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的抗原性(二)
三、天然蛋白質的抗原性 絕大多數免疫原性物質是大分子蛋白質或細胞組分,但只是其有限的部位能與其相應抗體結合,此部位稱為抗原決定簇或表位(前述載體-半抗原效應已證明一個抗原分子須有T細胞決定簇和B細胞決定簇)。由于天然大分子蛋白質結構復雜,并具有空間構型,因此對其單一抗原決定簇的化學組成、定位及其結構研究十分困難。但近年來由于免疫化學技術的發展,已能研究其空間結構,由于單克降抗體技術的發展,已能分離鑒定單一抗原決定簇,因此,對蛋白質抗原性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 (一)B細胞決定簇(表位) 抗原分子的B細胞決定簇大小不同,其最大表面積約為50~70mm約由4~6氨基酸殘基或糖基組成。100個氨基酸殘基多肽可有14到20個非重疊決定簇,由線狀排列彼此相鄰的氨基酸組成,故稱為線性或連續性決定簇。而球蛋白是有三維空間的折疊肽鏈,故其大多數決定簇被掩蓋在內部,可稱為隱蔽性決定簇。只存在于其表面的決定簇可被免疫細胞識別,或......閱讀全文
抗原的抗原性(二)
? 三、天然蛋白質的抗原性 絕大多數免疫原性物質是大分子蛋白質或細胞組分,但只是其有限的部位能與其相應抗體結合,此部位稱為抗原決定簇或表位(前述載體-半抗原效應已證明一個抗原分子須有T細胞決定簇和B細胞決定簇)。由于天然大分子蛋白質結構復雜,并具有空間構型,因此對其單一抗原決定簇的化學組成、定位及
抗原的抗原性(一)
? 自發現抗體后,用血清學方法在體外實驗,證明了天然抗原與其相應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這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學現象,稱這種特性為抗原的抗原性。在早期由于尚未建立對蛋白質抗原進行分析的方法,為研究抗原性的化學本質造成了困難。奧地利免疫化學家Landsteiner在本世紀20年代創建了人工結合抗原,并應
正粘病毒抗原性
正粘病毒抗原性?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比較復雜。甲型流感病毒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的分布很廣,這些病毒大多具有獨特的表面抗原(HA和NA)。但也有些病毒與人的流感病毒或其它動物的流感病毒之間具有共同的抗原成分。例如馬的A/馬/邁阿密/63/(Heq-2)、鴨的A/鴨/的A/鴨/烏克蘭/62/(Hav-7
抗原性的分析介紹
抗原性指抗原與其所誘導產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結合的能力。抗原性的強弱與抗原分子的大小、化學成分、抗原決定簇的結構、抗原與被免疫動物親緣關系的遠近等有密切關系。通常認為抗原的分子量愈大、化學組成愈復雜、立體結構愈完整以及與被免疫動物的親緣關系愈遠,則抗原性愈強。抗原的物理狀態也對抗原性發生
抗原性漂移的過程概述
1)免疫群體中篩選變異體的反應 2)病毒的HA和NA基因突變(mutation) 3)改變了病毒表層的蛋白質和抗原的結構 4)舊的抗體和體內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和消除 5)造成新的疾病, 也可以引起更強的病毒出現
關于抗原性漂移的基本介紹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即變異幅度小或連續變異,屬于量變,即亞型內變異。一般認為這種變異是由病毒基因點突變和人群免疫力選擇所造成的,引起小規模流行。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主要是由于編碼血凝素(HA)或神經氨酸酶(NA)蛋白基因的一系列點突變
關于抗原性漂移的定義介紹
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抗原性變異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所有流感病毒所共有的叫抗原性漂移;另一種為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的叫抗原性轉換。 [1] 抗原性漂移是由于編碼血凝素基因發生了一系列點突變累積導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變而改變了血凝素蛋白分子上的抗原位點,其次是由于序列出現缺失和插入所造成。
關于抗原性變異的基本介紹
流感病毒的抗原變異與流感的發生和流行密切相關。其抗原性變異的形式有兩種: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轉變。 抗原性漂移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主要是由于編碼血凝素(HA)或神經氨酸酶(NA)蛋白基因的一系列點突變,導致了H或N蛋白分子上抗原位點氨基酸的替換與同一亞型內HA和NA
關于登革病毒的抗原性介紹
