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礦榮的辦公室里,有整整一面墻的大柜子,里面裝滿一排排泛黃的腫瘤登記卡:姓名、性別、年齡、居住地址、癌種、死亡日期 每張卡片上記載的患者信息不同,但是它們的背后卻有一樣揪心的故事。廣東省中山市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室保存了40年來當地腫瘤患者的資料,作為這個科室的主任,魏礦榮如今不再要用手工處理這些卡片了,隨著腫瘤發病情況越來越嚴重,現在他們每天需要整理的患者信息就有200多條,這些信息都用專門的電腦軟件進行處理。 50歲的魏礦榮皮膚白凈,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小很多。他在腫瘤登記崗位上度過了27年。日復一日工作的成果,在中國腫瘤統計數據中只占極小的一部分。進入2013年1月,在持續多日的大范圍霧霾籠罩下,《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以下簡稱《年報》)對外發布: “全國每6分鐘就有一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癥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癥。”“全國癌癥發病形勢嚴峻,發病率與死亡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每年......閱讀全文
“預防難、發現晚、不好治、不規范。”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赫捷在11月1日的“國際腫瘤防控大會暨國家癌癥中心腫瘤防控研討會”(以下簡稱腫瘤防控大會)上發出的聲音。 預防難是因為癌癥的流行病學數據缺失、發病機制復雜、高危因素控制難;發現晚是因為癌癥有效篩查技術
“預防難、發現晚、不好治、不規范。”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赫捷在11月1日的“國際腫瘤防控大會暨國家癌癥中心腫瘤防控研討會”(以下簡稱腫瘤防控大會)上發出的聲音。 預防難是因為癌癥的流行病學數據缺失、發病機制復雜、高危因素控制難;發現晚是因為癌癥有效篩查技術少
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這一天的設立標志著全球共同攻克癌癥的決心與期盼。中國腫瘤發病情況究竟怎樣?和其他國家有何不同?腫瘤治療情況究竟如何?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去年以來深入醫院、病房、研究院所、企業和有關部門采訪,就腫瘤現狀進行調研,試圖一探究竟。 發病率與世界水平接近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
癌癥,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是各國政府嚴陣以待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中國男女前五位死亡依次為,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全國惡性腫瘤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圖/視覺中國) 控制癌癥,不但被列入政府的衛生戰略重點,全球科學家們也殫精竭慮,試圖攻破這一頑疾。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
這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趙麗蓉、羅京、陳曉旭、姚貝娜……但他們,最終都成為癌癥的犧牲者。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世界癌癥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癥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占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癥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毫無疑問,癌癥已經成為人類健康
惡性腫瘤死亡率 我國近20年來癌癥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昨天,記者從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中獲悉,每分鐘就有6人確診為癌癥。同時,癌種也呈現地域化特點,如胃癌集中在西北及沿海。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這是我國首次發布腫瘤發病情況登記
2011年9月22日至24日,我國腫瘤學界一件重大學術盛事——“首都國際癌癥論壇·2011” 將在北京市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屆大會主題為“早診早治,規范治療”。大會由首都醫科大學、中國抗癌協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腫瘤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腫瘤學系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承辦。 屆時,來自美國、日本
腫瘤治療要重科普、重整體 習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落實指示,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癌癥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中有一個中國人,每5個死亡病人中有一個腫瘤病人,一名癌癥患者的花費大概是一般疾病患者的5倍以上。但癌癥也沒那么可怕,有1/3的癌
腫瘤治療要重科普、重整體 習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落實指示,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癌癥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世界上每5個腫瘤病人中有一個中國人,每5個死亡病人中有一個腫瘤病人,一名癌癥患者的花費大概是一般疾病患者的5倍以上。但癌癥也沒那么可怕,有1/3的癌
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惡性腫瘤年新發病例約為380.4萬例,死亡病例229.6萬例,腫瘤日益成為我國健康事業的沉重負擔。日前,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舉辦的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中,院士們紛紛認為:對腫瘤治療方法進行攻關的同時,預防事業也不能松懈,中國的腫瘤防控
央視網消息:國家癌癥中心目前發布最新一期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據估計, 2014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80.4萬例,死亡病例229.6萬例。 報告顯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瘤和胰腺癌是我國主要的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全部新
4月15日—21日是第十九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保護環境,遠離癌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50萬,因癌癥死亡約250萬。 環境因素是不是腫瘤多發的禍首?癌癥到底可控嗎? 10年之內發病率難降 根據今年年初對外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全國每六分鐘就有一人被確
