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由于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等特點,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是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模式之一。你的實驗室在做斑馬魚研究嗎?斑馬魚研究需要哪些工具?你知道斑馬魚研究的最強裝備嗎?服務全球科學家48年歷史,WPI為您供全套的斑馬魚研究工具,包括斑馬魚顯微注射系統、斑馬魚血壓檢測儀、斑馬魚心電監測儀、顯微鏡、顯微操作器及各種配件等等。 斑馬魚研究全套裝備清單:■ 注射泵□ PV820 氣動皮升泵□ PV830 帶真空泵的氣動皮升泵□ UMP3 超微量注射泵□ Nanoliter2010 納升微量注射泵■ SYS-900A  ......閱讀全文
一、概述斑馬魚是生長在印度、巴基斯坦淡水河流中的一種硬骨魚(鯉魚),成年魚全身僅長4-5厘米,因全身橫向分布著一道一道褐色的斑馬線而得名。斑馬魚很容易在實驗室飼養,一般3個月就可以達到生殖成熟期,雌魚每次產卵200枚左右,一生可產卵數千枚,斑馬魚所產之卵經24小時即可胚胎發育成熟,仔魚期只有1個月。
基因組學研究成果讓斑馬魚研究快馬加鞭(Genomics: Zebrafish earns its stripes)作者:謝訓衛人類發育,生理功能及疾病發生的過程涉及到成千上萬的基因和其變異體,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變異體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過去的20年里,斑馬魚逐漸成為研究人類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動物。
人類發育,生理功能及疾病發生的過程涉及到成千上萬的基因和其變異體,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變異體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過去的20年里,斑馬魚逐漸成為研究人類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動物。在《自然》雜志網站發表的兩篇文章里1,2,報道了斑馬魚參考基因組序列和完成超過10,000個蛋白編碼基因的斷裂性突變體的鑒
研究人員表示,一種感染實驗室斑馬魚的常見寄生蟲可能令多年的行為實驗結果產生混淆。不過,批評者認為,這個案例仍有待證實。 和小鼠一樣,斑馬魚被用在全球的實驗室中,以研究從藥物療效到諸如精神分裂癥和自閉癥等遺傳性疾病和障礙的所有事情。由于斑馬魚和人類都具有高度社會性,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和嚙齒類動物
植有人類腫瘤細胞(紅色)的斑馬魚胚胎,這一模型有望幫助醫生快速篩選癌癥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案(圖片來源:Rita Fior團隊) 最新一期《PNAS》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Single-cell functional and chemosensitive profiling of combinato
記得老編輯有天對我講,「有些投資人告訴我,現在微生物領域是投資熱點,大家都在看項目,但是好的項目實在是太少了。」 近十年來,二代測序技術不僅催生了一大批專注于人體基因組的公司,也孕育了一大批關注人體腸道微生物的公司。幾乎每周都有腸道微生物的重磅研究進展刊登在各個頂級期刊上,然后迅速刷爆朋友圈。
斑馬魚(Zebrafish)是研究發育生物學的新興模式動物。斑馬魚由于具有飼育容易、胚胎透明、體外受精、突變種多、遺傳學工具成熟等諸多優點,近年來已成為研究脊椎動物發育與人類遺傳疾病的新興模式動物。 近日,英國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斑馬魚又叫藍條魚,因為其體表有暗藍色和銀色的類似于斑馬一樣的條紋而命名。斑馬魚屬于鯉科魚類,同屬鯉科的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鯉魚、鯽魚等。斑馬魚的體型較小,成魚體長約4-6厘米,而且成魚常年產卵且產卵量大,可達300-1000粒,還是體外受精并發育,因此十分適合進行實驗室的大規模養殖與篩選。
斑馬魚又叫藍條魚,因為其體表有暗藍色和銀色的類似于斑馬一樣的條紋而命名。斑馬魚屬于鯉科魚類,同屬鯉科的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鯉魚、鯽魚等。斑馬魚的體型較小,成魚體長約4-6厘米,而且成魚常年產卵且產卵量大,可達300-1000粒,還是體外受精并發育,因此十分適合進行實驗室的大規模養殖與篩選。
