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張斗國教授研究組提出并實現了一種基于光學薄膜的平面型顯微成像元件,用作被測樣本的載波片,可在常規的明場光學顯微鏡上實現暗場顯微成像和全內反射成像,而獲取高對比度的光學顯微圖像。研究成果以“Planar photonic chips with tailored angular transmission for high-contrast-imaging devices”為題發表在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進而拓寬人類觀察物質結構的空間尺度范圍。通用的光學顯微鏡是明視場顯微鏡(Brightfield Microscopy),它利用光線照明,樣本中各點依其光吸收的不同在明亮的背景中成像。但對于一些未經染色處理的生物標本或者其他透明樣本,由于對光線的吸收......閱讀全文
【1】合成生物學:一個用來控制轉基因生物的內置毀滅開關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7989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個基于CRISPR的內置器件,它設計用來專門破壞轉基因生物的特定DNA序列。控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本SCI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家熟悉它,估計是因為兩個原因:年發文多,目前已經超過5000篇;影響因子>10+,常規而言10+的SCI是一個分水嶺。這里我們來看看其部分信息。 期刊
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癥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 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后,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征就成為癌癥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在發表在最新
最近,關于復旦女博士劈腿四名男博士的瓜,相信大家都知道, 其實學霸姐姐本人不是很愿意將這個事情與“女博士”掛鉤, 各行各業,男男女女,好也罷,壞也罷, 這都是個人的選擇,與“女”無瓜,與“女博士”這個群體也無瓜。 希望大家不要帶上有色眼鏡。 這個事情當中,學霸姐姐比較感興趣的是——Na
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此次共有12位學者獲獎。 “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是1995年在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五位科學家顧問的一致倡議下設立的,專門獎助在中國內地從事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 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微生物和腫瘤、細胞生物學系的曹義海(Yihai Cao)教授是血管生成領域的知名專家,在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及其轉化醫學研究領域,取得大量具有高度科學價值的創新性發現,發表SCI論文百余篇,其中 有30多篇論文發表在Nature、Cell、Science雜志及其子刊上。今年,曹
2019年中國發表的高質量國際論文占世界份額的31.4%,排在全球第2位; ?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高校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躋身前十; ?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研究機構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
1. Nature Photonics:光學鑷子聲子激光器 聲子激光器是普遍存在的光學激光器的類似物,并且其已經在各種環境中實現。然而,對于介觀懸浮光機械系統還沒有相關報道,并且這些系統正在成為量子力學和重力的基本測試的重要平臺,以及發展為機械運動耦合到電子自旋和電荷的傳感模式。受到Arthu
免疫代謝(immunometabolism)涉及糖酵解、三羧酸循環、磷酸戊糖途徑和氨基酸代謝等細胞內代謝通路網絡,在調節免疫細胞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氨基酸,如色氨酸(Trp)、精氨酸、谷氨酰胺和亮氨酸的代謝可以影響腫瘤的進展和免疫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通過調控與這些氨基酸代謝相關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21年7月12日,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薛凌展團隊聯合福建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等單位,在Genome Biology 在線發表題為“ Telomere-to-telomere assembly of a fish Y chromosome reveals the origin o
腫瘤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要攻克的難題,也一直在探尋腫瘤治療的方法。2016年,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下面讓我們來看看2016的腫瘤研究都有哪些進展吧。 2016年1月8日,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細胞能夠快速增殖的機理,并且將此作為癌癥治療的靶點。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無創式血液檢測,可以檢測患者是否患有五種常見癌癥中的一種,這種測試可比當前所用的傳統檢測方法提前四年檢測出癌癥。目前該測試可檢測五種常見癌癥分別為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肺癌和肝癌。這項名為PanSeer的檢測在91%的樣本中檢測出癌癥,而這些樣本在采集時是無癥狀的,僅在一
