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生物學認為, 生命體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網絡, 對于生命的研究需要從整體出發, 研究生命網絡中的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和調控關系, 而不是僅孤立地研究各個網絡中的節點。近期針對非編碼RNA,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探索,旨在構建全基因組水平編碼-非編碼 RNA調控網絡, 探討 ncRNA 和 mRNA 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 結合轉錄調控網絡, 初篩參與病變進程的關鍵 RNA 分子, 從而揭示不同表型的乳腺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多種 RNA 生物分子的動態表達變化, 通過人群驗證潛在的跨分子生物標志物, 進一步探討其作為乳腺腫瘤診斷預后生物標志物的潛在價值, 為完善一個多通路、多層次的基因調控網絡以解析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機制奠定基礎, 為準確地預測、診斷、個體化治療、預后評價以及新藥的設計和研發提供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 由于受中心法則的影響, 對 RNA 的研究集中在 mRNA, tRNA 和 rRNA, 對其......閱讀全文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生物通報道:來自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KRAS-NFκB-YY1-miR-489 signaling axis controls pancreatic cancer metastasis”的文章,發現KRAS通過激活NF-κB炎癥信號通路激活
如何做到快速同時檢測各類癌癥當中RNA甲基化相關酶&RNA甲基化水平RNA甲基化作為云序生物的主打科研產品,已經幫助多個研究團隊展開了RNA甲基化研究。作為國內RNA甲基化研究的領跑者,云序生物是國內RNA甲基化10分文章發表的成熟服務商,首發推出了非編碼RNA甲基化測序研究,首發推出了超微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Hall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2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大進展!鑒定出有害藻花產生強效神經毒素軟骨藻酸的基因簇 doi:10.1126/science.aau0382; doi:10.1126/science.aau9067
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長生不老藥有望即將來臨 doi:10.1016/j.cell.2017.02.03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肽能夠選擇性地尋找和破壞阻止組織正常更新的衰老細胞,并且證
最近,一篇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報告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來自中國華大(BGI)和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的研究人員公開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患者患病期間染色體模式的改變。令人震驚的是,這一看起來并不復雜的研究著實進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Small-M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很多研究中都利用納米顆粒來進行疾病的治療和診斷等,比如有研究人員就利用納米顆粒開發出了能檢測胰腺癌的新型生物傳感器;那么近期納米顆粒還在哪些方面推動了醫學研究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 Biotechnol:重磅!科學家開發出能攜帶CRI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作為一種VI-A型CRISPR-Cas系
Aviv Regev是一位生物分析專家。現在,她正致力于繪制人體的每一個細胞。 計算生物學家Aviv Regev喜歡做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1年,她與分子遺傳學家Joshua Levin合作,測試了RNA測序的幾種方法。科學家們在測試幾種技術的極限,以查看哪種方法表現最佳。他們用降解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癥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 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后,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征就成為癌癥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在發表在最新
【1】Nature:開發基于DNA包裝的新型血檢可檢測多種癌癥 doi:10.1038/s41586-019-1272-6 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通過發現癌細胞脫落的DNA碎片在血液中循環的獨特模式,可以檢測七種不同類型癌癥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本世紀初,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一種微小的非編碼RNAs:microRNAs與癌癥有關,當時來自耶魯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Frank Slack與他的同事發現let-7 米RNA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分裂增加。其后在2002年,另外一組研究人員又在他們的實驗中發現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樣品中常見的基因缺失位于
近年來, 腫瘤免疫治療蓬勃發展, 已經給人類徹底戰勝癌癥帶來了一線曙光,各類靶向藥的問世,更是將一眾癌癥患者拯救于水深火熱之中。而通過基因檢測來篩選靶向藥的治療模式能使藥物精確到達腫瘤病灶,釋放有效成分,進而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傷害。 近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Ludwig癌癥研究所的P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