斑馬魚又叫藍條魚,因為其體表有暗藍色和銀色的類似于斑馬一樣的條紋而命名。斑馬魚屬于鯉科魚類,同屬鯉科的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鯉魚、鯽魚等。斑馬魚的體型較小,成魚體長約4-6厘米,而且成魚常年產卵且產卵量大,可達300-1000粒,還是體外受精并發育,因此十分適合進行實驗室的大規模養殖與篩選。斑馬魚這種原
圖02為自由泳試驗的結果。由圖02可得知:不同濃度BPS情況下,斑馬魚幼魚活動的總距離和運動速度呈下降趨勢(隨著BPS濃度的增加而減少/降低)。與控制組相比,0.3 mg/L和3.0 mg/L 劑量下有明顯差異。與此同時,陽性對照組中斑馬魚幼魚活動總距離和平均運動速度也有所下降。 這些
晝夜節律和視網膜生物鐘人類以及許多其他動物體,睡眠-清醒循環以及其他的生物節律過程是由內源性振蕩器-生物鐘所調節的。生物鐘受一系列基因控制,這些基因的表達因是否有光照所微調,從而使得每日的生物節律適應于日夜循環交替。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生物鐘母鐘(主要的控制因子)位于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然而它并非每日
身長約4厘米,具暗藍與銀色縱條紋 基因與人類的相似度達87% 心臟能再生 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其身上 胚胎在體外發育,且完全透明 一種經濟實惠的實驗動物,一對斑馬魚一次可生產300只“魚寶寶” “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相似度高達87%,人類無法長出第二個心臟,而斑馬魚的心臟卻能再生
藍色的世界、嗡嗡作響的機器、不時出現的人影……湖藍色的塑料魚缸里,七八條小魚在水中自由游弋,不時停下來盯著外面的世界。看見人影走近,有的小魚開始在魚缸里打轉,有的則依舊悠然地游來游去。 這些體長不過5厘米、帶有墨藍色斑紋的斑馬魚并不知道,它們從一出生就已同那些野外的同類們分道揚鑣,成為人類醫藥
斑馬魚作為傳統的脊椎動物模型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疾病和胚胎發育過程的研究,斑馬魚全基因已經完全清楚,與人類基因組有85%同源性,這意味著在斑馬魚身上進行的實驗,其結果很多都適用于人類。斑馬魚與其他實驗常用動物相比,具有較高的繁殖率和生長速率,并且其胚胎發育過程是在體外進行的,科研人員通過顯微鏡直接觀察
熱帶斑馬魚并不需要太長時間便會對氫可酮上癮。在一個星期內,這些小魚會冒著生命危險,每小時數千次地獲取1單位劑量的阿片類藥物,這是第一個讓魚自己選擇何時服用藥物的研究。 美國科研人員發現,這種在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斑馬魚會主動“吸毒”,一些與毒癮有關的行為與人類相似,這將有助研究新的戒毒藥物和療法
圖1圖1為96h之后福美鋅(ziram)引起的斑馬魚胚胎的死亡率和發育障礙情況。其中A為受精24,48,72和96h胚胎的累計死亡率;B為受精72和96h胚胎的累計孵化率;C為受精48,72和96h胚胎20s內的心跳;D為受精48,72和96h胚胎的脊索畸變率。從圖1可以看出:1、斑馬魚受精96h時
Robustness指一個復雜系統適應和應對內部和外界擾斷而行使正常功能的能力。遺傳系統健壯性(genetic robustness)指一個生命體能緩沖基因組中有害突變的能力。突變是生命進化的原動力,而有害突變是致死。一個穩定的遺傳系統既能緩沖突變同時進行世代更迭,這樣本體能維持正常功能,突變在
阿片類藥物危機逐漸升高,然而科學家對于成癮的機制了解仍然不多。為了解決這個需求,猶他大學的研究者設計了一個系統讓斑馬魚可以自行攝取一種用于治療人類疼痛的氫可酮。一個星期以后,斑馬魚就呈現出對藥具有依賴性,即使這樣對它們來講非常危險;48小時后,斑馬魚在撤藥后表現出焦慮的反應。這項研究發表在《Be
血液是身體里"流動的長河",如果生命的長河被血栓堵塞,能想象后果會有多么嚴重嗎? 目前,我國因血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全球因血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的 51% ,遠超過腫瘤、傳染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因不易察覺,血栓被稱為最隱蔽的殺手。斑馬魚(zebrafish)
