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RhD陰性患者的輸血(舉例說明):一個男性肝癌患者,半年前曾因消化道出血輸血800ml,4個月前因病情加重入院,血色素6克,住院期間因頻繁消化道出血多次輸血5000ml,未發現明顯輸血反應,但貧血逐漸加重,血色素將至2.5克。10天前到另一家醫院,入院5天內輸洗滌紅細胞16單位,均為發現明顯輸血反應,輸血期間的第三天查血色素為6克,第五天仍為6克,5天后再次輸注洗滌紅細胞2單位,出血寒戰、發熱、腰痛、茶色尿等溶血反應,進一步檢測,確定患者為Rh陰性患者,經輸注Rh血型配合的血液,逐步糾正了貧血血色素達到9克后出院。目前國內很多醫院子患者ABO血型鑒定的基礎上都陸續開展了Rh血型的鑒定,但仍然有相當多的醫院并沒有開展此項工作,Rh血型在臨床輸血中的重要性僅次于ABO血型。上面這個病例就是忽視了Rh血型不合發生的溶血反應。Rh血型是繼ABO血型發現后的另一個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血型系統,也是最復雜的血型系統之一,RhD陰性是指紅細......閱讀全文
1.成分輸血的概念九八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實施,已將我國的輸血工作納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這部法律就我國的獻血制度、法律適用范圍、無償獻血者的權利、義務及采供血機構的設置管理和臨床用血管理等都做了明確規定。《獻血法》第十六條明確指出:“醫療機構臨床用血應當制定用血計劃,遵循合理、科學
說到成分輸血,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輸注紅細胞和血小板。你知道成分輸血是怎么來的嗎?告訴你吧,成分輸血始于二戰期間的血漿應用——為英國采集血漿計劃;成分輸血的第一推手也正是白蛋白提取工藝的發明者、血漿工業的奠基人——愛德華·科恩(Edward J. Cohn)教授。上世紀70年代興起的成分輸血(Co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80年代成分輸血占全部用血量的90%~100%。我國90年代初幾個大中型城市,成分輸血率只有19.1%。自頒布《獻血法》以來,血液的管理趨于法制化,要求臨床合理、科學的用血。同時,輸血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我國輸血事業的飛快發展,成分輸血也得到了廣泛開
[摘 要] 目的:通過臨床用血分析,指導合理用血。大力推廣成分輸血。方法:對2000年至2004年我區醫療單位各科成分血使用率及成分輸血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幾年來各醫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成分血的用量達到99.3%,二級醫院成分血使用率在2003年已達標,但機采血小板和冷沉淀
【摘要】 目的:了解臨床輸血及血液成分的使用趨勢。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至2006年全部住院患者的臨床用血及全部臨床供血資料并進行統計。結果:我院臨床成分用血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手術用血呈逐年下降趨勢,而非手術用血比例則呈上升趨勢。結論:嚴格掌握臨床輸血適應證,合理、科學用血,
輸血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已廣泛用于臨床各科的搶救,但輸血也存在一定風險。隨著現代輸血事業的迅速發展,傳統輸血的觀念和手段發生了根本變革,輸血作為一門獨立的醫學科學已進入成分輸血時代。成分輸血使輸血治療更加科學化,克服了過去輸血副作用大、浪費多等缺點,提高了輸血水平,是現代輸血學的一個新突破。
輸血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用于臨床是從Landsteiner于1900年發現紅細胞ABO血型開始的,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在ABO血型發現后的半個世紀,輸血雖有發展,但并不引人注目。近30多年來,由于各種高新技術不斷向輸血領域滲透使之飛躍發展,現已成為醫學科學中一個分支,人們稱之為輸血醫學(trans
圍手術期由于術前疾病本身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或手術操作引起失血,當出現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和(或)血液成分明顯變化時,輸血治療十分重要,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或有利于病人術后恢復.盡管血液成分的安全性不斷提高,圍手術期輸血仍然存在許多風險和不良反應.而且血液資源有限,血源短缺時有發生.如何提高輸血安全性和選擇
隨著輸血醫學的飛速發展,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院執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情況監督力度的加大,臨床用血規范化的程度顯著增強,廣大醫務工作者對科學合理臨床用血的認識有明顯提高[1~3]。然而,傳統的輸血觀念、嚴峻的輸血風險對臨床用血規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臨床輸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需
將血液或血液的組成部分輸給病人,以增加血量,升高血漿蛋白,從而改善循環,改變血液成分,提高血液帶氧能力和增強抵抗力,這是現代醫療中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措施。 1 輸血的歷史及進展 1.1 輸血的歷史 人類進行輸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西方醫學史上最先進行輸血實驗的是法國的丹尼斯。166
血液病是指原發于造血系統的疾病,或影響造血系統伴發血液異常改變,以貧血、出血、發熱為特征的疾病。將血液或血液的組成部分輸給病人,以增加血量,升高血漿蛋白,從而改善循環,改變血液成分,提高血液帶氧能力和增強抵抗力,這是現代醫療中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措施。 1、輸血的歷史及進展 1、1 輸血的
血液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動力,輸血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是目前除了存在血源緊張外,輸血所帶來的潛在危害,如傳播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1],伴隨輸血的嚴重并發癥如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細菌污染、過敏反應、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以及其他非特異事件的發生等,均顯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
輸血是臨床治療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輸血有風險已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療事故問題,隨著艾滋病的蔓延,輸血風險現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合理用血、控制輸血風險是臨床醫生不可忽視的問題,下面就臨床醫生經常遇到的問題和個人的看法歸屬如
李海宏,董憲彤,馬瑞芝 2006-8-4 1:14:02 《實用醫技雜志》 2006年5月 第5卷 第10期 關鍵詞:紅細胞;輸血;分析 國外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成分輸血,其中主要是紅細胞輸血,1988年國際紅十字會統計,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成分輸血率達到90%~100%,其中紅細