萬物非完美,對于電子時代的鋰離子電池亦不例外。 研發高電量的可充電電池需使用可存儲大量電荷(即高電容量)的電極材料,如硅單質和一氧化硅(SiO)顆粒。然而,硅基材料在電池充電過程中由于Li+遷入使得體積劇烈膨脹,而在放電過程中因Li+遷出體積又會顯著縮小。如此大幅、反復的體積變化將導致活性顆粒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通過機械力誘導直接拉伸染色質可上調轉錄。這項研究發布在8月22日的Nature Materials雜志上。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的汪寧(Ning Wang)教授,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Andrew S. Belmont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
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南太行山地區,特別是河南林州(原林縣)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和賁門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區。 1959年,河南省政府組建以河南醫學院牽頭的,以沈瓊教授、劉桂亭教授、裘宋良教授等為代表的食管癌防治醫療隊深入林縣開展多學科綜合防治研究。從此揭開了鄭州大學醫科三代人、六十
3月7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鮑惠銘教授(千人計劃入選者)在《筑金何啻舊燕臺》一文中宣布已提交辭職信,將于2021年8月底正式成為南京大學全職教授。從現在起到2021年8月,將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南大的過渡期,在此期間將主要精力放在培養三位博士,過渡期間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將不安排2020-2
2021年度備受矚目的拜耳講席教授、拜耳學者獎、拜耳博士后獎評選結果于9月17日正式揭曉,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教授榮獲拜耳學者獎(Bayer Investigator Award)。該獎項的設立是基于北京大學與拜耳公司簽署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旨在鼓勵和表彰那些在生命科學
2021年度備受矚目的拜耳講席教授、拜耳學者獎、拜耳博士后獎評選結果于9月17日正式揭曉,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教授榮獲拜耳學者獎(Bayer Investigator Award)。該獎項的設立是基于北京大學與拜耳公司簽署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旨在鼓勵和表彰那些在生命科學和藥
近一年來中國科學院神經研究所楊輝團隊連續取得突破,在Cell, Protein &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Protocol,Nature Methods 等雜志上發表了8項重要研究成果,在基因編輯領域
由于它們的功能,肺經常暴露在空氣中攜帶的各種化合物中,有時有害,有時無害。肺免疫系統在決定是否啟動免疫反應以維持呼吸功能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系統會對無害化合物產生反應,就像哮喘的發生一樣。在這方面,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ege)的研究人員在Fabrice Bu
截至到2018年1月14日,Nature的子刊共有51本,如下: · Nature Astronomy ·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Catalysis · Nature Cell Bio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近期,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陸雄斌團隊發表在Natur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ancer Cell,Cell Reports ,ACS Centr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Nanotechnology,
9. Nature Commun.:鹵化鈣鈦礦中光子和電子性質的定量光學評估 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依賴于需要精確測量的電子和光學特性的管理。隨著轉換效率的提高,電子和光子貢獻會影響整體性能。近日,LaurentLombez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光學方法來量化半導體材料的幾種傳輸特性,集合多維成像技
食管癌在全球癌癥致死榜上高踞第六,每年奪取了許多人的生命。而由于中國人喜歡吃高溫飲食,容易對食道產生反復的刺激和損傷,據估計,全球每年因食管癌去世的患者中,有一半是中國人!因此,它也被稱為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癌癥。▲高溫飲食可能是中國人食管癌高發的原因(圖片來源:Pixabay) 食管癌之所以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在人類疾病研究中,模式動物功不可沒,建立人類重大疾病(如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動物模型,對分析疾病的發病機制,解答特定人群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及開發新型藥物開發有重要推動作用。尤其是與人類相似的哺乳類動物:小鼠、豬、猴……可是你知道嗎,利用斑馬魚也能研究人類疾病! 北京時間7月6日17時,國際
癌癥是影響全球健康的嚴重疾病。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會關心一個重要的問題:你怎么知道癌癥療法起效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如果知道一種癌癥療法無效,患者就能盡早使用其他療法,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本研究得到了MIT官網的特別報道(圖片來源:MIT官方網站) 今日,來
陜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經努力耕耘,近來科研成果喜人。 團隊青年骨干成員、陜西省“百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陜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趙偉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Fast and sel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