在人類疾病研究中,模式動物功不可沒,建立人類重大疾病(如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動物模型,對分析疾病的發病機制,解答特定人群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及開發新型藥物開發有重要推動作用。尤其是與人類相似的哺乳類動物:小鼠、豬、猴……可是你知道嗎,利用斑馬魚也能研究人類疾病! 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
今年7月16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廷析因病去世,年僅44歲。他依依不舍的是他的學生、心愛的妻子、年幼的孩子,還有未竟的事業和5萬條斑馬魚。 病逝前,劉廷析一米八的個兒,瘦得只剩下40多公斤,他躺在病榻上,仍然不忘鼓勵學生們勇攀科學高峰。
在未涉及正文分析介紹及闡述之前,首先給大家分享一個關于斑馬魚研究的框架圖:從框架圖可以看出,該研究的目的及主要思路是:評估福美鋅(ziram)對斑馬魚發育的影響,主要從形態學、行為、生理學和分子四大方面來進行探討。毋庸置疑,這也是今天將與大家分享的一篇使用Noldus(諾達思)的DanioVisio
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斑馬魚-鄰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種常用的增塑劑,常存在于墻紙、化妝品、醫療設備、食品包裝材料、服裝等中,我國PAEs消耗量極大且逐年增加。由于PAEs化學上不與塑料結合,因此很容易被釋放到水和土壤中,同時還存在于空氣、室內灰塵等中,并通過呼吸、皮膚等方式進入人類和動物體內
斑馬魚是基因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模式生物。現在科學家可以對它們的基因組進行定向的編輯。 據Nature近日報導,在對脊椎動物和人類疾病的研究中,斑馬魚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它的卵是透明的,在體外孵化,它的繁殖周期很短,生長速度快,這些都意味著,很適合在生物生存的條件下對它的胚胎進行密切研究。而
近期,我們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獻獎勵申請,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編的注意,這2篇文章的內容都是斑馬魚研究相關的。我們都知道,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針對斑馬魚的抗體卻非常少,我們不僅有一百多種斑馬魚抗體,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定制生產。下面來看看這2篇文章吧。01標題:Sa
這是自韓春雨之后,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有關NgAgo基因技術的第二篇學術論文。劉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從學術角度確實無法評價,“我們用不同的系統,也沒有重復他(韓春雨)的實驗,僅僅是都用了NgAgo這樣一個蛋白質而已,無法做任何關聯和討論。” ▲劉東,2011年獲德國馬克斯-德爾布
斑馬魚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等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在斑馬魚研究歷史上,歐美學者發起過幾次大規模的隨機誘變突變體庫,開展基于“從表型到基因型”的正向遺傳學篩選,奠定了斑馬魚作為國際公認模式動物的重要基礎。 隨著斑馬魚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CRISPR/Cas9等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成熟,規
3月14日,PLOS Biology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斑馬魚生物鐘的活體單細胞成像》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嚴軍研究組、何杰研究組與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李元海合作完成。該研究成功構建
斑馬魚是腸道發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 PI3P缺失導致上皮細胞連接破壞,最終招募中性粒細胞,發生急性炎癥 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