根據病毒包膜蛋白E的抗原性不同,登革病毒分為1~4個血清型。各型病毒之間抗原性有交叉,但與黃病毒科的其它抗原群無交叉性。病毒包膜蛋白E的抗原決定簇既可以誘導宿主產生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還可能參與登革出血熱(DHF)和登革休克綜合征(DSS)的發生。非結構蛋白NS1和NS3均具有免疫反
粘膜病病毒病原性與抗原性
4.病原性 目前已確認病毒性腹瀉和粘膜病是由同一種病毒引起的兩個不同 的臨床 表現型。病毒性腹瀉具有高度傳染性,癥狀和病變較輕,發病率高而死亡率低。相反, 粘膜病在野外條件下的傳染性不高,患病犢牛經常呈現明顯 的臨床癥狀,病變嚴重,并常死亡。對于MD的致病機理,近年來,人們提出了新的假
半抗原性免疫原的制備
半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無免疫原性的物質。多見于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機物質。半抗原與載體相結合具有免疫原性。(一)載體1.?蛋白質:以牛血白蛋白最常見。2.?多肽聚合物:常用多聚賴氨酸。3.?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顆粒。(二)半抗原與載體的連接方法1.?物理方法:通過電荷和微孔吸附半抗原。2.?化學方法
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有何區別
抗原具有異物性、和特異性,既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產生相應抗體;又能與免疫應答的產物(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的性質。抗原的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產生特異性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半抗原只有反應原性沒有免疫原性。半抗原單獨進入機體不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但是如果與蛋
什么是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抗原有兩個基本特性,就是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抗原性指抗原與其所誘導產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結合的能力。免疫原性是指能引起免疫應答的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細胞,使免疫細胞活化、 增殖、分化,最終產生免疫效應物質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特性。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的概述
甲型流感仍未被人們所控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本世紀發生了很多次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世界范圍流感大流行。隨著時間推移,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不斷發生量變和質變,產生了許多的亞型。但是其主要的生物學特性還是不變的因此危害尚處于可以控制的范圍。即使罹患也不必驚慌只要積極配合很快就會痊愈。
半抗原性免疫原怎么樣進行制備?
半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無免疫原性的物質。 多見于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機物質。半抗原與載體相結合具有免疫原性。(一)載體1.多肽聚合物:常用多聚賴氨酸。2.蛋白質:以牛血白蛋白最常見。3.大分子聚合物和某些顆粒。(二)半抗原與載體的連接方法1.物理方法:通過電荷和微孔吸附半抗原。2.化學方法:通過功
研發新病原體抗原性計算平臺-新型疫苗有望問世
中國學者研發的方法計算出寨卡與登革熱病毒存在高度相似的抗體表位,現有的登革熱疫苗有潛在交叉預防寨卡病毒的作用課題組供圖 新發傳染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危害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穩定,如何有效預防新發傳染病在易感人群中傳播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復旦大學4日披露,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生物醫學
刺突蛋白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有什么影響?
