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份,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太平洋牡蠣(Pacific oyster)基因組的測序、組裝與分析,一種腸道細菌中的重要蛋白:Tir的作用,以及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的熒光會由于激光而被關閉等。 首先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太平洋牡蠣(Pacific oyster)的測序、組裝與分析,這是第一個測序的軟體動物基因組,將有助于填補我們對于種類豐富而較少研究的軟體動物家族的了解空白。 牡蠣是一種具有雙開合貝殼的軟體無脊椎動物,雙開合貝殼是許多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牡蠣呈全球分布,相比于所有其他的淡水或海洋生物多年來具有更高的年產量。除經濟和生態重要性,牡蠣獨特的生物學特性使得它成為了研究海洋適應的一個重要模型,引發了大量的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研究。全面測序牡蠣基因組為了解如環境壓力適應和貝殼形成等自然機制,更......閱讀全文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環狀RNA作為研究持續火熱的明星分子,不同于對其豐富的表達譜研究,環狀RNA功能機制研究還僅僅處在起步階段。環狀RNA研究多為miRNA海綿機制,部分circRNA可競爭性結合miRNA,解除miRNA對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上調靶基因的表達。其實,環狀RNA可以通過結合不同種類的功能蛋白,分別在轉
RNA甲基化領域是當前最耀眼的國際科研明星,也是國自然申請的大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兩年,RNA甲基化的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RNA甲基化已被證實在癌癥發生發展,病毒感染,神經發育,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我們承接上一期的癌癥篇,為您帶來病毒領域的RNA甲基化
RNA甲基化領域是當前最耀眼的國際科研明星,也是國自然申請的大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兩年,RNA甲基化的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RNA甲基化已被證實在癌癥發生發展,病毒感染,神經發育,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我們承接上一期的癌癥篇,為您帶來病毒領域的RNA甲基化研究
曾慶平 有很多非專業或跨專業人士對于人類為何數十年攻克不了艾滋病難題感到迷惑不解,那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艾滋病毒致病的“特洛伊木馬”機制。 艾滋病毒之所以能“摧毀”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因為它們專門感染并殺死免疫細胞。不過,只要它們在免疫細胞內復制并產生新的病毒,人體都能立即識別它們并設法
結核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據WTO“2015年全球結核病年報”報告,2014年全球新增感染人數960萬,死亡150萬,新增耐多藥結核(MDR)病例48萬(其中我國新增結核感染病例93萬,居全球第三位),其目前仍是全球第二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
結核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據WTO“2015年全球結核病年報”報告,2014年全球新增感染人數960萬,死亡150萬,新增耐多藥結核(MDR)病例48萬(其中我國新增結核感染病例93萬,居全球第三位),其目前仍是全球第二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蝙蝠是“百毒不侵”的天然病毒蓄水池,它們為什么攜帶大量病毒卻免受其害?人類是否可以從這里尋求一條對付多種病毒的普適性思路? 北京時間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
在體外將兩個或多個來源相同或不相同的DNA片段連接成新的重組DNA分子,再轉到特定宿主細胞中進行自主復制并表達。這是分子生物學中的基本技術。DNA重組技術的基本程序包括:(1)獲得外源DNA:外源DNA是進行DNA重組的目的DNA片段,一般采用 DNA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或逆轉錄-DNA聚合酶鏈
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是指在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的、由雙鏈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誘發的、同源mRNA高效特異性降解的現象。目前主要用于(1)特異性剔除或關閉特定基因的表達 (2)探索基因功能和傳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的治療 (3)使
RNA干擾 實驗方法原理 1. 病毒基因、人工轉入基因、轉座子等外源性基因隨機整合到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之一,目前,全球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人數較多。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在人體肝臟細胞核內可形成cccDNA、整合入人體基因組等病毒DNA形式穩定存在,這是HBV維持長期慢性感染的關鍵。因此,研究乙肝病毒與宿
生物通報道:轉座子通常是通過表觀遺傳學機制(包括DNA甲基化)保持沉默的。12月9日,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美國普渡大學以及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將一對Harbinger轉座子衍生蛋白(HDPs)——HD
我原以為,這依然會是一個尋常的寒假。 直到疫情的形勢愈發嚴峻。 對病毒各類蛋白的調研任務分配到遠在五湖四海的每個實驗室成員頭上。沒有瓶瓶罐罐,沒有五花八門的試劑,沒有昂貴精致的儀器。一臺能遠程連上服務器的電腦,這便是我所擁有的全部。圖1。 藥物研發有時只需要一臺能連上服務器的筆記本(圖片來源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第一章質粒DNA 的分離、純化和鑒定 第二章DNA 酶切及凝膠電泳 第三章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和轉化 第四章RNA 的提取和cDNA 合成 第五章重組質粒的連接、轉化及篩選 第六章基因組DNA 的提取 第七章RFLP 和RAPD 技術 第八章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和擴增產物克隆 第九章分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二、腫瘤的誘導分化腫瘤的誘導分化就是應用某些化學物質使不成熟的惡性細胞逆轉,向正常細胞分化。這些物質稱為分化誘導劑。在分化誘導劑的作用下,腫瘤細胞的形態特征、生長方式、生長速度和基因表達等表型均向正常細胞接近,甚至完全轉變為正常細胞,這種現象稱為誘導分化(induced differentiat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即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全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為HIV是一種主要感染人類T淋巴細胞的病毒,其會造成表達CD4+的T淋巴細胞的逐步死亡,而缺少了C
在作為載體時,這些噬菌體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即克隆到M13mp載體的外源DNA片段(雙鏈),在子代噬菌體便成為了單鏈形式。故應用M13mp進行克隆,可方便地分離到大量含有外源DNA某一單鏈的DNA分子。這種單鏈DNA可在下列工作中作模板:①主要用作雙脫氧鏈終止法進行DNA序列測定的模板;②制備僅有一條
“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項目啟動 9月21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正式啟動。據介紹,今年生命科學領域一共啟動5個團隊項目,其中4個團隊在北京,另外一個團隊在廣州。 “干細胞多能性與體細
“基因組編輯未來產業運用發展是如今的熱點,利用這個技術,不管做動植物轉化改造還是醫藥領域應用,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具體怎么落地?我跟大家一樣,有的時候會覺得無從下手,所以今天我會更多從技術層面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魏文勝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以下是正文: 各位下午好!謝謝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第七節 實驗動物的處死當實驗中途停止或結束時,實驗者應站在實驗動物的立場上以人道的原則去處置動物,原則上不給實驗動物任何恐怖和痛苦,也就是要施行安樂死。安樂死是指實驗動物在沒有痛苦感覺的情況下死去。實驗動物安樂死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動物的種類與研究的課題。一、蛙 類常用金屬探針插入枕骨大孔,破壞腦脊髓的
生物制品中殘留DNA檢測標準的變化2015年3月底,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網站的國家藥品標準物質目錄中新增加了一個編號為410001的產品:CHO宿主細胞DNA殘留檢測試劑盒(PCR-熒光探針法)。這個由中檢院與中科院聯合研發,由生物制藥企業參與標定的試劑盒與現行美國藥典(USP)建議的檢測方法同步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通過一種新的D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首次繪制了致病菌全基因組甲基化標記圖譜。通過比較相關菌株之間的甲基化模式,他們發現了稱作噬菌體的病毒感染細菌顯著改變宿主的一種方式。 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Matthew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