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培養的細胞自噬活性很低,不適于觀察,因此,必須對自噬進行人工干預和調節,經報道的工具藥有: 一、自噬誘導劑 (1) Bredeldin A / Thapsigargin / Tunicamycin :模擬內質網應激(2) Carbamazepine/ L-690,330/ Lithium Chloride(氯化鋰):IMPase 抑制劑(即Inositol monophosphatase,肌醇單磷酸酶)(3) Earle's平衡鹽溶液:制造饑餓(4) N-Acetyl-D-sphingosine(C2-ceramide):Class I PI3K Pathway抑制劑(5) Rapamycin:mTOR抑制劑(6) Xestospongin B/C:IP3R阻滯劑 二、自噬抑制劑 (1) 3-Methyladenine(3-MA):(Class III PI3K) hVps......閱讀全文
一、引言 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它能識別外來病原體,在固有免疫、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1993年Hotamisligil等發現肥胖動物模型脂肪組織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分泌增加,首次將肥胖與炎癥相聯系,直到2003年Xu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巨噬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解近期研究發現的關于巨噬細胞的新功能、新特點和新應用。 【1】Cancer Res:同濟醫學院學者發現巨噬細胞分泌外泌體促進結直腸癌轉移侵襲 DOI: 10.1158/0008-5472.CAN-18-0014 臨床和實驗證據都表
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ed ligand,TRAIL)是腫瘤壞死因子家族中的一員,能夠誘導大多數人類腫瘤細胞凋亡,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明顯的細胞毒性。因此,TRAIL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希望有效的抗腫瘤藥物
在腫瘤的發展過程中,巨噬細胞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但都知道巨噬細胞本身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若能將其“招安”為我方所用,腫瘤的城池將土崩瓦解。如何招安?現在科學家找到了破解之道:下圣旨、吃皇糧。 巨噬細胞助紂為虐 早在2001年,就有作者結合多篇文獻進行綜述[1],“巨噬細胞能夠誘發腫瘤并促進其
巨噬細胞就好比是凈化劑細胞一樣,其具有吞噬特性,能夠消化并移除機體損傷的細胞,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雜志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Culemann等人通過研究發現,關節中存在的巨噬細胞或許會扮演一種意想不到的不同角色。巨噬細胞來源于兩種主要的細胞譜系,其中一種譜系由骨髓衍生的免疫細胞(單核細胞)
實驗方法原理紅景天苷不僅具有抗衰老、抗抑郁、抗癌、抗缺氧、保護肝臟、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還可以起到抗疲勞、抗缺氧、抗腫瘤、抗病毒和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理作用。巨噬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遞呈細胞,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材料小鼠試劑、試劑盒S
結核病(TB,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導致的疾病。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骼結核等,這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范圍內有1040萬新病例并且有170萬死亡。
結核病(TB,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導致的疾病。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骼結核等,這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范圍內有1040萬新病例并且有170萬死亡。
巨噬細胞是造血系統中可塑性最強的一種細胞,所有組織中都有這種細胞,并且其也具有極強的功能多樣性。4月25日Nature雜志以“A Cell For All Seasons”為標題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個藍色的巨噬細胞圖片,并在刊內以綜述的形式探討了巨噬細胞為哺乳動物生理及病理生理適應性所做的貢
巨噬細胞是造血系統中可塑性最強的一種細胞,所有組織中都有這種細胞,并且其也具有極強的功能多樣性。4月25日Nature雜志以“A Cell For All Seasons”為標題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個藍色的巨噬細胞圖片,并在刊內以綜述的形式探討了巨噬細胞為哺乳動物生理及病理生理適應性所做的貢
巨噬細胞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屬免疫細胞,有多種功能,是研究細胞吞噬、細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學的重要對象。它們有助于健康機體的各種過程,如發育、傷口愈合、感染和組織內平衡。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迅速改變它們的表型。巨噬細胞以其作為抗菌吞噬細胞的經典功能而聞名,但也通過抗原的表達來支持免疫功能。它們的研究應用
4. 采用免疫熒光微球法檢測(1)實驗設對照組、LPS+IFN-γ組、不同濃度的Sal組和Sal+LPS+IFN-γ組,每組設3個復孔。(2)將密度為2×109個細胞/L的腹腔巨噬細胞接種到24孔培養板中,每孔加500 μL RPMI1640基礎培養基,并加入10 μL 不同濃度的Sal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TEM:靶向作用細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doi:10.1016/j.tem.2019.07.009 我們是否能通過改變細胞清理垃圾的方式來治療肥胖或2型糖
自噬是近年來很熱門的領域,搜了一下園子,發現沒有這方面系統的介紹或討論,但很多戰友有這方面的疑問,加上本人最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因此,借本版來專門討論一下自噬(說實在的,自噬屬于丁香園哪一個版塊的范圍我也選不好),與各位同行或有志于研究自噬的戰友共同學習,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人的目的就是交流