不準確的消息是可以促進病毒細胞融合 。2020年7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王佑春還有黃維金他們兩個作為國際頂級雜志《細胞》的共同通信在線發表了題為SARS-CoV-2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響的文章。研究論文,該研究其實已經觀察了80個突變和26個糖基化位點對康復期患者中和抗體和血清的感
Cell:揭示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自21世紀初以來,三種冠狀病毒已越過物種壁壘,導致人類致命的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冠狀病毒(MERS-CoV)和SARS-CoV-2(之前稱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SARS-CoV于2002年在中
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轉變新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278.shtm
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有什么影響
不準確的消息是可以促進病毒細胞融合 。2020年7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王佑春還有黃維金他們兩個作為國際頂級雜志《細胞》的共同通信在線發表了題為SARS-CoV-2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響的文章。研究論文,該研究其實已經觀察了80個突變和26個糖基化位點對康復期患者中和抗體和血清的感
完全抗原,半抗原和超抗原的概念區別
完全抗原:同時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抗原,又稱免疫原。半抗原:僅具備抗原性而無免疫原性的抗原,如某些寡糖、類脂和藥物等。超抗原:能非特異激活多克隆T細胞并能刺激其分泌大量細胞因子的抗原。
抗原
·?????????Designing Antigens?(Perkin-Elmer)What is an Epitope?Choosing the EpitopeMethods for Epitope PredictionDesigning the Synthetic PeptidePromisc
抗原
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物質基礎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以抗原決定簇與相應淋巴細胞的抗原受體結合而激活淋巴細胞引起免疫應答。換言之,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識別受體通過識別抗原決定簇而區分“自身”與“異己”。抗原也是以抗原決定簇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而發生反應的。因此,抗原決定簇是免疫應答和免疫反應具有特異性的
關于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病毒變異的介紹
流感病毒變異有抗原性變異、溫度敏感性變異、宿主范圍以及對非特異性抑制物敏感性等方面的變異,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變異。抗原性變異與其他病毒不同,特點是表面抗原HA和NA易變異。變異有兩種形式,即抗原性轉變和抗原性漂移。 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變異幅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流感規模。若變異幅度小,屬于量變,稱
抗原加工與抗原遞呈
抗原加工是指蛋白質抗原在細胞內被降解成能與MHC分子結合的肽的過程。抗原遞呈是指MHC分子與抗原肽結合,將其展示于細胞表面供T細胞識別的過程。抗原又分為內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內源性抗原:細胞內產生的蛋白質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MHCⅠ分子遞呈。外源性抗原:由細胞外攝入細胞內的蛋白質抗
抗原-抗原決定簇
[大綱]抗原與抗原性的概念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決定簇[解析]1、抗原抗原(Ag)??是指凡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并能與之結合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抗原有兩種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統稱為抗原性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或特性。反應原性:指抗原與抗
抗原必備的二種特性
(一)抗原性抗原的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分子能與免疫應答產物,即抗體或效應T細胞發生特異反應的特性,故亦稱之為抗原的反應原性(reactivity)。它只涉及抗原分子與抗體分子或T細胞的抗原受體分子(TCR)間的相互作用,即分子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只是抗原分子表面的有限部位能與抗
抗原表位是抗原肽嗎
抗原表位,又稱抗原決定指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抗原通過抗原表位與相應的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結合,從而激活淋巴細胞,引起免疫應答;抗原也借表位與相應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發揮免疫效應。抗原表位的性質、數目和空間構型決定抗原的特異性。抗原肽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或抗原衍生肽。
根據抗原的來源可將抗原分類
根據抗原的來源可將抗原分為:(1)異種抗原(xenoantigens):病原微生物、類毒素等不同種族之間的抗原;(2)同種異型抗原(9alloantigens):存在于同一種族不同個體之間的抗原,如HLA,ABO血型抗原,Rh抗原, MHC等;(3)自身抗原(autoantigens):自身成分,分
超抗原與普通抗原的區別
超抗原(super antigen,SAg)是一類只需極低濃度(≤10-9M)即可激活大量的T細胞克隆,產生極強免疫應答的物質。超抗原與普通抗原相比,不需要常規的細胞內抗原提呈,無MHC限制性。超抗原一端與APC表面的MHC-Ⅱ類分子抗原結合槽外的非多態區結合,一端與TCR的Vβ外側區結合,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