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淀粉酶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特別是谷物中,如大麥、小麥等,在甘薯、大豆中也有存在,在動物體內不存在。目前工業上使用的β-淀粉酶主要包括植物β-淀粉酶和微生物β-淀粉酶。由于植物來源的β-淀粉酶生產成本較高,人們也開始重視微生物來源的β-淀粉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已先后發現了來源于巨大芽孢桿菌、多黏芽孢桿菌及蠟狀芽孢桿菌的β-淀粉酶,但它們的耐熱性低于植物β-淀粉酶 。......閱讀全文
β-淀粉酶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特別是谷物中,如大麥、小麥等,在甘薯、大豆中也有存在,在動物體內不存在。目前工業上使用的β-淀粉酶主要包括植物β-淀粉酶和微生物β-淀粉酶。由于植物來源的β-淀粉酶生產成本較高,人們也開始重視微生物來源的β-淀粉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已先后發現了來源于巨大芽孢桿
與α-淀粉酶的不同點在于從非還原性末端逐次以麥芽糖為單位切斷α-1,4-葡聚糖鏈。主要見于高等植物中(大麥、小麥、甘薯、大豆等),但也有報告在細菌、牛乳、霉菌中存在。對于像直鏈淀粉那樣沒有分支的底物能完全分解得到麥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作用于支鏈淀粉或葡聚糖的時候,切斷至α-1,6-鍵的前面反應就停止
γ-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編號E.C.3.2.1.3γ-淀粉酶(γ-amylase)是外切酶,從淀粉分子非還原端依次切割α(1→4)鏈糖苷鍵和α(1→6)鏈糖苷鍵,逐個切下葡萄糖殘基,與β-淀粉酶類似,水解產生的游離半縮醛羥基發生轉位作用,釋放β-葡萄糖。無論作用于直鏈淀粉還是支鏈淀粉,最終產
異淀粉酶淀粉-1,6-葡萄糖苷酶,編號E.C.3.2.1.33動物、植物、微生物都產生異淀粉酶。來源不同,名稱也不同,如:脫支酶、Q酶、R酶、普魯藍酶、茁霉多糖酶等。水解支鏈淀粉或糖原的α-1,6-糖苷鍵,生成長短不一的直鏈淀粉(糊精)。主要由微生物發酵生產,菌種有酵母、細菌、放線菌。
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mylase)分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廣泛分布于動物(唾液、胰臟等)、植物(麥芽、山萮菜)及微生物。微生物的酶幾乎都是分泌性的。此酶以Ca2+為必需因子并作為穩定因子,既作用于直鏈淀粉,亦作用于支鏈淀粉,無差別地切斷α-1,4-鏈。因此,其特征是引起底物
淀粉酶 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編號E.C.3.2.1.3 γ-淀粉酶(γ-amylase)是外切酶,從淀粉分子非還原端依次切割α(1→4)鏈糖苷鍵和α(1→6)鏈糖苷鍵,逐個切下葡萄糖殘基,與β-淀粉酶類似,水解產生的游離半縮醛羥基發生轉位作用,釋放β-葡萄糖。無論作用于直鏈淀粉還是支鏈淀粉
發酵α-和β-淀粉酶在釀造由淀粉衍生的糖制成的啤酒和白酒中很重要。在發酵過程中,酵母攝取糖分并排出乙醇。在啤酒和一些白酒中,發酵開始時存在的糖分是通過“搗碎”谷物或其他淀粉源(如土豆)產生的。在傳統的啤酒釀造中,大麥麥芽與熱水混合制成“麥芽漿””,將其保持在給定的溫度,以使麥芽谷物中的淀粉酶將大麥的
實驗方法原理 將淀粉切割成小片段和麥芽糖。不同來源的 α-淀粉酶的最適 pH 不同。從 Bacillus subtilis 中提取的細菌酶在 pH 5.5 時有其最高活性,并且必須采用適合的緩沖溶液。實驗材料 4-α-D-葡聚糖葡聚糖水解酶試劑、試劑盒 磷酸鉀麥芽糖溶液淀粉溶液二硝基水楊酸試劑儀器
β-淀粉酶活性中心含有巰基(-SH),因此,一些氧化劑、重金屬離子以及巰基試劑均可使其失活,而還原性的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對其有保護作用。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的最適pH值范圍基本相同,一般均在5.0~6.5左右,但β-淀粉酶的穩定性明顯低于α-淀粉酶,70℃以上一般均會失活。不同來源的β-淀粉酶穩定
基本方案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將淀粉切割成小片段和麥芽糖。不同來源的 α-淀粉酶的最適 pH 不同。從 Bacillus subtilis 中提取的細菌酶在 pH