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病人內源性胰島素過高,同樣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內科博士張曄和該科主任曾春雨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經過3年多的研究,發現了新的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為臨床防止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歐洲高血壓聯盟官方權威期刊《高血壓雜志》上。 糖尿病病人通常伴有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癥。異常增高的內源性胰島素**血管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直接參與血管粥樣硬化的產生及進展等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但其中的詳細機制仍不明確。尋找高胰島素血癥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確切機制,對進一步闡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及預防、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相關伴隨疾病有著重要意義。 張曄等在實驗中分別采用不同濃度胰島素**血管平滑肌細胞,并利用微小RNA芯片,實時定量PCR、RNA......閱讀全文
微生物對人體內正常的生理活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近10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存在著密切關聯,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s,CVD)。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可能會受到血管壁細胞受
原文地址:https://www.cingta.com/detail/19834教育部近日正式發布了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的授獎通知,北大醫學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這也是醫學部近十年來首次獲得4項該獎項的一等獎。向各位獲獎者
一項最新的研究第一次發現老年人體內血細胞的一些相對常見的突變與和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9日的Science雜志上。雖然由動脈粥樣硬化或斑塊積聚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將近60%的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早發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新機制研究近日取得突破,相關研究論文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在美國出版的國際粉絲病學領域著名學術刊物《Arthritis & Rheu matism》上。該雜志在“編者按”中稱:“這一研究將有助于對SLE早發動脈粥樣硬化機制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課題組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研究TNF家族CD154分子及其受體CD40調控內皮細胞炎癥反應的信號傳導機制。研究發現細胞膽固醇水平決定了可溶性CD154通過胞膜窖 (caveolae)脂筏激活CD40的內吞(endocytosis)與信號轉導,而細胞膜上表達CD154
3月10日,Redox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尹慧勇課題組題為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Regulates HMG-CoA Reductase Stability and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 the L
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一項研究中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中的新免疫機制。該項研究被發表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雜志上,也標志著針對這些疾病的可能的治療方法。 動脈粥樣硬化是炎癥過程,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
巨噬細胞活化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包括動脈疾病。最近,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蛋白質組學及其他分析,強調了PARP9和PARP14在調節巨噬細胞活化中的作用。這項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布萊根婦女醫院的Masanori Aikawa及其同
代謝性疾病已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脂血癥、糖尿病及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病已成為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殺手。目前,臨床上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均作為獨立病種進行診治,國內外也僅有針對上述單病種的防治指南;主流治療藥物是化學藥物,其優勢在于作用機理清楚,起效迅速,但也存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深圳研究生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種重要的癌癥相關小分子RNA:miR-210在細胞周期調控中靶基因,從中發現了一系列的靶基因,并深入分析了miR-210對有絲分裂的影響,指出miR-210能干擾有絲分裂過程,這也許解釋了其對腫瘤形成的抑制作用。相關成果公布在N
m6A修飾是m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類型,負責對mRNA分子進行轉錄后調控。m6A修飾通過其結合蛋白YTHDF1影響下游基因的翻譯效率。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
國際學術期刊《基因和發育》(Genes and Development) 9月12日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王綱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工作揭示了中介體復合物(Mediator Complex)的Med23亞基在脂肪和平滑肌發育中的“陰陽”調控作用,為脂肪和平
【1】eLife:"信使"細胞能夠促進骨骼愈合 DOI: 10.7554/eLife.40715 骨骼如何愈合,它們怎么能愈合得更好?根據最近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USC干細胞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在于新發現的"信使"細胞群。在這項研究中,第一作者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鮑嵐研究組與王綱研究組近期分別發表文章,揭示了α-tubulin乙酰基轉移酶MEC-17調控神經元遷移的新機制,以及中介體復合物Med23亞基在脂肪和平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通用項目)擬提名名單,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5項,分別是北京科技大學葛昌純,電子科技大學劉盛綱,西安交通大學姚嘉,北京大學陳佳洱,武漢大學李德仁;自然科學獎59項,技術發明獎25項,科技進步獎40項。 原文如下:教育部擬提名2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12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Redox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尹慧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ndogenous cholesterol ester hydroperoxides modulate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nhibit cho
12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Redox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尹慧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ndogenous cholesterol ester hydroperoxides modulate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nhibit cho
2015年11月13日,兩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新增名單發布,共計61名杰出科學家入選此次院士榜單。其中,備受生物界矚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名單也新鮮出爐,從30位候選名單中歷經“終選”機制新增院士12名,包括三名女科學家。12名新增院士中,有5位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方研究院,1位(王福生院士)來
來自清華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揭示了一種脂滴生長形成的新機制,相關論文“Perilipin1 promotes unilocular lipid droplet formation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Fsp27 in adipocyt
在同時進行的幾項研究中,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新機制可以闡明經常吃紅肉導致心臟病風險上升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腸道細菌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由醫學博士Stanley Hazen領導的這項研究建立在先前的研究基礎上,該研究表明氧化三甲胺(TMAO,一種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
轉眼間11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類型、熱度和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Metabol:重新定向心臟病藥物來靶向清除癌細胞 doi:10.1038/s42255-019-0122-z
腫瘤微環境的強免疫抑制的未知機理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解答這些機理中的關健問題將在更多人群中進一步推進腫瘤免疫治療的效力。代謝失調或代謝轉變是腫瘤細胞的一大特征。近些年來大量的研究證據表明腫瘤微環境(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與正常組織環境或是血液有著顯著不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發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及申請注意事項的通告》。《通告》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根據6月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優先發展領域,發布了“十三五”第一批26個重大項目指南。 6月,《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根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我部組織開展了201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評審工作。經評審委員會評審、獎勵委員會審定和教育部批準,決定授予“拓撲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巨噬細胞中LRRFIP2通過促進Flightless-I介導的caspase-1機制,對NLRP3炎癥小體(inflammasome)激活起負調控作用。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來自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試驗中發現一種能夠緩解人類疾病與衰老的新機制,這一機制或許能夠解釋人類疾病嚴重程度為何如此之高。這些都源于端粒-保護染色體隨年齡增長不斷縮短的末端結構-的重要作用。 端粒的逐漸失活與年齡增長以及疾病的發生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但端粒的長度是如何影響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