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獲取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
8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具備該技術的國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 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會產生較強的溫室效應,被認為是造成氣候變化的關鍵原因。為減緩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1992年以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逐步對各國碳排放狀態加強約束。《巴黎協定》提出,2023年起,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的計劃,以評估各國的實際行動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貢獻。 “隨著大氣探測和模型模擬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認為是評估溫室氣體減排成果的有效方法。”中科院大氣所副研......閱讀全文
監測碳排放中國碳衛星獲取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
8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
監測全球碳排放-中國碳衛星:“我在太空挺好的”
在距離地面700公里外的預定軌道上,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每1.5小時都會向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傳輸信號。“它在太空挺好的。”6日,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這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專門用于觀測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
碳衛星:“把脈”全球大氣治理
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的辦公室中,放著一個縮小版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模型。別看它身形小,卻承擔著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分布的“大”使命。 從國外專家口中的“impossible”到2016年成功發射,碳衛星已經在太空中工作了5年多。作為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碳
排放監測“碳衛星”-——全球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觀測?遙望藍天,“碳衛星”正成為中堅力量。2021年,中國科研團隊基于我國第一顆碳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觀測數據,發布全球碳通量數據集,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可以助力盤點各地碳收支。 碳中和進程不僅依賴能源技術的變革創新,也離不開
中國碳排放14.1%被“吸收”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2001~2010年期間平均年固碳2.01億噸,相當于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這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 這一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生態系統固碳”項
中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致力低碳發展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丁棟)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會議前夕,中國國家發改委21日在北京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介紹中國2011年以來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報告指出,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自2011年起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目前北京、上海、
中國碳衛星可觀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凈碳通量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得出的結論。該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
三“融合”推動中國碳排放交易
在歐盟與各國的“碳稅之爭”酣戰之際,洲際交易所(ICE)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中國農業大學期貨MBA兼職教授黃杰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提出,發展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鼓勵航空公司參與中國碳交易試點,或許可以從金融角度提供一種應對手段。而發展中國的碳市場應注意現貨與期貨、地方與中央、國內與國外
低碳發展筑造綠色長城-中國碳排放增速穩步下降
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方式,是目前我國政府追求的目標,為了追求更好地生存環境,國家也一直在努力。近日一份由多國研究人員合作發布的報告稱,中國碳排放量自2005年以來處于穩步下降狀態,2014年的增速幾乎為零。 低碳發展筑造綠色長城中國碳排放增速穩步下降 一份由多國研究
中國東北近三百年土地開發向大氣排放了多少碳?
東北3省近300年耕地開墾的碳排放量變化 最近,《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4年第9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定量估算了清代以來東北地區開墾導致的碳排放,這為分析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氣候影響提供了定量評估的案例。 這篇名為“中國東北地區過去300年耕地開墾導致的碳收支”的研究論文,利用歷史文獻建立土地利
北極凍土里的碳正加速向大氣排放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通過參考北極圈脆弱性實驗(ABoVE)數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原生態系統中,碳在凍土中的保留時間比40年前減少了約13%。這意味著那里的碳循環正在加速,且速度比北冰洋更快。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研究人員安東尼·布
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即將出臺
由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主持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低碳經濟藍皮書: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3》,5月24日在北京科博會上發布。據藍皮書披露,中國碳交易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截至2013年2月,我國在聯合國已注冊項目3574個,占全部項目的51%,已成為全球最大的CDM項目供應方
解振華:中國碳排放增加屬正常
昨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克服氣候峰會達成共識的最大障礙,就是西方國家要盡快拿出政治意愿,如果西方國家愿意落實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中國的碳排放峰值會更早出現。 “中國排放增加屬正常”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中國的碳排放也一直是西方國家關注的焦
報告說中國碳排放增速“穩步下降”
