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至13日,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在成都召開2012年學術年會。山地水文與生態研究室、水土保持研究室、土壤環境研究室、植物生理生態研究室、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與發展研究室,以及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中心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共80余人參加了會議。科技處和科技信息與傳播中心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會議分別由程根偉研究員、賀秀斌研究員和朱波研究員主持。 本次學術年會以學術交流為主,主要圍繞實驗室山地生態系統格局與變化、山區徑流形成與侵蝕過程、山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山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調控以及山區地表過程多源數據融合與遙感監測等研究方向,精心組織了21個學術報告,其中研究員9人、副研究員7人、助研5人,報告內容包括高山生態系統植被演替模擬、土壤呼吸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雌雄青楊抗逆生理及其對氣候變化的生理生態適應;紫色土碳氮過程與徑流遷移、毒死蜱的土壤環境行為、坡面侵蝕Be-7研究法,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壤磁化......閱讀全文
生態系統退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遠離我們的“學術名詞”——日益嚴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態惡化等,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 “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整治和修復已退化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已成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只
4月23日,中國科學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啟動儀式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華南植物園召開。會議由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任海研究員主持,院生物局整合生物學處處長婁治平到會講話,并為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由園內外13位專家組成,其中園外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號)要求,現將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得團隊負責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獎
地球上有多少種人工合成的化學品?這個問題無法精準回答,據美國《化學文摘》統計,已注冊登記的化學物質超過1.6億種,其中被大量生產和使用的約有10萬種。 美國化學會的徽標上寫著一句名言:化學為了生活。化學品的廣泛使用極大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理論上說,化學品只要生產出來
哀牢山生態站在國內首次將主動式增溫用于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控制實驗 中國的CO2收支問題已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目前已成為國家制定戰略決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總呼吸的71%,同時還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為每年陸地碳匯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森林砍伐、農業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動強烈地影響了陸地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的碳(C)和氮(N)輸入,進而影響地表水生生態系統有機碳生產(OC)以及富營養化模式,因為水生生態系統C、N等元素含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密切相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著水體的C、N等元素循環以及OC生產,呈現出規律的晝夜和季節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的核心問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由氣候、生物和非生物屬性等當代環境因子驅動,也可能通過地質過程等長期驅動因素塑造。長期驅動因素對當代環境具有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山區表現十分明顯。最近有研究表明侵蝕和土壤異質性對陸地四足動物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并揭示了地質
城鎮化與流域環境演變是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率先行動”和“一三五”計劃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10月12日至17日在城市環境所召開了“第一屆流域城鎮化生態與環境響應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是中國生態學學會年度重要學術活動之一,獲得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城市環
3月18日至19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全球變化與生態環境高峰學術講壇”在烏魯木齊召開。講壇旨在使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國際科學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教
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近兩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支持與領導下,該重點實驗室在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空間格局的地理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發展。 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及碳源/匯強度
人物檔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現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態站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山環境與高寒生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國際SCI檢索刊物論文30篇。獲國家獎1項,省部獎8項。日前,王小丹榮
7月24日至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局會同計劃財務局組織22人的專家組對華南植物園管理的兩個院級重點實驗室——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和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現場評估。中科院生物局原局長
本期青塔統計歷年來國內科研機構國家優青項目獲得者人數,結果供大家參考。 從統計結果來看,2012年-2019年共有151家科研機構(不包含普通高校、軍校),總共691人獲國家優青項目,占總人數的20%左右;其中,中國科學院系統為581人,為科研機構的主要單位,占比超80%;其他單位有中國農業科
2月4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歐陽志云研究員應邀到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為該所師生做了題為“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管理”的學術報告。亞熱帶所所長王克林研究員主持了報告會。 歐陽志云圍繞生態服務功能面向國家需求的應用,系統介紹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生態恢復對生態服務功能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土壤碳氮過程及溫室氣體收支影響的框架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225003,41771268,41771323)等資助下,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低碳農業與溫室氣體減排重點實驗室劉樹偉博士、鄒建文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牛書麗研究員合作,在陸地
生態系統N存留是調節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生態過程的關鍵功能。目前人們對植物群落特征如何影響生態系統N存留的認識并不一致。很多研究表明物種豐富度可以促進生態系統N存留,但也有研究發現優勢植物種對生態系統N存留影響更大。植物功能性狀已被廣泛用于解釋物種多樣性對N存留的影響,但同時也發現植物功能特征并不能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向大氣釋放的活性氣態氮急劇增加,從而導致了陸地生態系統氮沉降也隨之增加。絕大多數森林植物生產力受氮供應限制。因此,氮沉降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森林樹木生長,但長期過量的氮沉降則會對森林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土壤酸化、養分流失、植物養分失衡、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和生物多樣性損失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2018年9月16-19日,第五屆全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態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沈陽召開。國家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二處處長羅晶,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地球科學處處長段曉男,遼寧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處長張鋼,中國生態學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在基于調制式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TDLAS)技術之后,
朱玉賢院士(左一)作報告 4月8日至9日,應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邀請,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主任朱玉賢院士、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主任王世強教授等一行10位專家學者到
日前,經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大會選舉推薦,并經國際歐亞科學院主席團會議審議,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松正式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院士證書授予儀式將于2019年11月在北京舉行。 孫松,1959年12月出生,山東萊陽人,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海
中國廣袤的國土面積中,山地占了很大的比例。誰來為山地的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的國家戰略需求出謀劃策?中科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就是這樣一個特色鮮明的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山地”冠名的國立研究機構,記者近日走進了山地所,山地所研究員、環境重點實驗
Prietzel Joerg教授作報告 7月10日至7月16日,應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環境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吳艷宏研究員邀請,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生態和生態系統管理系Prietzel Joerg教授訪問了成都山地所及貢嘎山高山森林生態站。 在貢嘎山站考察期間,P
全球森林覆蓋了31%的陸地面積,被譽為地球之肺。森林不僅能為人類提供林副產品,還具有調節氣候、防災減災、固碳釋氧、支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養分是限制森林生長、發育的命脈,森林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的發揮依賴于養分的供應。因此,研究森林的養分狀況與利用效率對于森林經營管理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
12月6日至7日,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2012學術交流會于洪湖舉行。會議特邀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萬師強教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賀金生教授。會議由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丁建清研究員主持。 傅伯杰院士、萬師強教授、賀金生教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