,相關成果
這真是一個可怕的事實:同為黃種人,生長在中國的肝病發病率卻是生活在歐美的3倍!中國無疑成為了“肝病大國”,約12個人就有1人患肝病。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對肝相關疾病機制研究和藥物開發就變得極為迫切。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執行合成代謝、解毒和免疫防御等許多功能。外界環境各類因素常導致肝損傷,長期的肝損
本文為大家帶來再生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再生醫學領域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希望大家喜歡。 【1】PNAS:重大進展!發現胎盤干細胞能夠再生心臟,有望開發出新型干細胞療法來治療心臟病 DOI:10.1073/pnas.181182711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干細胞移植技術治療,在我國尚處臨床研究階段。 然而,伴隨著商業資本的紛紛介入,從干細胞的獲取、制備、生產到醫院的治療,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每個環節的盈利,最終只得由“獻身研究”的患者埋單。 引子 8月的一個周末,張明亮(化名)從北京天壇醫院匆匆趕往幾十公里外的昌平區上
2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與德國海德堡大學聯合組建的“中德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合作團隊”,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正式揭牌。該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決定肝臟能否恢復功能的關鍵因素是“肝細胞的毛細膽管化”,這將有望降低終末期肝病患者的換肝率及死亡率。這項研究成果已在新近召開的亞洲-太平洋
對于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線粒體和線粒體DNA都是只通過母系遺傳。盡管其他生物偶爾會經歷父系遺傳,但之前關于人類父系遺傳線粒體的報道大多是因為污染或樣本混淆。 然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稱他們在三個家庭中發現了mtDNA雙親遺傳。研究人員還在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在醫學領域,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也包括轉基因等方面的技術應用。也就是將外源基因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其插入病人的適當的受體細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產物能治療某種疾病。修改人類DNA的第一次嘗試是由Ma
日前,第61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在美國奧蘭多落下帷幕。本屆ASH年會可謂精彩紛呈,多款CAR-T療法,雙特異性抗體療法閃亮登場。早期研究中也不乏可能改變血液疾病治療模式的突破性進展。 “當人們回想起這一屆ASH年會時,可能會記得這是雙特異性抗體對CAR-T療法真正產生威脅的一屆年會。“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內蒙古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小鼠體內肝細胞連續增殖可逆轉細胞的衰老。這項研究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2.003)接受并在線發布。 第二軍醫大學的胡以平(Yiping Hu)、何志穎(Zhiying He)博士,以及內蒙古大學哺乳動物生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一種經過改進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第一批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改進的技術培育出遺傳上相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以便提供更好的癌癥等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那么近年來體細胞研究領域還有哪些
時至歲末,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在這一年里干細胞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研究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學習。 【1】Stroke:干細胞療法可有效治療中風 doi: 10.1161/STROKEAHA.116.012995 患有中風的患者在經過向大腦中注射干細胞治療,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刊登了來自澳大利亞哈德遜醫學研究中心的Courtney McDonald教授題為"干細胞治療在臨床病例中的應用:進展與挑戰"的綜述性文章,就目前干細胞治療方法在歐洲,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的臨床應用中所取得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對干細胞療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三月即將過去,生物谷在3月為大家推薦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小編盤點了3月份生物谷推薦的最受歡迎的10篇研究報道,與大家分享。 TOP 1 :Cell Metab:科學家發現攻克1型和2型糖尿病的關鍵機制 DOI: 10.1016/j.cmet.2017.02.004 如果身體出現胰島素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于2009年發布的數據,全世界目前約有3000萬I型糖尿病患者。I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維持生命,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產胰島素細胞,因而一旦停止注射就會危及患者生命。 干細胞聯合藥物治療促β細胞增殖 目前,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10月23日晚上7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的年輕醫生白英楠剛剛結束診療。這兩天,她的名字不斷以中文、英文的形式頻繁出現在網絡上,和科研造假、學術不端聯系了起來。 白英楠感到有點冤。她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沒有任何科研造假的行為。” 和白英楠一樣處境尷尬的,還有一位心臟干細胞領
2018年,Anversa實驗室超過30篇文章由于造假而撤稿,這一事件對于心肌細胞治療領域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在過去的18年間,許多醫生和科學家以此不實結論花費數年進行的科學研究變得毫無意義,不僅使病人蒙受了極大的損失,在該領域里投入的數百萬計資金也付之東流。然而,骨髓細胞或者是成體駐留的心肌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