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05T7組)劉健研究員團隊、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和天津大學梁驥教授研究團隊聯合發表題為“Engineering Nanoreactors for Metal-Chalcogen Batteries”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納米反應器在金屬硫族電池中的研究現狀與應用前景。 在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金屬硫族電池由于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的優勢被視為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替代品。然而實現電極材料的合理設計和可控合成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金屬硫族電池電極基本功能包括:(1)導電基體;(2)容納活性物質;(3)固定反應中間物種;(4)加速活性物質氧化還原;(5)穩定金屬負極。研究表明金屬硫族電池的納米反應器的電極理性設計可以在單個電極材料實現上述的一種或者多種功能,因而受到廣泛關注。 該綜述首先介紹了納米反應器的基本概念和......閱讀全文
微流控芯片技術(Microfluidics)也被稱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 LOC),涉及物理、化學、醫學、流體、電子、材料、機械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通過微通道、反應室和其他某些功能部件,對流體進行精準操控,對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
納米科技是當今國際上的一個熱點。納米測量學在納米科技中起著信息采集和分析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納米加工是納米尺度制造業的核心,發展納米測量學和納米加工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電子束,離子束技術。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聚焦離子束納米加工系統用高強度聚焦離子束對材料進行納米加工,結合掃描電子顯微鏡實時觀察,開辟了從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健團隊發表了題為《炭球的納米定制及其作為納米反應器在可持續能源中的應用》(Nanoengineering Carbon Spheres as Nanoreactor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Applicati
微流控芯片技術(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芯片上, 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學、醫學等領域的巨大潛力,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生物、化學、醫學、流體、電子、材料、機械等學科交叉的嶄新研究領域。 主要
在全球范圍內,癌癥是引發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當前主流的癌癥療法,比如手術、化療和放療等僅會表現出有限的治療效果,當然這部分取決于腫瘤生物學的復雜性和異質性。近幾十年來,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今納米醫學受到了科學家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人員希望納米醫學能夠幫助快速開發新型的個體化療法來進行更加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百人計劃學者劉副研究員等人在“乳液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在以水作為溶劑的乳液體系中,首次實現了高活性和高對映選擇性的α-酮酸對醛的串聯反應。相關結果以研究通訊的形式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Angew. Ch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激光、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
包括:白金電阻芯片, 壓力傳感芯片, 電化學傳感芯片, 微/納米反應器芯片, 微流體燃料電池芯片, 微/納米流體過濾芯片等。①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當前微全分析系統(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發展的熱點領域。微流控芯片分析以芯
“別看它身材小,但作用卻大得很!”納米家族如今可謂“人丁興旺”,為生命科學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廣闊的創造空間,更成為生物醫學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本報記者 孫玉松 “就像螢火蟲一樣,很微小很有力量……”吉克雋逸在《愛情發的光》里的這句歌詞,或許是納米生物技術當下最好的寫照。
低碳烯烴是化工產業的支柱,是合成塑料、橡膠和纖維的基本原材料。烯烴產量是衡量國家化工產業能力重要指標之一,隨著經濟發展,烯烴需求在持續增加,提高烯烴生產效率具有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此外,通過烷烴催化脫氫反應可以將低碳烷烴分子高效的轉化為同碳烯烴。目前,烷烴催化脫氫(直接和氧化)反應面臨選擇性低、
近年來,人們對經濟發展和醫療健康的日益需求推動了微流控芯片技術,高通量技術,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3D打印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AR-T技術,基因療法,AI技術等不斷創新和更迭,各種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層出不窮。其中微流控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以來,經過&nbs
隨著生物制藥的快速發展及監管部門對生物藥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生物制藥的分離純化難度越來越大。層析技術由于具有極高的分離純化效率且應用條件溫和,在分離純化過程中容易保持目標分子的生物活性,因此層析技術已成為生物制藥最重要的純化工具。層析介質制備技術難度大、門檻高,目前主要由美國GE、日本Tosoh
8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研究員、北京大學齊利民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學曲良體教授應邀訪問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并先后做了三場學術報告,報告會由葉長輝研究員、李越研究員主持。 白雪冬研究員做了題為“高分辨納米表征與器件機理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近幾年發展
