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轉移瘤是最致命的腫瘤轉移之一,平均生存期不到一年,且腦轉移的發生率正在上升。 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TAU)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當腫瘤細胞"劫持"大腦中的炎癥通路時,就會發生黑色素瘤腦轉移。研究表明,阻斷這一途徑可以阻止這些轉移的發生。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TAU薩克勒醫學院病理學系的Neta Erez教授解釋說:"腦轉移患者的預后非常糟糕。過去,在臨床發現腦轉移之前,病人往往死于其他地方的轉移。隨著治療方法的改進和患者壽命的延長,確診的腦轉移的發生率也在增加。了解腦轉移的發生方式和原因是當今癌癥研究人員面臨的緊迫挑戰。" 這項研究于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這項研究由TAU的研究生Hila Doron博士和Malak Amer與TAU薩克勒醫學院的Ronit Satchi-Fainaro教授合作進行。 這項新研究的重點是黑色素瘤的......閱讀全文
由于能夠在肺、肝臟或大腦等重要器官中形成轉移灶,黑色素瘤尤其危險。紫外線輻射被視作是最重要的引發因子。來自波恩大學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現在發現,曬傷不僅直接改變了色素細胞的基因組,還間接通過周圍組織中的炎癥過程促成了這一惡性疾病形成。這些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腦轉移瘤是最致命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到一年,而且腦轉移的發生率正在上升。 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當腫瘤細胞“劫持”大腦中的炎癥通路時,就會發生黑色素瘤腦轉移。研究表明,阻斷這一途徑可以防止這些轉移的發生。該研究近日已發表于Cell Reports。
在許多癌癥中,癌細胞的擴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脅。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手術、藥物、化療或者放療成功治療原發瘤,然而一旦癌癥擴散到機體的其他器官就很難再進行遏制。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阻斷癌細胞的轉移途徑,但目前成效并不理想。 惡性黑色素瘤轉移到大腦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相當于死刑判決。微轉移是癌癥擴散初期的標志
雖然許多癌癥患者對目前流行的癌癥免疫療法藥物,如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都能產生積極的應答,但這并不是絕大多數。一般認為其中一些治療失敗是由于所謂的“冷”腫瘤,也就是說不會出現T細胞浸潤,缺乏T細胞關鍵靶標——稱為 neoantigens 的突變蛋白。 芝加哥大學和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B細胞可能在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免疫治療主要集中在T細胞,但結果表明,B細胞也可以提供一個有趣的研究途徑。 免疫療法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識別和對抗疾病的一種癌癥治療形式。它有多種形式,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開創了治療新時代,隨之的療效預測評價的生物學標記物研究也將帶來更大的益處。 引言 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監視和清除有重要作用。腫瘤細胞通過各種機制逃避免疫是腫瘤特征之一。Chen和Mellman描述的腫瘤免疫循環是抗腫瘤免疫增強反應策略的基石。包括的步驟有:腫瘤抗原的釋放、樹
在過去幾年里,癌癥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誕生給腫瘤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卓越療效展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癥方面的巨大潛力,但是很多癌癥患者對這一創新療法并沒有響應。近些年來,人們經常會聽到腫瘤可以分為“熱”腫瘤和“冷”腫瘤兩大類型,這兩種類型的腫瘤有什么區別?對
免疫療法如今是治療包括黑色素瘤等多種類型癌癥的標準治療手段,然而即使進行了免疫療法,腫瘤仍然會逃避宿主機體免疫細胞的檢測,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Moffitt癌癥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種特殊的細胞機制,其
惡性黑色素瘤是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癌癥類型之一。日前,來自亞歷山大大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創新機器人技術研究棕色色素痣如何以及為什么變成惡性黑色素瘤。這一發現會使未來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變得十分容易。研究人員還強調,為了避免惡性黑色素瘤,在使用很多化妝品和面霜的時候都應該格外小心。 到目前為止,
美國西北大學研發出結合商業化乳膏將基因調控藥物傳遞到皮膚深層的新方法,有望幫助治療皮膚癌。文章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志上。 皮膚是機體的強大屏障,通過局部給藥對皮膚深層的細胞進行基因調控極為困難。美國西北大
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秋燕副教授等在研究中發現,乳腺癌細胞中Fas蛋白信號介導的癌癥相關炎癥,可能是治療乳腺癌的一個潛在靶標。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在《生物化學雜志》上。 Fas是一個跨膜蛋白,屬于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總科,一旦細胞凋亡信號被天然配體觸發,Fas就能夠將此信號傳遞
——賓州大學動物實驗研究在衰竭T細胞上發現了特殊的表觀遺傳標記 生物通報道:盡管阻斷抑制PD-1信號通路的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已在一些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且現已獲得FDA批準用于治療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卻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譬如療效無法持久,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在急性炎癥發生時,特異性T細胞能