鞭毛蟲隸屬于肉足鞭毛門(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動鞭綱(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的原蟲。無色素體。種類繁多,分布很廣,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營寄生生活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Cell》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基因缺陷使膠質母細胞瘤能夠向錯誤類型的免疫細胞傳播分子信息,從而召喚巨噬細胞來保護和培育腦腫瘤,而不是攻擊它。 資深作者Ronald DePinho醫學博士說,研究小組在缺乏功能性抑癌基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其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腸道粘膜集結了人體約60%~70%的免疫細胞,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謂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腸道慢性炎癥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炎癥性腸病,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
2019年1月11號,由弗吉尼亞梅森(BRI)貝納羅亞研究所的杰西卡·哈默曼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此研究發現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細胞類型及其與危及生命的聯系病毒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并發癥。發表在《科學》 雜志上的該研究小組的發現,可能會導致全身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SJIA),瘧疾和川崎病以及狼瘡患兒致命形
自噬(autophagy)是繼凋亡(apoptosis)之后,生命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自噬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成為許多科學家和各種研究基金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的與自噬相關的項目接近300個。但是,有關自噬性細胞死亡和存活在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生
邊志磊博士后(左)、蘭雨研究員(中)和劉兵研究員觀察細胞并討論。 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細胞,它可以吞噬細胞殘片、垃圾,消化病原體,發揮“清道夫”的作用,還能像“哨兵”一樣提醒其它免疫細胞“有敵入侵,準備戰斗”,在免疫細胞與病原體激戰時,它也常常沖在最前面。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
實驗方法原理巨噬細胞屬免疫細胞,有多種功能,是研究細胞吞噬、細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學的重要對象。巨噬細胞容易獲得,便于培養,并可進行純化。但屬不繁殖型細胞群,難以長期生存,好的條件下僅能生活2~3 周,因之多用作初代培養。巨噬細胞也能建成無限細胞系;大多來自小鼠,如P388D-1、J774A.1、RAW
自噬是近年來很熱門的領域,搜了一下園子,發現沒有這方面系統的介紹或討論,但很多戰友有這方面的疑問,加上本人最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因此,借本版來專門討論一下自噬(說實在的,自噬屬于丁香園哪一個版塊的范圍我也選不好),與各位同行或有志于研究自噬的戰友共同學習,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人的目的就是交流
第十一章 鞭毛蟲鞭毛蟲隸屬于肉足鞭毛門(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的動鞭綱(Class Zoomastigophorea),是以鞭毛作為運動細胞器的原蟲。無色素體。種類繁多,分布很廣,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營寄生生活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道、血液及陰道毛滴蟲對人體
我們體內的細胞自身存在一種細胞的自噬作用,自噬作用是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現象, 是溶酶體對自身結構的吞噬降解, 它是細胞內的再循環系統。自噬作用在消化的同時,也為細胞內細胞器的構建提供原料,即細胞結構的再循環。然而癌細胞的自噬作用一旦出現問題,癌癥細胞不在降解自我的時候,癌癥就出
病毒感染可以調節宿主細胞的代謝,從而影響病毒的存活或清除。RNA修飾,特別是最為常見的哺乳動物mRNA修飾---N6-甲基腺苷(m6A)---能夠調節基因表達和病毒感染。比如,m6A甲基轉移酶復合物組分METTL3/14限制寨卡病毒產生,而m6A去甲基酶ALKBH5和FTO增強這種病毒的產生。在
前情回顧:探秘細胞程序性死亡1——細胞凋亡及檢測工具大盤點 就像我們會打掃以保持房間整潔一樣,細胞也演化出了一系列“清潔”機制,來維持有序的生命活動。自噬(autophage)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機制之一。自噬于上個世紀60年代被發現,但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還是在1990年代日本科學家大隅良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斯基吉大學、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和美國國家推進轉化科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道在幾種類型的癌癥中,一種新的免疫療法在對免疫細胞進行重編程、殺死癌細胞和阻止腫瘤生長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12日的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annose rece
1981年,自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發現以來,人們才開始慢慢了解HIV和AIDS,隨著科學家們30多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光闡明了HIV感染宿主的分子機制,還對抵御耐藥性菌株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盡管如此,HIV病毒還會“另辟蹊徑”尋找求生出路,讓科學家們
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及其釋放的中介物ROS能夠調控巨噬細胞由促炎表型轉換為促修復表型,進而促進肝臟再生與修復。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先天免疫細胞協作促進肝臟損傷修復的全新機制,且為急性肝損傷及肝衰竭的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醫學價值。
“代謝重編程”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征。有別于正常的成熟細胞主要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來獲得能量,惡性腫瘤細胞更傾向吸收更多葡萄糖,通過有氧糖酵解方式 (Warburg效應) 來產生細胞生存的能量和物質。這種看似低效的代謝方式賦予腫瘤細胞更強的增殖和耐藥能力。 惡性腫瘤作為一個復雜的類器官結構,其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