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提出問題?周立偉院士專訪來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認為,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在于科研環境功利化的影響,以及人才培養中方法論的缺失。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報》對周立偉院士的專訪。 疑問是思想的起點。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一個疑問;一切科學發明,實際上起于思想上的疑惑。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周立偉說。善于提出問題和抓住問題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 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在談到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是提出問題時,周立偉指出,在現實中,研究生們在做論文時提不出問題和研究的課題,大都是由導師“代勞”,指定一個論文題目,按照導師的思路去完成,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一般認為,導師提出的題目或方向是值得考慮和研究......閱讀全文
周立偉院士談“研究生如何提出問題?”
8月18日,科學網微信公號推送了《深度反思:為何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一文,引發廣泛熱議。 對此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認為,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在于科研環境功利化的影響,以及人才培養中方法論的缺失。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報》對周立偉院士的專訪。 疑問是思想的起點。一切有用的思想
研究生如何提出問題?周立偉院士專訪來了!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認為,研究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在于科研環境功利化的影響,以及人才培養中方法論的缺失。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報》對周立偉院士的專訪。 疑問是思想的起點。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一個疑問;一切科學發明,實際上起于思想上的疑惑。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中國工程院院士、北
周立偉:網絡科普是一種好形式
“網絡科普很好,不用將大家集合起來,就能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興趣獲取科學知識。”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首席專家周立偉參加了北京市“科學陪伴我成長”科普活動。在為白紙坊小學學生做科普知識講座時,周立偉說,自己非常認可網絡科普的形式。 “現在的孩子們都會上網,也都喜歡上網
周立偉:創立寬束電子光學學派
“您創立了您自己的學派。”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院長普羅霍洛夫這樣評價我國電子光學和光電子成像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周立偉。 創立自己的學派,多么輝煌的成就!但是對實際的創立者而言,則意味著白手起家,一切都得靠自己,其中的艱辛,也許只有親歷者才能體味。
周立偉院士:技術員到科學家之路
韋爾,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曾經用過的筆名,最早出現在1961年油印出版的《電子光學理論與設計》教材上。在1978年之前,與很多知識分子一樣,周立偉的真名不被允許出現在出版物上。 周立偉說有兩層含義,一是諧音“偉兒”,送給他的父母親;二是截取電磁學奠基人麥克斯韋爾之名,希望
周立偉: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人”
“人類來源于大自然的事實注定了人永遠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是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異。” 這是日前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的以“公民科學教育與中國城市健康發展”為主題的三生(生態·生活·生產)共贏論壇·2010北京會議上,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
周立偉院士憶王大珩院士:大珩百歲光永恒
王大珩 2015年2月26日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我國現代光學和光學工程事業的開拓者和領導者、著名光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的百年誕辰日。他光燦的一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心中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在中國科學家中,王大珩先生和錢學森先生一樣,是屬于思想家的人物。思想家是科學家中的最高層次。
談談工科研究生選題
研究生在校期間,研究做得好不好,成果多不多,除了個人的努力以外,其實跟選什么類型的題目,也有一定關系。科研課題有很多不同的分類,常見的分類包括:一、按課題性質分類即基礎型、應用基礎型及工程應用型。不同性質的課題,在不同的發展時段,也會有以下第二種分類。二、按發展時段分類即經典、熱點及前沿類課題。對于
周立:要做賣得出去的質譜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時隔近一年,2016年11月、2017年8月,分析百科網編輯兩次參觀天瑞質譜生產線,都發現其GC-MS生產線上,多臺產品正在安裝,員工忙忙碌碌。透過玻璃看到,封閉狀態的無塵車間里,ICP-MS生產線亦忙碌地生產著。 2017年開始,天瑞的財務報表中,首次出現了質譜儀分類的銷售
尤小立:誰來決定研究生導師的命運
最近,中國人民大學發布規定,要求本校任何導師每學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總數不得超過3名,隨后,清華大學也出臺政策,規定每位導師所帶的在讀博士研究生人數不能超過10名。在“博士大躍進”屢遭有識之士詬病后,兩所中國大學中的名校不約而同地限制博士生的招生人數,不失為先行表率,但問題顯然沒有那么簡單。?無論怎么
科研評價:“破五唯”,立什么?
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五唯”)清理。 但破“五唯”,會不會再回到人情關系和學術權威主導的老路?破“五唯”,我們應該用什么標準進行人才和科研評價?