一份由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氣候變化報告說,盡管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仍在增長,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來已“穩步下降”,2014年增速甚至放緩至接近于零。 這份由英國外交部委托英國、中國、美國和印度相關領域專家合作完成的報告13日在倫敦發布。其中對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全球變暖帶來的
加快完善中國碳排放權形成機制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權的形成機制、分配機制、交易機制、價格形成機制、登記核查機制和市場監管機制等六大機制。前兩個機制是碳市場發展的前提條件,中間兩個機制是碳市場的主體內容,后兩個機制是碳市場運行的保障機制。碳排放權的形成機制是發展碳市場的首要條件,碳排放空間只有變成一種
中國將從自愿減排碳交易入手-試水碳排放交易
據了解,2013年,中國將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市8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要求試點地區明確提出本地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 11月13日,上海鴻泰房地產有限公司在上海環交所完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中國碳市場發展的影響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它對所有附件1國家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它也是國際上第一個對溫室氣體排放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
水泥生產既排放碳又吸收碳
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志22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地球科學論文稱,過去70年里,水泥生產所產生的近一半二氧化碳后續又被水泥產品截存。 水泥生產占化石燃料燃燒和工業工藝所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在生產水泥的煅燒過程中會釋放二氧化碳,而在與之相對的碳化過程中,二氧化碳會被水泥產品吸收。但是總
全景碳排放數字地球“碳星球”發布
9月2日,中科星圖維天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圖維天信”)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發布全球首個高分辨率近實時全景碳排放數字地球產品——“碳星球beta”。 “碳星球”是全球首個具有日尺度分辨率、近實時更新的全景碳排放數字地球產品。該產品充分利用碳數據模型、納入衛星遙感監測數
美國宇航局:衛星圖像顯示中國的污染、碳排放急劇下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說,衛星圖像顯示,近期,中國的污染急劇下降。 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檢查了他們和歐洲航天局衛星收集的數據后說,二氧化氮(NO2)污染的減少最初是在中國中部附近發現的,但最終擴散到了中國各地。 比較NO2濃度的地圖顯示,在1月1日至20日至2月10日至25日之間,NO
碳排放的標準
碳排放管理標準,是以實現控制碳排放(廣義也包含其他溫室氣體)為目的,依據低碳發展制度體系中各項措施的需求與經驗,對控制碳排放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所制定和發布的一系列相關標準與規范指南。實現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是推動落實碳排放目標、完善低碳發展制度體系、促進低碳經濟轉型和技術進步、開展國際談判與貿易的有力支撐
解讀零碳排放
全球溫室效應正不斷威脅著我們的地球生態環境,許多科學家認為全球溫室效應是人類將面臨的最具挑戰的課題。在城市的發展面臨著氣候變暖威脅的同時,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也由于空氣和水的質量惡化而受到危害。因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對改善城市的生存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零碳”概念的
碳衛星利用高光譜進行全球“碳普查”
我國首顆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它將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變化的秘密。 “我國還沒有這么復雜觀測模式的民用衛星,它通過5種觀測模式的組合,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探測,衛星裝載的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有2000多個通道,光譜解析度極高,衛星研制難度極大。”碳衛星首席應用科學家盧乃錳告訴
電動車可能高碳-專家吁中國建碳排放測算系統
“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總裁安鋒博士4日在紐約表示,低碳生活在中國越來越熱,中國急需建立一套碳排放測算系統,把企業和部門碳排放通過定量的方法計算出來。 “然后劃出基準線,一旦有新的技術和政策出臺,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系統測算碳排放量,從而定量地指導低碳經濟發展。”安鋒表示
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將啟動-碳計量料成必修課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包含北京、上海、天津等在內的中國7個省市碳排放交易試點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正式開鑼交易,試點中的上千家企業必須計量并公開企業碳排放量。 17日,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ED)與英國碳信息披露項目(CDP)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碳計量與碳披露商業案例”報
《自然》文章為中國碳排放承諾提供策略
中國已承諾,碳排放量將會在2030年達到峰值,即在2030年之后碳排放不再增加。16日的英國《自然》雜志評論板塊中一篇文章稱,若沒有重大的政策變化,2030年達成這一目標將頗具挑戰性。該評論文章提供了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策略。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13年占全球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拍賣碳排放配額-加州碳市場即將開啟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將于2012年11月14日起銷售6000多萬份二氧化碳排放許可,全球第二大碳市場將由此開啟。 據路透社報道,加州的350多個大型碳排放源都將被納入到碳排放交易計劃中,其中包括公用事業公司太平洋天然氣和電力公司南加州愛迪生公司。加州此舉旨在到202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
生活如何低碳:專家給出碳排放公式?
碳排放和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那么,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能產生多少碳排放量?石家莊市環保局向市民提供了由有關專家給出的公式,你可以據此算出自己日常的碳排放量。 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電度數×0.785。開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數×0.785。坐飛機20
智能“大腦”調控碳排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52.shtm
重慶年底將可交易碳排放權-2015年全市碳排放降17%
近日,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和登記簿系統建設項目已正式獲批實施。項目建設地址為重慶市聯合產權交易所,建設項目包括交易平臺、登記簿系統的軟件開發和交易設備等。據悉,該項目總投資286萬元,其中包括政府補助資金100萬元,建設工期為今年1~4月。 據去年重慶市出臺的相關規劃,到2015年,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