一、微流控與微流控芯片微流控(Microfluidics)的含義是微尺度下的流體控制,其研究對象是使用微米級通道操控納升級以下微量液體的系統[1-3]。鑒于芯片是實現微流體控制的主要平臺,因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微流控的主要研究內容。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主要依托于MEMS(
單細胞測序日趨火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單細胞分離技術的不斷完善。這一講,我們將跟大家一起回顧傳統的單細胞分離技術,并重點介紹單細胞分離技術的新寵微孔芯片技術及微流控技術。圖1為目前常見單細胞分離設備。圖1:目前常見單細胞分離設備傳統單細胞分離技術相信許多實驗人員,都見過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傳統的單細胞
一、免疫層析技術 圖1 薄層色譜法 二、免疫標記技術 (1)膠體金法膠體金是指膠體狀的一種金顆粒,是氯金酸(HAuCl4)在還原劑作用下聚合成納米尺寸的金顆粒,由于靜電作用而形成穩定的膠體狀態。 膠體金在弱堿環境下帶負電荷,可以與蛋白質分子的正電荷
微流控,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尤其特指亞微米結構的技術。通過在微尺度下流體的控制,在20世紀80年代,微流控技術開始興起,并在DNA芯片,芯片實驗室,微進樣技術,微熱力學技術等方向得到了發展。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
從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統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雜志將微流控技術評委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微流控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中的微流控芯片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 微流
“全世界約有兩億人的飲用水砷含量超標,東南亞地區、拉丁美洲國家的砷污染很嚴重;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可能有近2000萬人飲用有健康風險的含砷地下水;此外,英美等發達國家也都曾發生過飲用水污染導致的砷中毒事件。”在7月3日于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砷國際學術大會”上,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
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合作交流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STINT)的雙邊合作協議,雙方在2015年共同資助中國與瑞典科研人員之間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項目。2015年7月,我
前景目前媒體普遍認為的生物芯片(micro-arrays),如,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等只是微流量為零的點陣列型雜交芯片,功能非常有限,屬于微流控芯片(micro-chip)的特殊類型,微流控芯片具有更廣泛的類型、功能與用途,可以開發出生物計算機、基因與蛋白質測序、質譜和色譜等分析系統,成為系統生物學
從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統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雜志將微流控技術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微流控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中的微流控芯片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微流控芯片技
四氧化三鐵/單壁碳納米管磁性復合納米粒子分散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牛奶中的香精添加劑色譜磁性納米顆粒作為一種新型的樣品前處理萃取材料,因具有大的比表面積和外加磁場下的操控性,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樣品前處理[ 1,2]。目前,通過修飾和包覆磁性納米材料表面使其具有吸附特性是制備磁性萃取
相對于酶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相關內容對公眾而言也許不是那么陌生。轉基因、克隆等基因工程研究進展,也經常出現在大眾媒體上。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基因工程從基礎研究到現在,已經走到了應用市場的十字路口。 “10年前,基因
圖為研究人員正在將處理后的樣品點到基因芯片。 我國市場上用于基因測序服務的設備和試劑大多來自于少數幾家國外供應商,不得不承受比供應商所在國家更高的設備購置和應用費用。 如今的基因測序行業,正廣泛應用于法醫鑒定、疾病控制和診療、食品安全等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 所謂“工欲善其
“隔空探物”自古至今是人們夢想的神奇本領。6月11日最新一期的《應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Applied)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課題組與國內外合作者的研究結果,在理論和實驗中實現了利用超聲輻射力效應對于物體進行非接觸的操控、搬運以及篩選,這使得利用聲波
以新型生物芯片為代表的自動化智能型醫療技術從腫瘤診療研究走向早期診斷及動態監控等臨床應用,成為精準醫療時代的重要組成。其中,液體活檢是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在癌癥早篩、預后監測、用藥指導、患者分層等領域均表現出十足的潛力,出現了大批重要臨床結果。 2018年已近尾聲,縱覽一年液體活檢助力精準
5月7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雜志上的一項題為“Red Blood Cells for Glucose-Responsive Insulin Delivery”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及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利用修改版的胰島素和紅細胞創建了一個
基因療法是指將正常基因植入靶細胞代替病人細胞中的遺傳缺陷基因,或關閉、抑制異常表達的基因,以達到預防和醫療疾病目的的一種臨床醫療技術。在治療遺傳性疾病、惡性腫瘤、癌癥、艾滋病病毒(HIV)、關節炎、糖尿病、腺苷脫氫酶(ADA)缺陷癥、神經系統紊亂、心臟病等疾病方面,基因療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
金剛石交互容腔(Diamond Interaction Chamber or Diamond Reaction Chamber)也叫金剛石均質腔、微射流金剛石均質腔、微射流均質反應室或者第二代均質腔,主要用于微射流高壓均質機。“第二代均質腔”的名字,是對應于第一代“均質閥”式均質腔而來。&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