文科研究生要砥礪選題能力
? 不少文科導師感覺“帶”研究生累,學生不知道要干什么,什么都要導師安排。學生不知道要干什么,很重要的原因是提不出問題。知道完成課程接著要開題,很多碩士生卻不知道怎么“下手”,事到臨頭手足無措地干著急。一些博士生上課很積極,到處聽講座,看了很多書,結果提不出問題,推進不了研究,因為文科研究主要是靠不
全國首份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發布
“樹立誠信品質,恪守學術道德,弘揚誠信美德,勇擔社會責任……”在6日舉行的高校研究生科研誠信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29所“985工程”高校的研究生代表莊嚴宣誓,并簽署了首份《中國研究生科研誠信公約》。 近年來,我國科研領域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行為引發科研誠信危
趙立欣代表:為科研“她力量”發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555.shtm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34個研究所中,趙立欣是為數不多的女性所長。氣質溫婉、身形纖瘦的她卻始終沖鋒在“三農”的第一線,在工作中是一位妥妥的“拼命三郎”。因為在農作物秸稈、禽類糞便等農業
孫大偉出席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啟動儀式
孫大偉出席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啟動儀式 質檢知識產權保護再做新貢獻 在2011年4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日,由全國知識產權局、中共中央宣傳部、質檢總局等25個部門聯合主辦的2011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孫大偉等25個部委的領導出席了啟動儀式。 隨著我國更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當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時面臨來自社會與科學界內部的許多沖擊。少一點功利主義的思想,堅守對科學最初的憧憬與好奇心才是根本。 對周忠和來說,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潛心研究感興趣的問題,心無旁騖地做好科學與科普工作,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
潘建偉院士:量子通信前景無限重在科研轉化應用
“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經過10年的努力和國際合作,我們已經走到了國際前列。”3月7日,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主辦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題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我們有一個計劃,準備以我國為主導,在2016年前后發
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必讀-蒲慕明科研人生的精彩演講
自讀研究生到現在,我聽過不下300場科學報告,從碩博生、博士后到知名學者、院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每場報告下來,我總會問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如果能夠有一兩點哪怕很小的所得,就算是不虛此行。論及近16年來哪次報告對我的科研生涯影響最深遠,首推在清華大學聆聽蒲慕明院士關于創新研究和科研人生的演講。這幾天想
周智偉|美國研究機器人外貌對人機協作的影響
受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斯坦福大學、布朗大學合作,證明當機器人具有人類外貌時,人類更傾向于選擇機器人的視角觀察事物。大量研究表明,人類在看到另一個人類時,即使兩人沒有實際的互動,前者也會傾向于同意或采用后者的觀點。隨著機器人發展,人機協同工作是否也有同樣的效應還缺少研究。為此,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實了這
美谷分子總經理周偉訪談:從“新”出發、賦能本土
這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學公司,它為全球生命科學實驗室的研究者們提供酶標儀、高內涵細胞成像分析、克隆篩選、電生理儀器等高通量儀器。在中國制造的熱潮下,這家企業在中國的工廠已經支持了全球超過70%的產能,還在擴展研發團隊支持本土化創新。 TA就是Molecular Devices,近日,分析測試
研究生培養,核心問題并非學制長短
新學年開始在即,許多高校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簡章(或招生考試調整的通知)開始陸續發布。有媒體發現,不少高校延長了研究生學制,諸如“博士研究生四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已成當下高校研究生學制主流。稍微梳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無論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我國的研究
Nature最新調查強調研究生壓力問題
面對經濟困境、時間難題以及不確定的就業前景,不少研究生正在失去對學術生涯之路的信心。 近日,Nature開展了2022年全球研究生調查,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六次調查中第一次囊括碩士研究生。此次調查涉及世界各地3253名自愿參與的受訪者,其中僅6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目前的學習感到滿意,與201
郭開周:給科研、生產提幾點建議
在基礎科研領域,我們創新能力的欠缺,原因并不完全是純技術的問題。 在我國科技界存在一種被稱為“浮躁”的情緒,影響不太好。而“科研腐敗”,又是影響我國某些科研項目進步的一個嚴重問題。 項目負責人“個人口袋里”的錢來得太容易,或者說把心思都放在“撈錢”上,放在科研、生產上的心思必定就不會太多了。
尤小立:扭轉“重科研輕教學”難點在哪
日前,《中國青年報》以《湖北職稱評審開啃“唯論文論”硬骨頭》為題,報道了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構建多元化復合型評價體系的消息。(《中國青年報》2015年2月9日)這個報道最引人矚目之處自然是在職稱評定中設立“教學為主型”崗位。 近兩年來,大學“重科研、輕教學”的政策傾向受各方
藥明生物首席技術官周偉昌退休-繼任者已確定
藥明生物發布公告表示,周偉昌將于3月31日退休,并將卸任公司首席技術官以及全球生物制藥開發及運營總裁的職務。 公司稱,卸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后,周偉昌將調任非執行董事兼全球生物制藥開發及運營名譽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高級顧問,繼續支持公司的發展,且會繼續擔任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成員。 與此同時,藥明生物
研究生要發揮主人翁作用,應當比導師想得更多、更深
最近,《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就“為什么目前我們的研究生不能提出好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這使我想起早年曾聽到楊振寧先生說過,他的美國研究生導師——人稱“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是個科學思想十分活躍的人,常常自己考慮尚未成熟就說出來跟大家討論,不怕丟面子,有人指出其錯誤或不足時也會立刻接受并糾正。
侯立安:車內空氣污染問題不可小覷
“目前,車內空氣污染問題成為繼我國裝飾裝修和家具污染、室內環境中的PM2.5污染之后第三大危害人體健康的室內環境污染問題。”日前,在“2014車內空氣質量控制與創新技術北京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侯立安認為,目前車內空氣質量問題不容樂觀。去年“
“世界水周”論壇討論城市“治水”問題
第21屆“世界水周”論壇8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與會者將圍繞“世界城市化進程中的水資源”這一主題,討論城市“治水”能力。 論壇主辦方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所所長安德斯·伯恩特爾在開幕大會上致辭說,一方面,隨著全球城市人口不斷增長,許多城市正面臨水資源短缺、衛生環境
李立毅:扎根科研一線-志在科技報國
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是我國特種電機及特種電磁裝置領域專家,參加工作30多年來,他圍繞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哈工大人竭誠打造國之重器、用科技力量許黨報國的鮮明底色。“國家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 1969年,李立毅出生于“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