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報道,近日,歐洲航天局22個成員國的部長們在葡萄牙馬托西紐什市的一次會議上簽署了一份宣言,呼吁優先考慮三項名為“加速器”的緊急舉措,旨在應對氣候危機、應對自然災害、保護航天器免受軌道碎片和破壞性空間天氣的影響,加快建立“數字孿生地球”計劃,以促進2050年實現碳中和。 “在歐洲和整個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是時候拿出大膽的、共同的雄心,為解決太空問題作出貢獻了。”參與會晤的部長們寫道。 宣言提出了三項倡議,稱其可以“加速利用太空來解決當今最大的挑戰”。在這份四頁的文件中,“加速器”或“加速”這兩個詞用了16次,但沒有具體的資金承諾。該宣言包含兩項試探性任務建議。一是歐洲考慮開發自己的太空發射系統;二是ESA向木星或土星的冰凍衛星發射探測器并帶回樣本。ESA總干事Josef Aschbacher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項任務的目標是回答太空中是否存在生命。 三個“加速器”是宣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個“加速器”提......閱讀全文
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歐航局希望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一些歐洲宇航員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后可能更多的合作做準備。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正在德國城市不來梅舉行。韋爾納在會議期間告訴新華社記者,歐航局非常希望促進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
俄媒稱,俄羅斯“聯盟TMA-15M”載人飛船于莫斯科時間24日5時48分與國際空間站“黎明”號研究艙對接。 據塔斯社11月24日報道,由“聯盟-FG”運載火箭攜帶的載人飛船今天凌晨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經約6小時飛行后抵達國際空間站。 “聯盟”號飛船上載有國際空間站新一批長期考察組成員——俄
在經歷兩個月內數次推遲發射之后,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2月7日順利升空。這是美國航天飛機今年的首次飛行。 “阿特蘭蒂斯”號此行主要任務是將歐洲建造的“哥倫布”實驗艙送上國際空間站。 據美國宇航局的電視直播報道,美國東部時間2月7日14時45分(北京時間8日3時45分),“阿
2月24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美國航天局2月26日宣布,“發現”號航天飛機當天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對接時二者正運行在距地球約354公里的澳大利亞上空。這也將是服役近27年的“發現”號最后一次造訪空間站。 “發現”號此次升空共搭載6名宇航員,
印度已經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那就是到2022年將人類送入太空。該國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之前于8月15日宣布的這一任務及其短暫的時間表令許多人感到意外,其中甚至包括印度空間機構負責人。 “這太讓我們驚訝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Kailasavadivoo Sivan說。盡管十多
歐洲航天局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理事會日前召開會議,批準了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載人航天等幾個新部門。 歐航局表示,這次機構調整旨在增強歐航局的效率和競爭力,從而為其成員國提供更多便利,新部門及其團隊將于4月1日正式投入運轉。新設的載人航天部將負責管理歐洲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事
火星溫室花園設計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在火星上建造未來人類基地仍有很大的距離,但卻不影響我們建造“火星溫室花園”。4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肯尼迪太空中心宣布將于2030年代中期向火星派遣宇航員。 將人類足跡延伸至火星是一項重大科學突破,雖然當前仍有巨大的
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7月27日發布消息說,國際空間站的兩名俄羅斯宇航員當天成功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并順利返回國際空間站。 執行此次任務的是俄宇航員費奧多爾·尤爾奇欣和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兩名宇航員在莫斯科時間8時11分(北京時間12時11分)打開空間站的“碼頭”號對接艙艙門開始太空
一、太空探索異常活躍。10月24日,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此前,日本發射“月亮女神”探月衛星,歐洲“智能1號”探測器成功撞月。美國航天飛機先后3次升空,8月14日,教師宇航員芭芭拉在航天飛機上通過視頻上了首堂太空課。 二、中國科技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3月9日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在完成最后一次國際空間站之行的同時,也結束了近27年的飛行生涯。 美國航天局電視臺的直播畫面顯示,“發現”號著陸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9日11時57分(北京時間10日零時57分)。 “發現”號2月24日升空,26日
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兩名宇航員10月26日進行了飛抵國際空間站以來的首次太空行走,完成了一系列的“修理”任務,并與空間站內的宇航員合作,把“發現”號送去的“和諧”艙安放到了預定位置。 美國宇航局10月25日發布的這張電視照片顯示的是從“發現”號航天飛機上拍攝的國際空間站。(新華社/路透) &n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月6日報道題:金星也有臭氧洞。 很久以前,金星被看作是地球的雙胞胎,直到測量出的溫度表明,它是一個由于失控溫室效應導致的極其酷熱的星球。現在,歐洲“金星快車”探測器發現了地球和金星共同擁有的一個新特點———臭氧層。 這一發現有助于宇航員在其他星球上找到
近日,歐洲宇航局在倫敦科學博物館發起了一項代號為“AMAZE” 的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旨在革新3D打印技術,使得宇航員能在國際空間站上打印他們自己所需的金屬工具或者讓地面工程師打印整個衛星。 該項目耗資2000萬歐元,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金屬3D打印項目。來自歐洲的28個產業合作伙伴將參
發生在今年2月份的俄羅斯隕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居然和普通民眾一樣,都是通過互聯網手段了解此事的。據《科學美國人》在線版10月29日一則消息稱,聯合國已決定不再容忍這種情況,聯合國大會現已批準由幾名宇航員提出的小行星防御計劃方案,將設立組織以便在成員國之間分享潛在威脅
