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徐瑞華教授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個體化治療領域及抗癌藥物研究,在消化道腫瘤的轉移與轉歸、化療藥物耐受及其機制和優化臨床治療方面具有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近期,該課題組應用Arraystar lncRNA芯片在肝轉移的結直腸癌組織中分析了lncRNAs的表達情況。課題組篩選到與結直腸癌肝轉移顯著相關的lncRNA UICLM,并闡明了lncRNA UICLM在結直腸癌肝轉移中的功能和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于2017年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Theranostics(IF = 8.766)上。(芯片實驗由康成生物提供技術服務)研究背景 結直腸癌(CRC)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見和第三大引起死亡的惡性腫瘤疾病。盡管近年來CRC的治療已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效果還不盡人意。CRC晚期會發生腫瘤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是肝轉移。肝轉移患者預后非常差,生存率很低。長鏈非編碼RNAs(lncRNAs)是一類長度大于200nt的轉......閱讀全文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徐瑞華教授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個體化治療領域及抗癌藥物研究,在消化道腫瘤的轉移與轉歸、化療藥物耐受及其機制和優化臨床治療方面具有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近期,該課題組應用Arraystar lncRNA芯片在肝轉移的結直腸癌組織中分析了lncRNAs的表達情況。課
最近的初步研究報道了長非編碼RNA——UCA1在結直腸癌中的促癌作用。然而,UCA1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機制,仍然不明確。4月5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刊登了江南大學附屬醫院、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題為“LncRN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醫學合作研究項目共接收項目申請183項,根據雙方項目指南的要求和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58個項目申請。#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申請人單位名稱18161101162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在HIV-1感
2002年日本學者Okazaki在對小鼠cDNA文庫進行測序時,第一次發現并鑒定了一類較長的轉錄產物,并將其命名為長鏈非編碼RNA,也就是我們所知的LncRNA。然而在這種非編碼RNA被發現后的很長時間里,由于它不參與蛋白質的編碼,當時認為不具有生物學功能,科學家們都普遍認為lncRNA僅僅是基
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新興的內源性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繼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編碼RNA家族中極具研究潛力的新成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具
銳博生物:環狀RNA—隱秘的未知RNA平行宇宙 環狀RNA,被喻是隱秘的未知RNA平行宇宙。最近,復旦大學的鄭秋鵬博士(2016交流會嘉賓之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布了他們關于circHIPK3的最新研究成果。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學習circRNA的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在篩選一種可阻斷細菌生物合成通路的化合物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抗生素先導物,它以調控RNA結構中的分子交換位點為靶標,使病原體停止生長。 1940-1960年是發現抗生素的黃金時代,而Selman Waksman的研究則宣告了這一時代的到來。這位生物化學家兼微生物學家創造了“antibioti
核仁小RNA(snoRNAs)是一類中等長度的非編碼小RNA,它們的長度在60-300nt不等,能與核仁核糖核蛋白結合形成snoRNPs 復合物[1]。在脊椎動物中編碼核仁小RNA的基因主要存在于蛋白編碼基因或非蛋白編碼基因的內含子區域,并且經過進一步的轉錄后加工處理形成成熟的核仁小RNA[2]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免疫學系暨醫科院免疫治療研究中心曹雪濤院士課題組對天然免疫反應中白細胞介素12(IL-12)的選擇性表達機制進行研究,發現巨噬細胞中核定位的碳酸酐酶6B(CA-VI B)促進IL-12表達的新型表觀調控機制。 相關論文以“Nuclear carbonic an-hy
在《來自基因組暗物質的lncRNA、ciRNA和miRNA》一文中我們提到: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RNA——不包含用于制造蛋白質的版圖,構成了超過
在較高等的真核生物中,大部分基因都含有內含子,在轉錄完成后需經過剪接(splicing)從mRNA前體移除內含子,以產生成熟、有翻譯活性的mRNA,這個過程由剪接體(spliceosome)催化完成。經典的剪接體包括五種snRNA(small nuclear RNA),即U1、U2、U4、U5和
snoRNAs在癌癥中的作用snoRNAs參與的癌癥的分子病理學研究snoRNAs在癌癥中的作用起始于一項研究:在腦膜瘤中,與正常腦組織相比snoRNAs的表達大幅下調[20]。最近研究發現,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多種snoRNAs呈現出不同的表達狀態[21]。其它的研究證明snoRNAs U50
隨著基因芯片技術的日漸成熟, 在功能基因組、疾病基因組、系統生物學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 用, 已經發表了上萬篇研究論文, 每年發表的論文呈現增長的趨勢. 芯片制備技術極大地推進了生物芯片的發展, 從實驗室手工或機械點制芯片到工業化原位合成制備,&n