報告顯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瘤和胰腺癌是我國主要的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全部新發病例的77%。圖片來源于網絡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胰腺癌、乳腺癌、腦瘤、白血病和淋巴瘤是主要的腫瘤死因,約占全部腫瘤死亡病例的83%。 國家癌癥中
最近,一個西奈山醫學院伊坎研究所的試點項目結果顯示在許多臨床實驗室中,多維的個性化基因組分析對于病人的治療來說比特定基因的篩查面板更加有效。該西奈山科研團隊的科學家們使用了一套完整的基因組分析方法完成了其個性化癌癥治療技術的開發與測試。 隨著NGS技術運行成本的逐漸降低,臨床實驗室快速配備了針
黑龍江大豆協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國內腫瘤高發區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區域呈高度相關性。報告即出,引起社會各界一片嘩然。食品安全領域的一些專家更是紛紛反駁稱,該推斷毫無依據。 6月25日,黑龍江大豆協會向《華夏時報》記者回應稱,法國、俄羅斯科學家的實驗已經證明了轉基因大豆油的致癌一
2013年,研究人員在癌癥分布、癌癥譜、癌癥發病機理、癌癥特點以及癌癥治療上都有一些獨特和新的發現,為癌癥防治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線索。 發病率和癌癥譜 ——肺癌發病率和致死率均最高 從屬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3年出版的《世界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發病
2019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負責全國腫瘤登記數據收集、質量控制、匯總、分析及發布工作。 (由于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后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5年登記資料。) 惡性腫瘤(癌癥)已經成為嚴重威脅
媒體上經常有“兄弟癌”、“夫妻癌”、“父子癌”這樣的報道,很多讀者不免有這樣的疑問,癌癥會遺傳嗎,癌癥會傳染嗎?另外,現在許多單位體檢都有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很多人一查出腫瘤標志物陽性,腿都軟了,標注物陽性就一定代表得癌了?針對讀者對癌癥常見的疑問,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黃學武進行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2016年Lancet雜志在公布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8927.4萬人,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從2006年到2016年,腫瘤死亡人數增加了17.8%。如今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而針對癌癥的研究和治療也成為了當前臨床醫學的重要研究熱
21世紀之所以能成為生物學的世紀,這是因為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問題早已解決,并催生了“大健康產業”成為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2012年全世界共新增1400萬癌癥病例并有820萬人死亡,癌癥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由于基因突變導致腫瘤形成,人以群分,腫瘤以基因突變分,二代測序為繪制腫瘤基因突變譜
北京萊盟君泰國際醫療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是LAM?總部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更是促成癌癥早期篩查與臨床干預前沿技術在中國“落地生花”的重要根據地。2018年,公司進入發展的關鍵期:與美國同步,推出針對多癌種的早期篩查技術,即基于ctDNA甲基化的液體活檢產品。 “我們以‘未癌先知、健康先行’為創新理念
“滴血驗癌”是不可能實現的技術手段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7年的《央廣求證》播出了兩篇有關所謂滴血驗癌的報道,一條是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另一條是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博
“滴血驗癌”是不可能實現的技術手段 2017年的《央廣求證》播出了兩篇有關所謂滴血驗癌的報道,一條是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另一條是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常寧率領的科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如何利用探針技術進行多種疾病的研究,分享給大家! 【1】J Biomed Optics:新型探針有助于黑色素瘤的早期檢測 doi:10.1117/1.JBO.23.12.125004 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每年全球有超過130,000人被
我國海量腫瘤臨床診治信息處于無序利用狀態,也限制了腫瘤診治經驗的積累、傳承與深度挖掘,直接影響了惡性腫瘤診治規范的制定和質量控制管理。 或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癌癥就等同于死亡。 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就有7人被確診為癌癥。癌癥的發病與死亡人數逐年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即將結束,2017年也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科學家們在利用血液來進行疾病診斷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2017年相關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 【1】Anal Methods:新型血液檢測技術可用于診斷多發性硬化
導語:腫瘤一直以來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醫生和科研人員為了“啃碎”它,忙的焦頭爛額;平常人對它是“談癌色變”;患者和家屬對它則“寢食難安”。在菏澤市抗癌協會上我們邀請到菏澤市抗癌協會會長、菏澤腫瘤康復研究院院長、正大醫院王在峰董事長,看看他對腫瘤的診療有著怎樣的見解。 轉化醫學網:王院長您好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展改革委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現對有關要點解讀如下: 一、背景情況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疾病負擔沉重,防治難度大,是導致我國居民預期壽命受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疾病。目
長期以來,在癌癥治療方面,科學家們花費了巨大的經歷開發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有些研究人員會通過研究鎖定癌細胞的某些弱點來作為靶點開發新型靶向性療法治療癌癥;有些研究人員則會通過開發癌癥疫苗來幫助個體有效預防癌癥發生;有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機體中的癌細胞也需要能量和“食物”才能得以生存繁殖,因此通過“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