中國實現第一次太空行走入選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對太空飛行來說,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性時刻:世界上最強大的伽馬射線望遠鏡、國際空間站上最大的太空艙、印度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和正好是美國首位宇航員后代的太空游客都被成功送入太空。以下是20
華裔太空行走第一人、首位國際空間站華裔站長焦立中博士10月12日上午被山東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授予儀式當天在該校中心校區舉行。山東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長徐顯明教授發表致辭并為焦立中博士頒發名譽博士證書。他表示,焦立中博士是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華裔宇航員,也是第一位國際空間站華裔站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5月22日凌晨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龍”飛船,這是世界第一艘向空間站發射的商業飛船。 美國航天局的電視直播顯示,當地時間3時44分(北京時間15時44分),搭載“龍”飛船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這次發射原計劃在2月進行,
首個太空3D打印機去年9月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上天。現在,該3D打印機的制造者太空制造公司計劃再次與NASA合作,發射第二臺3D打印機,用來循環利用NASA發射到太空的10000個密封塑料袋。 太空制造公司的3D打印機可以在零重力條件下打印物體,而且可以在地面上進行控制,這樣就
這是2011年10月15日由國際空間站第29期駐站宇航員拍攝的包括尼羅河三角洲和西奈半島在內的地中海地區的斜視圖,圖中可看到地球的氣輝。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報告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全球各地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極端氣候事件,從歐洲的熱浪
從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實驗,到大范圍內推廣最新醫學進展;從幽深的海洋到遙遠的太空,一步步推進探索的極限,中國科學研究正在展示出萬丈雄心。英國廣播公司近日(BBC)關注中國的科學革命,他們進入這些頂端的中國實驗室和科研場所,采訪了大批中國一線科研人員,以大量的圖文關注中國在
歐洲航天局1月14日公布了2011年航天任務計劃,其中包括發射歐洲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和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等。 歐洲航天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洲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約翰內斯·開普勒”定于2月15日發射,它將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物
美國企業家認為,未來50年,經濟而非政治將成為空間探索的動力 私人企業躍進太空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開啟人類探索太空的大門;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此舉“邁出人類的一大步”。今天,無人駕駛飛船正飛往太
綜合報道,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11月3日已經完成最新一次太空行走任務,修補一塊破損了的太陽能板。由于修復工作極其艱苦,因此有很多美國媒體將此次工作譽為“史上最危險的太空行走任務”。美國航天署的發言人稱,他的工作“拯救了空間站”。 11月3日,宇航員帕拉辛斯基正在修補太陽能板。 在6
2008年,美軍在太平洋發射“標準導彈-3”擊落間諜衛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30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道,近期,科學家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通信人造衛星在太空中失控或發生故障,當它們被當作太空垃圾進行處理時會出現什么后果?試想如果前蘇聯時期的人造衛星攜帶的核反應堆出現泄漏該怎么辦?當人造
莫斯科時間7日上午8點14分,搭載2014年索契冬奧會圣火火炬的“聯盟TMA-11M”號載人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第一發射臺發射升空。這是奧運火炬首次進入太空。 按照計劃,“聯盟TMA-11M”號飛船將于莫斯科時間11月7日14時31分與國際空間站進行自動對接。對接成功后,冬奧會火炬將被
火箭從弗吉尼亞州瓦勒普斯島起飛。 近日,一架私人運輸裝置滿載貨物向國際空間站飛去。美國弗吉尼亞州杜勒斯軌道科學研究所建造的Antares火箭點火升空,該火箭從美國宇航局(NASA)位于弗吉尼亞的瓦勒普斯飛行基地起飛。它將一艘名為天鵝座的無人駕駛飛行器送入軌道。就像它的名字天鵝一樣,天鵝座隨后會
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我們地球附近只存在兩個范艾倫輻射帶,但一項新發現推翻了該認知——第三個迄今才觀測到的范艾倫輻射帶,其中還含有致命的高能粒子。 這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探測器在地球周圍發現的結果,第三個范艾倫輻射帶的發現,對于研究地球空間氣象、太陽變化對地球影響,以及航天事業
新一年科學界有什么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從各國耗資巨大的太空任務到基因編輯,英國《自然》雜志2日選出了多項可能在2018年會給科學界帶來影響的事件。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在新一年延續下去。《自然》發表的總結文章說,加拿大“氫強度圖譜實驗”項目在今年會開始全面運行,這有助科學家獲取更詳細數據來解開一
隨著我國嫦娥四號任務順利進行,月球探測再次成為全球熱論的話題。事實上,月球從未遠離國際空間探測的焦點。2017年底,美國開始推進“重返月球”計劃,建設月球軌道空間站,并將其作為登陸火星的跳板。除美國外,近年來,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紛紛提出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堪稱百花齊放。2019年已經到來,各
北京時間12月26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談到太空飛行,我們就會聯想到太空服、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機械臂,其實,其他一些東西也達到了逃逸速度,而且它們更有感情,更獨出心裁。以下就是《新科學家》雜志盤點的十件被送入太空的不尋常物品。 1.“9·11”金屬殘骸上火星 “9·11”金屬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