8、新克—雅氏病:本病首先在英國發現的人腦海綿體病,經瘋牛病病牛組織污染的食物傳播給人。由于已在病人或病牛的淋巴組織和血液中發現其病原體,并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其可經輸血傳播。所幸至今在人類尚無證據證明其可經輸血傳播。美國、加拿大和香港已發出禁令:在英國居留六個月以上者不能參加獻血。英國、加拿大、葡萄牙
[摘 要] 目的:觀察復溫后的懸浮紅細胞輸注的反應發生率。方法:把2 538袋懸浮紅細胞分為未復溫組和復溫組。進行觀察比較輸注后的發生率,復溫組是將懸浮紅細胞在37 ℃恒溫水浴箱中水浴5 min。結果:輸血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及發熱。輸血反應發生率:未復溫組6.96%,復溫組3
輸成分血有以下幾點好處: (1) 對病情需要選擇,缺什么輸什么,提高治療效果。如:貧血輸紅細胞,粒細胞缺乏輸粒細胞、血小板減少輸濃縮血小板,燒傷患者輸血漿等。 (2) 減少輸血不良反應,提高
輸血是搶救患者和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本身又可以導致病原體的輸血傳播,成為傳染病擴散的高危因素。目前的醫學檢測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避免輸血后傳染病的發生,一旦發生輸血醫療糾紛,醫院就有可能成為被告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實際上這方面的糾紛也有醫院
輸血是指將人類本身所擁有的血液成分輸入患者體內,以達到治療目的,所經是和給予藥物不同的一種特殊治療手段,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輸血醫學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輸血的意義也有新的變化。現代輸血的內容已不僅是輸入自然的血液成分,它還包括以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與血液相關的制品,如用DNA重組技術生產的各種
現代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的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們從對血液的早期認識,歷經無數艱難探索,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至到現代輸血新觀念不斷變革,經歷了漫長階段;了解其發展軌跡,吸取其間成敗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輸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一、漫長中求索&nbs
成分輸血指南一、 成分輸血的定義血液由不同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將供血者血液的不同成分運用科學方法分開,依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分別輸入有關血液成分,稱為成分輸血。二、成分輸血的優點成分輸血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節約血液資源以及便于保存和運輸等優點,各地應積極推廣。三、成分輸血
輸血是血液病的重要支持療法,是多數血液病得以有效治療的重要保障,在某些情況下,輸血也是目前個別血液病的唯一有效治療手段。隨著血液分離技術的進展,輸血已從傳統觀念的輸全血逐漸發展為成分輸血,輸血的應用范圍也從原來的單純替代治療發展為包括干細胞移植等重要的治療技術。全血輸血輸血的傳統觀念是輸全血,隨著現
超溶血性輸血反應 雖然這一反應的發生率很低,卻是致命性的溶血反應,通常發生在患有血紅蛋白疾病的患者身上(鐮狀紅細胞病患者輸血時發生率1%至19%),在其他疾病患者身上也可見到。如果患者在輸血后血紅蛋白濃度低于輸血前,就應懷疑發生了過度溶血
成分輸血指南一、 成分輸血的定義 血液由不同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將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應用科學方法分開,依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分別輸入有關血液成分,稱為成分輸血。二、 成分輸血的優點 成分輸血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節約血液資源以及便于保存和運輸等優點
輸血是血液病的重要支持療法,是多數血液病得以有效治療的重要保障,在某些情況下,輸血也是目前個別血液病的唯一有效治療手段。隨著血液分離技術的進展,輸血已從傳統觀念的輸全血逐漸發展為成分輸血,輸血的應用范圍也從原來的單純替代治療發展為包括干細胞移植等重要的治療技術。全血輸血輸血的傳統觀念是輸全血,隨著現
現代輸血學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療性成分如白細胞等是一種“污染物質”,同種異體輸血后會產生白細胞抗體,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如: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血小板輸注無效,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細胞病毒(CMV)感染等。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細胞對輸血安全及臨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四、成分輸血 輸全血有時可能既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對血液也是一種浪費。例如患血小板減少的或粒細胞減少癥,輸全血很難達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細胞數量的目的。如大量輸血,又會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臟的負擔。所經,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成分輸血,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成分輸血的優點
四、成分輸血輸全血有時可能既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對血液也是一種浪費。例如患血小板減少的或粒細胞減少癥,輸全血很難達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細胞數量的目的。如大量輸血,又會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臟的負擔。所經,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成分輸血,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成分輸血的優點:①提高療效
輸血作為一種治療手段開始在臨床得到應用,始于1900年。但由于在認識和技術上的限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僅限于全血輸注。隨著對血液及其構成成分生理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在技術上也已經能夠將各種血液成分分離出來,大約從50年代開始,輸血醫學逐步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成分輸血時代。血液,是由血細胞成分和
2. 9. 3. 2. 2 中度和重度過敏反應( IgA 缺乏癥除外) 推薦17: 對于反復出現中重度過敏反應的患者( IgA 缺乏癥患者除外) ,后續輸血可選擇:弱推薦17. 1 在配備有復蘇設施的病區,在直接監控下輸注標準血液成分; 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組胺藥( 盡管其有效性的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