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細胞累積損傷并發生慢性炎癥時,癌癥的風險會隨人的年齡而增長。現在由Wistar研究小組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證實,黑色素瘤中老化的腫瘤細胞與年輕腫瘤細胞表現不同。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4月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微環境的改變使得這些老化腫瘤細胞更具轉移性,對
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和效應細胞,在抵抗細菌病毒等外來病原體和殺傷癌細胞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為大家帶來近期關于T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些學習進步! 【1】Nat Immunol: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間,殺傷性T細胞引發惡病質產生 DOI:10.1038/s415
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cells,簡稱Tregs )是一類控制體內自身免疫反應性的T細胞亞群,早期亦稱做suppressor T cells。雖然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癥的療法在對抗某些類型的腫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它們對大多數癌癥患者仍然無效。麻省總醫院(MGH)免疫與炎癥疾病中
近日,根據香港專科醫護基金,免疫系統或成為癌癥治療的一大關鍵。有別於直接針對腫瘤的傳統療法,免疫治療集中重新啟動自身免疫系統,對抗惡性細胞。而癌癥患者應接受生物標記檢測,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免疫治療方案,以取得較佳的治療效果。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徐成之醫生及香港分子遺傳學專家黃利寶博士擔任嘉賓講者
免疫系統或成為癌癥治療的一大關鍵。在日前召開的一個癌癥免疫治療論壇上,專家表示,有別于直接針對腫瘤的傳統療法,免疫治療是重新啟動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惡性細胞,癌癥患者應接受生物標記檢測,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免疫治療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研究顯示,多種癌癥已顯示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現有不同類型
2016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盡管很多癌癥患者對納武單抗(nivolumab)和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等免疫治療藥物反應良好,但是也有不少人并不反應良好。人們通常將這種治療失敗歸于那些不能吸引T細胞浸潤和可能缺乏關鍵的T細胞靶標---發生突變的被稱作新抗原(neo
1月27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卜鵬程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閻錫蘊課題組在Advanced Science上,合作發表了題為CD146 is a Novel ANGPTL2 Receptor that Promotes Obesity by Manipulating Lipid Metab
弄清楚如何可以打敗在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導致治療失敗的一種信號通路,應該可以幫助醫生擴大最近獲得批準的一類增強免疫力的藥物——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效,讓更多患者受益。 在5月11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這些腫瘤通過生成高水平的細胞內信使β -cateni
5月11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了Nature 雜志上。他們發現,黑色素瘤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大量的beta-catenin,從而將它們自己與免疫系統的抗癌前線武器-T細胞屏蔽。他們還發現了,beta-catenin是如何阻止T細胞浸潤到腫瘤細胞,從而減弱免疫治療效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來自吉林大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員證實,Dectin-1激活的樹突狀細胞通過誘導Th9細胞觸發了強有力的抗腫瘤免疫。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吉林大學的王四清(Siq
前言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度的細胞溶解性。死亡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來自 Emory 疫苗中心和 Winship 癌癥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 PD -1 施加的制動器被釋放,腫瘤特異性 T 細胞仍需要“燃料”去增殖并恢復有效的免疫應答。這種燃料來自 CD28 分子的共刺激。該研究結果于 3 月 9 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PD -1 抑制劑 PD -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宇國、劉思金團隊通過多方合作在轉化毒理學方面取得新進展。 免疫系統的調控紊亂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目前KRN7000是一種被廣泛認可并具有成藥潛力的α-GalCer類Th1型免疫反應激活劑。但是由于α-GalCe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在小鼠實驗中,他們通過引入缺失特定基因的骨髓細胞來誘導新的免疫反應,從而減緩了移植的人類前列腺和胰腺癌細胞的生長。 這項研究結果于2020年1月發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癌癥免疫治療雜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