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不久前實現了人類卵子之間的線粒體DNA交換,并成功使這些卵子受精,由此得到的受精卵具有3個人的遺傳物質。 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它所包含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只通過母系遺傳,即動物體內的線粒體DNA只來源于卵細胞,與精子無關。因此,母系線粒體異常會導致許多遺傳病,研究人員認為更換卵子中的線粒體可望避免相關疾病。 美國俄勒岡州比弗頓市的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研人員,24日在英國期刊《自然》網站上報告說,如果一個卵子的線粒體DNA有問題,但細胞核正常,就可將其細胞核取出,然后植入另一個線粒體DNA正常并也被取出細胞核的卵子中,這樣得到的卵子就可同時具有健康的細胞核及線粒體DNA。 研究人員用65個卵子進行這種實驗,讓交換過線粒體DNA的卵子人工受精,并將受精卵培育五六天,直至其進入囊胚期。這個階段的受精卵已具備植入子宮的條件,但由于當前科學倫理管理的限制,本次研究中的受精卵在完成科學觀察后被銷毀......閱讀全文
英國研究人員14日說,他們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擁有一個男性和兩個女性遺傳物質的受精卵,這一研究將來或許可以使母親避免把有缺陷的線粒體遺傳物質遺傳給下一代。但也有人擔心,這一研究存在倫理問題。 人造胚胎過程示意圖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在當天的《自然》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首次實
線粒體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80%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形態對于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發生了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近年來,線粒體研究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線粒體的基因突變、呼吸鏈缺陷、線粒體膜的改變等因素
英國衛生部27日公布一項草案,就“一父兩母”人工授精技術的具體操作規范展開公眾咨詢,咨詢的議題并不是這項新技術要不要實施,而是如何實施。如果進展順利,相關法案將最早于今年年底實施。 “一父兩母”人工授精技術由英國研究人員于2010年首次公布。它有望阻止線粒體遺傳疾病。比如,查出一名女性存在
回放: 2月3日,英國下議院以382票贊成、128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基因治療技術,即所謂線粒體替代或“一父兩母”的人工受精技術。該技術有助于減少下一代患某些嚴重遺傳疾病的風險。由于技術涉及到倫理道德,該事件引發了巨大爭議。 質疑: 這項技術是否可行?它是否會將捐贈者的基因遺傳給被捐贈者
在英國,如果一項關于胚胎改造技術的新法案明年能獲得通過,那么2015年將有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對于胚胎學乃至整個人類歷史而言,其意義將不亞于1978年7月25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試管嬰兒在英國曼徹斯特的奧德姆總醫院誕生。 這項新法案的內容,是允許醫生們將一項名為
由紐約干細胞基金會(NYSCF)實驗室和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的科學家們組成的一個聯合小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或許可以阻止兒童線粒體疾病遺傳。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NYSCF實驗室的Dieter Egli博士和Daniel Paull博士,以及CUMC的M
眾所周知,人類的遺傳物質除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外,還有線粒體DNA。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么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后代。 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研究報告說,
英國研究人員去年曾報告他們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擁有一名男性和兩名女性遺傳物質的受精卵,這一研究將來或可減少遺傳疾病的發生。現在英國正嚴肅討論這項技術投入實際應用的可能,英國衛生部已要求相關機構就此提交評估報告。 據英國廣播公司日前報道,英國衛生大臣安德魯?蘭斯利已要求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神經學家Douglass Turnbull經常遇到很多患有無法治愈的致命性疾病的患者。但當遇到Sharon Bernardi及其兒子Edward時,Turnbull感到了從未有過的無助。 Bernardi的前3個孩子在剛出生時就夭折了,死因是血管里積累的一種令醫生費解的酸。因此
你也許遺傳了你媽媽美麗的眼神,但同時她也給了你線粒體的DNA突變,所謂母系遺傳疾病的根源。一項基于小鼠的實驗表示可以通過兩種技術大幅降低卵子中有害DNA的風險,從而使子女能夠逃避遺傳類的疾病。此種方法也規避了存在倫理問題的"線粒體置換技術"-該技術會導致"三親"型的胚胎。 盡管研究人員沒有在人
第三部曲的演奏 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丹尼爾·吉布森小組選取了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供體細菌),其基因組只有108萬個堿基對。研究人員把它的染色體(DNA)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排列這種支原體的DNA序列,即對四個堿基對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每年年底,Science雜志都會按慣例評選出十大科學進展。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癌癥免疫療法,其余幾項研究(與生物相關)包括:CRISPR技術,結構生物學指導疫苗設計,CLARITY技術,迷你器官,胚胎克隆,睡眠以及微生物健康。與往年相同,今年十大科學突破中依舊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占
所謂的“三親嬰兒”,又稱3P嬰兒(3P即英文three parents的縮寫)。為了避免夫婦把線粒體缺陷遺傳給下一代,導致后代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失明、肝衰竭等多種疾病,醫生將捐獻者卵子的細胞核DNA移走,再將母親卵子的細胞核DNA移入捐獻者的卵子中,最后再按照標準的試管嬰兒技術進行培育。這樣誕生
線粒體突變會引起一系列致命疾病,影響那些能量需求高的器官,比如心臟、肌肉和大腦。線粒體DNA只能從媽媽遺傳給孩子。正因如此,線粒體置換療法為那些可能將線粒體突變遺傳給后代的女性帶來了希望。十一月三十日Nature雜志發表一篇文章解決了一個令人困擾的科學問題:如何進行線粒體置換療法。文章建議臨床醫生為
“這項研究對于LHON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為其正在努力研發一個有效的療法。但是影響更大的是,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其他大量線粒體疾病的療法的研究,”項目負責人,NIH的國家眼科研究所的合作臨床研究項目負責人Maryann Redford博士這樣說。 像現代的生產設備一樣,線粒體十分
“這項研究對于LHON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為其正在努力研發一個有效的療法。但是影響更大的是,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其他大量線粒體疾病的療法的研究,”項目負責人,NIH的國家眼科研究所的合作臨床研究項目負責人Maryann Redford博士這樣說。 像現代的生產設備一樣,線粒體十分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