概述 轉運RNA (tRNA)是一種參與解碼mRNA、翻譯蛋白質的接頭分子。近年來的研究表明tRNA還能作為小非編碼RNA (sncRNA)的主要來源之一,具有獨特且多樣的功能1。這些tRNA來源的ncRNA并非隨機降解的產物,而是通過精確的生物發生過程產生的 (圖.1) 。源自tRNA
轉運RNA (tRNA)是一種參與解碼mRNA、翻譯蛋白質的接頭分子。近年來的研究表明tRNA還能作為小非編碼RNA (sncRNA)的主要來源之一,具有獨特且多樣的功能1。這些tRNA來源的ncRNA并非隨機降解的產物,而是通過精確的生物發生過程產生的 (圖.1) 。源自tRNA的ncRNA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鑒別出了一類與RNA聚合酶Ⅱ相關的環狀RNA(circRNAs),將之命名為外顯子-內含子circRNAs(EIciRNAs)。并證實這些EIciRNAs調控了細胞核中的轉錄。這些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月9日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
2009年,隨著非編碼RNA(ncRNA)研究進展的深入,一類新的ncRNA分子—lncRNA掀起科學界的熱點話題,并逐漸成為分子生物學及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康成生物與美國Arraystar公司合作,利用Arraystar LncRNA系列芯片平臺,率先開展lncRNA表達篩查服務。Arra
2009年,隨著非編碼RNA(ncRNA)研究進展的深入,一類新的ncRNA分子—lncRNA掀起科學界的熱點話題,并逐漸成為分子生物學及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康成生物與美國Arraystar公司合作,利用Arraystar LncRNA系列芯片平臺,率先開展lncRNA表達篩查服務。Arra
Genome Research丨lncRNA在精子發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直被很多科學家認為是真核生物基因組進化中“垃圾”信息的非編碼RNA(ncRNA),既不編碼蛋白質,又缺乏生物學功能的遺傳學證據,近幾年得到了“平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cRNA 在劑量補償效應(Dosage co
Genome Research丨lncRNA在精子發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一直被很多科學家認為是真核生物基因組進化中“垃圾”信息的非編碼RNA(ncRNA),既不編碼蛋白質,又缺乏生物學功能的遺傳學證據,近幾年得到了“平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cRNA 在劑量補償效應(Dosage comp
先天性免疫反應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感染,并向病原體施加進化壓力,以減弱這些反應并確保其存活和復制的策略。這些不斷變化的壓力導致了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穩態的復雜機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并促進入侵病原體清除或逃逸的調節劑,可以確定傳染病和慢性
近日,匹茲堡大學藥物遺傳研究中心的楊達和張敏課題組借力于一種名為彈性網絡回歸(Elastic Net regression)的機器學習模型,從1,001個腫瘤細胞系的高通量長非編碼RNA表達譜(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與265種抗癌藥物敏感性數據中,挖掘出了27
所有有性繁殖多細胞生物體都依賴于卵子來支持早期的生命。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及Ludwig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微小線蟲作為模型,更好地了解了卵子僅借助于已存在的物質實現胚胎發育的機制。發表在3月24日《細胞》(Cell)雜志上的這項研究,揭示出了小分子RNA(Small RNAs)和輔助蛋白
藥源短缺成為限制臨床治療和新藥研發的最大瓶頸,因此,開發新的藥物來源途徑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次生代謝工程手段是未來生產藥物最有潛力的發展方向。我國藥用植物有1 萬多種,大多數藥用植物遺傳背景不清楚,基因組信息缺乏,遺傳信息和功能基因的研究亦極為薄弱。例如人參屬(Panax)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復雜的生物學功能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結果顯示, 僅有2.5萬~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占總基因組序列不到3%, 其余基因組序列轉錄產生的RNA都是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 ncRNA與惡性腫瘤發生發展關系密切. 近年來, 關于ncRNA中的長鏈非編碼RN(lncRNA)以及環
在過去的幾年里,長非編碼RNAs(lncRNAs)已經得以廣泛研究。有研究已在小鼠、大鼠和人類中鑒定了大量的lncRNAs,其中一些已被證明在肌肉發育和生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覆蓋家畜骨骼肌所有發育階段的lncRNAs的特性,報道還較少。 8月22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研究
一轉眼3月即將結束,那么3月Nature有什么亮點研究呢?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本月Nature雜志的亮點文章,以饗讀者。 【1】Nature:重磅!發現CD4 T細胞HIV病毒庫的標志物---CD32a doi:10.1038/nature2171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法國研究人員發現一
系統生物學認為, 生命體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網絡, 對于生命的研究需要從整體出發, 研究生命網絡中的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和調控關系, 而不是僅孤立地研究各個網絡中的節點。近期針對非編碼RNA,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探索,旨在構建全基因組水平編碼-非編碼 RNA調控網絡, 探討 n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