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中氬原子的運動速度比之前想象的要慢得多 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地幔中的氬原子的運動速度比之前想象的要慢得多,它們被牢固地“捆綁”在地幔礦石中,甚至是火山活動也難以將它們“驅逐”出來。這與現已廣泛接受的觀點——氣體從早期地幔中逃逸出來形成大氣大相徑庭,將促使科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地球大氣層及相似的火星、金星大氣的形成過程。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20日的《自然》雜志上。 科學家認為,地球剛形成時,具有熾熱的熔巖層,一直延伸到地表下幾百英里。這一熔巖層冷卻下來時,就會在近表面形成堅硬外殼并逐漸向下凝固,最終形成堅固的地殼。很多科學家相信,經過了熔化階段或是大的碰撞之后,地球最初的氣體全部逃逸出來,并形成了早期的大氣和海洋。不過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早期地球的這種“排氣”并不徹底,直至今日,原始氣體在地球深處仍有存留。 最新的研究結果支持了后一種觀點。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術年會地學部學術報告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報告會由學部常委會副主任焦念志、郭正堂、周忠和以及周成虎主持,百余位地學部院士出席本次學術年會。 外籍院士馬庫·庫馬拉作了題為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obser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一提到抵御氣候變化,樹木常被認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國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進展有限,許多政府和倡議人士力推植樹計劃,希望利用樹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樹木可能并不總像人們希望得那樣有用。馬來西亞的樟樹在生長過程中會避免樹冠重疊,因此從下往上看時,仿佛一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1】封面故事: 大麻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doi | 10.1038/nature20153 大麻合法化已成為美國的一大熱議話題,據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在歐洲尋求專業毒癮治療的人群中,大麻已取代海洛因成為這一人群最常用的非法藥物。但是,關于四氫大麻酚(THC,大麻中的神經活性物質)如何影響神經網
圖① DNA具有持久性和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進行存儲。圖② 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傳回的照片顯示,棉花的種子有發芽的跡象。新華社發圖③ 英特爾公司Pohoiki Beach芯片系統。圖④ 《科學》雜志封面刊登了由水凝膠3D打印而成的肺氣囊模型。圖⑤ 五夸
科技改變生活。這一年,各國科學家又讓科學的腳步再次向前邁進。棉花種子在月球發出第一株嫩芽,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首次轉化為碳電池,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被算出,3D打印出會呼吸的人體器官……盡管這其中的具體原理有些高深莫測、晦澀難懂,但不得不說,它們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而這些發現,也正在或終將切切實實地影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古靈精怪的中微子最近又要搞事情。不過這次,它和地球扯上了關系。 科學家在近期發表的《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認為,最新方法可通過中微子來分析地球內部熱量的準確來源。 中微子這種極小的、虛無縹緲的粒子與地球有什么關系?科學家們又是如何通過它透露出的蛛絲馬跡來研究地球內部秘密的? 利用中微子研究地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副研究員張錦昌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通過詳細分析最新采集的海洋磁測數據,獲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的新認識,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題目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集中征集“2011~2012年度中俄 (NSFC-RFBR)合作項目”期間共接收申請項目13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按照相關項目管理辦法和征集項目通知的要求對申請項目進行了初審,初審結果現已公布。 受理申請項目共122項;不予受理申請項目共13項。 受理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發布的270萬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教育部對外公布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候選項目/候選人結果。此次評選工作教育部共收到有關單位和專家有效推薦/提名候選項目/候選人1046項/人(含專用項目32項)。其中,自然科學獎396項,技術發明獎140項(通用項目124項,專用項目16項),
2019年10月31日,《自然》(Nature)主刊發表兩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重磅研究成果! 復旦大學魯伯塤、丁澦、費義艷團隊合作研發亨廷頓病潛在新藥魯伯塤教授和學生丁澦副教授和學生費義艷副研究員和學生 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癥)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認知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在所有已知行星中,尚無一個能確定和地球一樣擁有天然的宜居環境。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或許能夠變被動為主動,將某些“基礎較好”的行星“改造”成新的家園。科學家們甚至曾深入研討“裝修”一個新星球的可能性,當時選定的假想目標,就是在真實與科幻界享有崇高地位的雙棲明星——火星。 不過,英國《自然
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在實驗室構建了原細胞模型,并探索了這些地球最初的細胞如何與周圍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相關論文6月4日在線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 原細胞(protocell)是人們對35億年前地球最原始的生命的設想,它擁有最簡單、原始的結構,但卻能夠構建、復制、容納DNA。在沒有
按照地球形成理論,地球上的貴金屬早已沉入地核,人類不可能開采出大量的黃金。但已開采出的大量黃金和其他貴金屬從何而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7日報道,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最近對地球上最古老巖石進行的超高精度分析證明,這些貴金屬是地球形成兩億多年后,隨隕石落到地面的。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封面故事:水問題專刊 全世界10多億人缺少安全飲用水,超過20億人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衛生設施。在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越來越多地進入水源。世界是否能夠、是否愿意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生命之水?本期Nature專刊從科學、經濟和政治層面探討全球水問題。 James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