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星期四),邵逸夫獎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包括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天文學獎三個獎項。 其中,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米森伯克(Gero Miesenbck)、彼得黑格曼(Peter Hegemann)和格奧爾格內格爾(Georg Nagel),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 米森伯克是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回路與行為中心主任。黑格曼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內格爾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遴選委員會稱:“這些基礎科學上的發現,使我們獲得重要的工具,能夠清晰了解和精確地控制動物大腦中特定的神經網絡。”這些發現預示著探索認知和情感奧秘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人們終于可以在基因和細胞層面說明甚么是精神失常。 2020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閱讀全文
香港邵逸夫獎基金會六月十日公布,本屆共有六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人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領域有杰出貢獻。 六月十日,二零零八年度“邵逸夫獎”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得獎人名單及獲頒獎項,而頒獎典禮將于九月九日舉行。邵方逸華女士、馬臨教授(右二)、楊綱凱教授、譚尚渭教授及楊振寧
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及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 一年一度的“邵逸夫獎”九月九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頒獎典禮,一共有六名得獎人分別獲頒“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以及“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擔任主禮嘉賓,并由該獎創辦人邵逸夫陪同出席及頒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于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今年為第十五屆頒發,頒獎典禮定于本年9月26日(星期三)于香港舉行。 “邵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今年為第十五屆頒發,頒獎典禮定于本年9月26日(星期三)于香港舉行。 “邵逸夫獎”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 頒予 尚-盧?普吉 (Jean-Loup Puget)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及
5月27日,中國香港邵逸夫獎基金會宣布了本屆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得主。從事于研究早期宇宙、蛋白質制備和代數學的6位科學家摘得2014年邵逸夫獎桂冠。邵逸夫獎下設天文學獎、生命科學和醫
日前,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 (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9年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獲獎名單,共有126位杰出青年科學家獲獎。值得關注的是,今年華人學者表現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9位華人學者獲獎,其中大多數華
邵逸夫獎2016年度頒獎禮27日晚在香港舉行。來自美國和英國的6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自今年起,每項獎金增至120萬美元。 當晚,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頒獎禮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擔任主禮嘉賓幷為獲獎科學家頒獎。他說,相信創新科
邵逸夫獎9月26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頒發。2010年度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3個獎項,分別授予來自美國和比利時的5位杰出科學家。他們將分享300萬美元的獎金。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出席頒獎典禮,并為獲獎者頒獎。年逾百歲的香港著名實業家邵逸夫親臨頒獎典禮現場,對獲獎者表示
2018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26日晚在香港舉行。來自法國、美國的3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典禮并頒發獎項。 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奧賽太空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歐洲太空總署普朗克計劃高頻儀器首席研究員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昨天,2015年度邵逸夫獎在香港揭曉,5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邵逸夫獎基金會理事、評審會主席楊振寧宣布獲獎者名單。 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威廉·伯魯奇。他是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員,開創并領導了開普勒計劃,增進了人類對太陽系外行星系及恒星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號)要求,現將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得團隊負責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獎
計算神經科學:影響廣泛的前沿科學 無論是簡單的知覺、行動,還是復雜的情感、思維、學習、決策,都來自于我們的大腦。大腦是最復雜的生物器官,也是最神秘的“計算機”。即使今天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的Nebulae今年排名世界第二),在重要的智能方面也不及人腦。了解大腦的生物學原理,包括從遺傳基
2019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25日晚在香港舉行。來自美國和法國的3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典禮并頒發獎項。 本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講座教授愛德華·斯通,以表彰他領導旅行者項目。旅行者項目在過去40年間改變了人類對
1月21日,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及團隊正式在京發布,6位個人、兩個團隊獲得這一榮譽,這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次評選表彰這一殊榮。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出席并頒獎,他表示,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向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學習,向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黨和
北京時間10月7日消息,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00多年前創建了諾貝爾獎,時間是1895年。當時設立的獎項分別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與醫學,以及和平獎。 今天,在118年后,這些獎項的設置基本上沒有出現過什么大的變動,除了在1968年的時候增加了一項“諾貝
2016年度邵逸夫獎31日在香港公布得獎者名單,六位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獲獎,每項獎金由原來的100萬美元增加至120萬美元。頒獎典禮將于今年9月27日舉行。 “邵逸夫獎”設有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和獎金。 今年的天文學獎平均頒予羅奈爾特·德雷弗(
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5月27日在香港公布得獎名單。3位美國學者被認為在解開宇宙年齡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成為天文學獎得主。 這3位美國學者分別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教授查理斯·班尼特(Charles L Bennet)、美國普林斯頓大學Henry Dewolf Smyth
2017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于9月26日晚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5位科學家因科研成就突出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等三大獎項,每項獎金高達120萬美元。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頒獎典禮,并擔任主禮嘉賓。 今年的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西蒙?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日前公布2018年TWAS院士增選名單,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55位學者當選TWAS院士,其中11名為中國大陸科學家。此外,2018年TWAS九個科學獎項獲獎者中有2位來自中國大陸。 2018年新當選TWAS院士的11位中國大陸科學家分別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2月27日,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8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學者名單,18位華人學者獲此殊榮。本年度獲獎者共126位,分屬化學、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
邵逸夫獎基金會5月29日在香港公布2012年度的“邵逸夫獎”得獎名單,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的5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數學科學三個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 其中,天文學獎平均頒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文學教授暨行星與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院主任大衛·朱維特和美國麻省理
1895年,瑞典著名發明家和工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遺囑,用其大部分財富(3100萬瑞典克朗)創辦一個基金會,每年將一定數量的獎金授予“在上一年為人類做出最偉大貢獻的人”。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獎首次頒獎。 118年,彈指一揮間,除了1968年,經濟
2月15日,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2年獲得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126名青年學者名單,其中有11名華人,他們分別是: 波士頓學院物理系助理教授Ying Ran獲物理學獎; 波士頓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科學院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由于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榮獲2000年度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并分別獲得5
“應用是數學的生命線,這是我一直保持的觀點。”吳文俊,中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等重要獎項。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吳文俊談起數學的應用,仍然慷慨激昂。 2010年夏末的一個午后,在吳文俊簡樸的居室內,他接受了《科學時報》的專訪。而談話的主要
6月18日,楊振寧在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前沿研討會”上演講。 ◎中國的基礎教育打下的“底子”要比國外扎實。 ◎10年以后,希望我們能和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直接搶人才。 ◎我知道自己對哪個問題最感興趣,也知道哪個領域最能出成績,鉆進去就很容易成功。 “1
邵逸夫獎基金會于5月23日(星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本屆共有五位科學家獲頒獎項。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今年為第十四屆頒發,頒獎典禮定于本年9月26日(星期二)于香港舉行。 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 頒予
德國科學基金會(DFG)近日在柏林頒發了2012年度萊布尼茨獎,來自生命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和工程科學領域的11位德國科學家獲得了總計2500萬歐元的研究資助。 2012年度的11位獲獎者是提名委員會從131位推薦候選人中篩選出來的,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獲獎者有5位,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